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50年6月,朝鲜半岛燃起战火。面对邻国的危局,中国不能袖手旁观。毛泽东主席果断决策,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准备跨过鸭绿江支援朝鲜。接到指令后,志愿军将领们立即进入高度备战状态。
在成都北教场的川西军区机关宿舍里,一大家子人正围坐在一起,气氛挺热闹。可唯独家里的男主人,坐在那儿,看起来心事重重,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
在妻子的耐心询问下,丈夫终于吐露了心声:"自打1932年随军经过家乡,匆匆看了一眼家门,转眼已经过去18年了。娘,您还在世吗?身体可还硬朗?"说到此处,他忍不住潸然泪下。
男主人的忧虑确实情有可原。中央随时可能发布赴朝作战的命令,作为革命军人,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这次出征可能一去就是好几年,甚至有可能在朝鲜牺牲。
男主人经过一番思考,决定将母亲接到四川一起生活。
刘忠于1955年获得中将军衔,这一成就离不开他母亲的鼓励。现在,当他再次踏上充满危险的战场时,他对母亲的怀念变得愈发强烈。
次日,刘忠将军的贴身警卫李招官带着将军的亲笔信,长途跋涉抵达福建上杭的才溪乡。那时正值新中国成立初期,才溪乡各方面都亟待重建,社会秩序尚未稳定。为确保行动的安全和隐秘,当地区公所特地安排人员陪同李招官进行秘密调查。
经过一番调查,他们确定了刘母家的大概位置在刘屋角一带。在前往目的地的途中,一位乞讨的老妇人拦住了他们。李招官给了老妇人一些零钱,随后询问她是否认识住在附近的林连秀。
老妇人打量了一下面前的两个不速之客,犹豫片刻后,缓缓开口道:“你们找的林连秀,就是我。”
李招官兴奋地回应道:“可算见到您了。这封信是我们刘忠首长特意托我转交给您的。”
“刘忠?是那位领导吗?”老太太慢慢伸手接过了信件。
"老爷子,您儿子升任司令员!"区公所的工作人员在一旁兴奋地告诉他。
老妇人读完信件,激动得将手中的乞讨拐杖抛到一旁,险些因过度兴奋而昏厥。这突如其来的好消息让她瞬间失去了平日的稳重,内心的喜悦如同决堤的洪水般汹涌而出,以至于她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反应。此刻,所有的艰辛与等待似乎都得到了回报,她沉浸在巨大的幸福之中,连最基本的站立都变得困难。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她内心的强烈情绪,也暗示了这封信件对她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彻底改变了她原本的生活轨迹。
【离家二十载,母子终重逢】
没过多久,林连秀在警卫员李招官的陪同下,抵达了儿子刘忠的住处。母子俩久别重逢,刘忠跪在地上紧紧抱住母亲,哽咽着说道:“妈,儿子对不起您!”林连秀也控制不住情绪,泪如雨下。
经过一段时间的平复,刘忠和母亲逐渐恢复了平静。他随后向对方介绍了自己的家人:妻子名叫伍兰英,他们有两个孩子,女儿叫永生,儿子叫纪柱。
林连秀听到"奶奶好"的称呼,脸上的泪水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温暖的笑容。她不停地应声回应。
伍兰英走进厨房开始准备晚餐,孩子们则被安排到外面去玩了。客厅里只剩下了母亲和儿子。时间飞逝,周围的一切都变了,但那段共同的回忆依然清晰地留在他们心中,记录着他们曾经的每一个瞬间。
1906年中秋节那天,刘忠降生了。他的大伯提议:“按族谱,他们这一代是‘永’字辈,不如取名‘永灿’,寓意如月光般明亮闪耀。”
刘忠的爸爸听完,马上同意了。他觉得现在外面打仗打得厉害,像他们这样的穷人家,就盼着能过上安稳日子。于是,他琢磨着给儿子起个小名,在家里叫着顺口,就叫“太平”吧,希望以后日子能平平安安的。
林连秀刚生完孩子,立刻催促道:“赶紧把太平抱过来,我想看看他。”
“太平”的出生,为这个贫困之家带来了无尽的喜悦。这个新生命的到来,如同一缕温暖的阳光,照亮了家中每一个角落。父母脸上的笑容比以往更加灿烂,仿佛所有的艰辛和困苦都在这一刻被暂时忘却。虽然生活依旧拮据,但“太平”的存在让这个家庭充满了希望和期待。每一天,父母都在为这个小小的生命努力着,尽管前路艰难,但他们坚信,有了“太平”,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那天,刘家突然来了个访客,说是刘忠老爸的老相识。这人来不为别的,就是想把他家四闺女托付给刘家,原因很简单,家里女孩儿太多了,养不过来。林连秀二话不说,接过孩子就答应了:“这孩子我们收了,等大了正好给太平当媳妇,省得以后还得操心婚事。”于是,刘家就这么添了新成员。
刘忠八岁时,看到同龄的孩子去学校,心里特别向往。回家后,他鼓起勇气向父亲提出想读书的想法。父亲听后非常惊讶,反问道:“连饭都吃不饱,还想着上学?”
