距离新的一年仅剩18天,极越公司爆出一个“大雷”,这家曾经备受瞩目的新势力车企,突然宣布“清盘”,并在12月11日召开全体员工大会宣布公司就地解散。
对于这一消息,极越的员工们无不震惊,尤其是那些在岗位上奋斗的主播和员工,面对突如其来的裁员和资金链断裂问题,心情颇为复杂。
更令人痛心的是,企业留给员工的只有两条路,无论选择哪一条对他们来说都是痛苦的,本以为主播就够可怜了,翻开评论区却发现还有不少交了钱等待提车的用户。
那么,曾经业界的明星为何会沦落至今?极越汽车的崩盘,到底是偶然还是必然呢?
打工人的天塌了
12月11日,极越的直播主播们像往常一般,正在积极的进行正常的推销工作时,突然被告知公司决定关门停业,并且要求16号集体撤退。
听到这个消息,主播们一度处于极大的困惑和情绪低落中,有的主播在直播间中流泪,面对观众的调侃只能无奈回应;还有的主播开始在直播中求职,试图寻找下一个工作机会。
不过,还有一位保留清醒的主播立马询问了自己明天是否还要上班,但得到的回答却是“建议打卡”,那一刻,想必主播的内心直接爆炸了。
这也意味着,他们将面临着“自费上班”的局面,记得当时直播间还播放着好运来,听得主播都快哭了,直言“把好运来关了吧,我不想听这个了”,场面一度陷入尴尬。
而这只是极越车企困境的一部分,由于公司无法履行合同,许多主播已经没能拿到上个月的工资,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否能获得赔偿。
一些直播号也开始进行店铺撤离,卖车的工作陷入停滞,极越汽车的一些门店纷纷宣布“关闭”,并要求顾客尽快退还订金,避免遭受更大的损失。
但要说最可怜的并不是这些主播们,那些已经交了钱等待提车的以及买了车售后无门的用户,才应该感到最无助和迷茫,他们奔着对极越的信任,没成想到头来一场空。
曾几何时,极越一度被视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新星,它作为百度与吉利共同打造的“新能源+智能驾驶”双剑合璧标杆,在成立之初便被寄予厚望,可如今却落得个业务崩盘的局面。
它到底是如何走到这一地步的?
极越汽车的“崩盘”是“突发”还是“必然”?
回顾极越汽车的崩盘并非是偶然,它的失败异常迅速,12月11日下午,CEO夏一平发布了内部信,表示公司正在进行全面的业务调整和人员裁撤。
除了裁减短期内无法带来财务效益的项目和合并重复岗位外,公司还宣布员工的工资将停发,社保和医疗保险自理,甚至就连研发部门全员裁撤,门店端的销售工作几乎全面停止。
而目前留给员工的只有艰难的两条路可走,一个就是马上离职,但工资需要等到明年的二月底才能拿到工资以及N+1的补偿,另一个就是留下来上班,但本月起薪资无法发放。
这也意味着他们要自费上班,而这还不是极越最难的,有员工透露,极越目前的库存仅有200余辆,且由于拖欠房租,部分车辆被物业扣留,生产线也已停工。
一时间,资金链断裂、销量不佳、内部管理混乱等多方面问题,让极越陷入了无法自拔的困境,而其背后的股东背景使得这一切显得更加复杂。
它本以为靠着百度和吉利这两大巨头,凭借着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制造能力,就能够打破市场格局,挑战特斯拉,但现实却远比预期残酷。
极越的市场定位一直不稳定,从一开始主打自动驾驶的高科技路线,到后来转向智能驾驶,极越始终未能找到精准的市场定位。
尤其是在价格上,极越始终走的是高端路线,这使得它与市场中其他车企形成了明显的差距,这就导致在消费者的选择上少了一份竞争力。
相比之下,理想、小鹏、蔚来等车企已经占据了市场先机,并且通过高性价比打破了传统高端车的定价壁垒,而极越在进入市场时,已经错失了最有利的时机。
作为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后来者,极越一方面面临着特斯拉、理想、蔚来等头部品牌的竞争,另一方面也不得不与吉利旗下的极氪、领克等品牌展开正面较量。
而且极越的定价失误也使得其销量始终未能突破瓶颈,公司首款车型发布时定价过高,虽然之后紧急降价3万元,但这个举动反而引发了消费者的疑虑。
市场上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并不买账,原本计划购买极越汽车的顾客开始转向其他品牌,而这些都是次要的,最致命的问题无疑是资金链断裂。
作为百度和吉利的合资品牌,极越汽车在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上似乎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极越的经营状况逐渐暴露出严重问题。
极越的前身是“集度汽车”,在经过两年多的宣传和预热后,原本计划与特斯拉竞争的集度品牌由于资质问题最终转型为极越。
吉利提供生产制造,而百度则负责技术研发,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双方的战略目标并未完全统一,导致极越的经营始终处于不稳定状态。
作为百度的一个“子项目”,极越始终未能获得百度高层的足够关注和资金支持,致使它在市场竞争中逐渐被边缘化。
与此同时,极越的销量也始终未能突破,甚至在最为关键的2023年,其月销量连1,500辆都未能达到,这样低迷的销量导致了公司资金的不断紧张,最终无法维持运营。
与其他竞争对手相比,极越显得格外弱势,尤其是在面对理想、蔚来等已稳住市场的车企时,极越几乎毫无还手之力。
而同是大股东的吉利,则更多的是注重自己本身的业务发展,极越在他们眼中并不占据核心部分,随着这些股东的态度发生变化,极越的资金支持开始枯竭。
另一边吉利的代工费用也一直未得到偿还,最初的高管团队和股东们似乎都未能有效解决资金链的问题,最终不得不选择停止运营。
笔者认为
极越的倒下并非个案,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上大量新兴车企涌现,但能够脱颖而出的并不多。
特别是在国内市场,新能源汽车已经进入了价格战阶段,品牌之间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极越的崩盘显然是一个警示信号。
新能源汽车行业将继续经历淘汰赛的洗礼,许多新兴品牌可能将逐步消失,在这一轮竞争中,资本市场的关注重点将不再是概念和技术,而是盈利和市场表现。
市场上“亲民”的电动车品牌将继续抢占市场份额,而那些定位不明确、资金链脆弱的品牌,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至202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可能会迎来新的格局,一些新兴车企将在这一轮竞争中被淘汰,而头部车企则会继续强势发展。
参考资料:
界面新闻2024-12-11极越汽车突发大规模裁员,拖欠多重债务导致业务崩盘
封面新闻2024-12-12商业快评丨极越汽车的“崩盘”是“突发”还是“必然”丨封面天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