林连秀对儿子的教育问题持相反态度,她强调:“从小不学习,将来只能当文盲,一辈子都被人踩在脚下!”最终,在她的坚决坚持下,丈夫勉强同意了她的主张。
在完成四年学业后,刘忠的父亲与他进行了一次严肃的对话,建议他外出工作以缓解家庭经济压力。因此,年仅12岁的刘忠开始了他的泥瓦匠生涯。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刘忠经历了三年的学徒阶段和七八年的帮工生涯。这段时间里,他勤勤恳恳地工作,但每天只能挣到很少的钱。如果工作做得不够好,还会遭到老板的责骂。他常常思考:“穷人什么时候才能改变命运?”
1923年,刘忠刚满十八岁。与此同时,刘家抚养的女孩王四娣也长大成人。在两家父母的共同见证下,他们举行了婚礼。
三年后,上杭地区的农民运动已经发展得相当热烈。刘忠深受鼓舞,回到家后便向父母表达了自己想要参与其中的意愿。
刘忠的父亲对此持反对态度,担心这样做可能招致杀身之祸。然而,林连秀却站在儿子这边,她认为:“孩子加入农会是为了争取更好的生活,这有什么不对?如果人人都像你那样畏首畏尾,那咱们就只能一直被人欺负,永无出头之日。”
1929年6月,毛泽东和朱德指挥的红四军成功支援了“才溪暴动”。刘忠目睹了农民从地主和富绅手中分得土地和农具的情景,内心充满喜悦。因此,他毫不犹豫地决定投身红军队伍。
启程前一晚,林连秀和媳妇王四娣连夜为刘忠赶制了一双布鞋。天刚亮,集合号声响起,婆媳俩目送刘忠渐行渐远,泪水不自觉地滑落。
五年后,红军开始向北方转移,导致苏区失陷。国民党军队随即进驻该地区,使才溪乡陷入极度困境。刘家的生活因此变得异常艰辛。
才溪民团在重新掌权后,直接找上了刘忠的父亲,硬要他写信叫儿子回来。刘父虽然一直不赞成儿子的选择,可这时候他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无论如何都得护住儿子。所以他坚决不答应。结果,刘父就这么被逼死了。
随后,地主武装再次找上林连秀,试图逼迫她就范。然而,林连秀与丈夫立场一致,坚决回绝了他们的要求。因此,她被关入监狱,经历了无尽的折磨。几个月后,对方又强迫她与儿子断绝母子关系,但林连秀依然毫不犹豫地拒绝。这一举动使她遭受了更为严酷的迫害。
获释后,她沦为了街头乞丐,衣衫褴褛,四处漂泊,靠他人施舍度日。
多年来,林连秀历经艰辛却从未退缩,她唯一牵挂的就是儿子的安全。过去她一直以为儿子已经不在人世,如今却发现他不仅健康强壮,还晋升为高级军官。看到这一切,林连秀内心充满了难以言喻的喜悦。
【独子要务在身,刘母执意回老家】
林连秀在儿子家生活得很舒心。刘忠下班后总是先去看望母亲,和她聊聊天。
1950年10月,刘忠收到中央军委的通知,被任命为陆军大学的校务部长。
突如其来的变化让准备前往朝鲜战场的刘忠感到措手不及。他心里暗自思量:“我不过上了几年私塾,怎么能胜任大学部长这个职位?”
他随后前去拜访邓小平。两人会面时,他直接表示:
邓政委,您清楚我的情况。我文化水平不高,担任校务部长不太合适。我更擅长指挥作战,请允许我前往朝鲜前线,与美军交锋。
邓小平听了他的诚恳请求,便给他出了个主意:
建议你联系聂荣臻代总长和干部部罗瑞卿部长,他们分别是你的前任政委和主任,可以为你提供帮助。
刘忠回到家后,跟老婆伍兰英说了这件事,两人一合计,决定尽快出发。他们简单收拾了行李,然后带着全家人离开了成都,直奔北京。
当晚,林连秀轻轻推开了儿子房间的门。她蹑手蹑脚地走进来,目光柔和地落在正埋头工作的刘忠身上,生怕打扰到他。过了许久,专注的刘忠才察觉到母亲的存在。
林连秀让太平去找兰英,让他们俩到客厅来,她有话要对他们说。
林连秀和丈夫坐下后,她直接对太平和兰英说:“我想回才溪老家,你们能送我回去吗?”
刘忠和妻子互相看了一眼,不约而同地发出了疑问:“怎么回事?”
林连秀缓缓开口:
老话说,人终究要回到故土。我这把年纪,半截身子已入土,总不能在外地安葬。你们对我的孝顺,我心里明白。生活上该享的福都享了,出来看看这广阔的世界,也算是了无遗憾了。
刘忠心里还是有点不安,想着老人家辛苦了一辈子,现在年纪也大了。他正准备开口安慰,没想到林连秀已经先说话了。
你们别担心。如今社会自由了,没人敢动我一根手指头。这些年我经历了不少风雨,身体练得结实,吃饭睡觉走路都没问题。
刘忠明白母亲固执的脾气,也就没再强求。他正要进房间干活,林连秀叫住了他,语重心长地说:“太平,看你们整理行装,是要上前线了吧。我不想成为你们的负担。孩子们,跟着毛主席走,一定能有大作为。”
话音刚落,刘忠眼中含着的泪水瞬间夺眶而出,一滴滴砸向地面。
次日,刘忠找来警卫员李招官,吩咐道:“小李,这次还得麻烦你护送老人家回福建。”
李招官正打算开口发表意见,却发现刘忠早已投入到工作中,无暇顾及他的想法。
刘忠在安顿好母亲后,带着家人前往北京。当时担任总参谋部军训部长的肖克接待了他们。了解到刘忠的来意后,肖克明确表示,刘忠的职务调动是由中央军委直接决定的,必须无条件服从。
在正式上任前的几天,刘忠带着妻子和孩子们游览了北京城。他心里想着,要是母亲还在世,一定要带她来看看新中国首都的变化。几天后,刘忠和家人一起前往南京报到。
【回乡探望,合家大团圆】
1953年春,刘忠与妻子伍兰英及警卫员一同乘车前往才溪乡。多年未曾返乡,他们心中不禁好奇,家乡如今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刘忠回忆起家乡,那里的道路蜿蜒曲折,都是人走牛踏形成的土路。每逢雨天,路上便泥泞不堪,难以行走。家乡的房子大多是木结构,只有家境富裕的人家才能住上青砖红瓦的大宅院。
如今的才溪村,面貌焕然一新,与过去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没过多久,车子驶入了区政府大院。在警卫员的陪同下,刘忠领着伍兰英快步朝刘屋角方向走去。
一踏进院子,林连秀和王四娣已经在那儿等了好一会儿了。王四娣今年四十多岁,看到曾经的伴侣,她忍不住用手抹了抹眼泪。
国民党干的那些事,责任能推到他身上吗?要不是“太平”不务正业,我这把老骨头早就没了。
王四娣表达了她内心的真实想法。
刘忠快步走向前妻,情绪激动地对她说道:“四娣,母亲已经告诉我了,你一直很孝顺。”
自从刘忠加入红军队伍,他的母亲和妻子一边四处打听他的消息,一边靠乞讨维持生计。到了1934年10月,湘江战役爆发,红军的部分后续部队被敌人击溃,婆媳俩推测刘忠可能已经在战斗中英勇牺牲了。
为了避免村里轻浮的男子骚扰年轻的儿媳,林连秀忙着找人给王四娣招个上门女婿。附近村子有个叫“五哥子”的单身汉,性格敦厚,为人实在。起初,王四娣本打算一辈子不再嫁人,但看到婆婆如此费心,最终只能含泪同意了这门亲事。第二年,他们有了一个儿子。
刘忠接着说道:“四娣,这些年你一直照顾着妈,吃了不少苦。要不是你,我们刘家早就撑不下去了。”
王四娣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应。就在这尴尬时刻,伍兰英站了出来,打破了沉默。
“弟妹,老刘能有今天的成就,你功不可没!”
王四娣眼中含着泪水,紧紧握住刘忠和伍兰英的手,情绪复杂,既像是哭泣又像是微笑,轻声呼唤着:“太平,兰英。”
在场的人们无不情绪激动,眼眶湿润,喉咙发紧。林连秀回忆起家中经历的种种艰辛,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悲痛,放声痛哭。
刘忠走到母亲身边,轻声安抚她,随后问道:“‘五哥子’去哪儿了?”
林连秀与王四娣同时表示了否定。
三年前,林连秀的儿子回老家后,他口中的“五哥子”就突然消失了。这个人一声不吭地离开,悄悄回到了他之前住的村子。
刘忠果断地说:“快把大哥叫回来主持家务!从今以后,我来负责你们的生活开支,每月按时给你们打钱。”
刘将军返回家乡时,引来众多乡亲围观。不少老人感慨道:“刘将军,终于衣锦还乡了。”
刘忠、伍兰英和林连秀等人在乡村小住了一段时间,闲来无事便四处走走看看。每到一地,刘忠总能侃侃而谈,分享不少见闻。到了饭点,他品尝着地道的家乡菜,内心充满了喜悦。
这次回到家乡,刘忠心里有很多感触。
【母亲去世,刘忠安排后事】
1963年9月,刘忠突然接到紧急消息,得知母亲病情严重,急需他返回才溪。他立即向上级汇报并申请离开,获得批准后,刘忠与妻子伍兰英及周医生一同搭乘火车赶往家中。
85岁的林连秀身体虚弱,见到远道归来的儿子,精神一振,病情明显好转。刘忠本想多陪母亲一段时间,但工作上的急事迫使他不得不尽快返回。
林连秀一眼就识破了情况,她对刘忠说:
太平,你先回去忙吧,见到你我就心满意足了。别因为我影响你的正事。
刘忠眼中泛着泪光,微微点头。临行前,他特意叮嘱王四娣,希望她能好好照看母亲。王四娣安慰道:“别担心,自从知道你要回来,她的身体状况已经明显好转了。”
刘忠紧急启程前往南京。就在他着手安排事务之际,办公室突然传来了一则不幸的消息。
"领导,您母亲病情突然恶化,于昨晚不幸离世。"
刘忠手头堆积了大量文件,无法抽身返回。因此,他派人联系上杭县人民政府,委托他们处理母亲的丧葬事宜,并明确了两点要求:
丧葬事宜需严格按照当地政府的规定执行。
老年人通常希望身后事简单些,找个安静的地方下葬就足够了。
在母亲下葬的那一天,刘忠面朝南方,深深地向母亲鞠了几躬,随后对身旁的妻子和警卫员说道:
我妈妈是个了不起的人,她毫不犹豫地把唯一的儿子送去参加革命。要不是她的鼓励,我可能根本没机会加入红军。我一直记得她教我的话,始终把“国家兴亡,人人有责”这句话放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