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电器交出了一份让人失望的成绩单。
今年前三季度,格力营业收入1474亿元,同比下降5.39%;净利润219.6亿元,同比增长9.3%。单看三季度,格力营业收入471.3亿元,同比下降15.87%;净利润78.25亿元,同比增长5.47%。
乍一看,似乎还行,但其实,非常不及预期。
咱们从三个维度看这份业绩。
第一,在毛利率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净利润率提高了约两个百分点,似乎值得可喜可贺,但问题是,这主要靠的是减少销售费用和利息费用。事实上,格力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下滑15.87%,呈恶化趋势,这就意味着,如果营收不能保持增长,再怎么降本增效也都空间有限。
第二,跟老对手美的比,双方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拉大。今年三季度,美的营业收入1022亿元,同比增长8%;净利润108.9亿元,同比增长14.86%。显然,无论是绝对值还是增速,差的都不是一星半点。
第三,纵向看,这种颓势更加明显。2018年3季度到2024年三季度,格力营业收入分别为1500.5亿元、1566.76亿元、1274.68亿元、1395.49亿元、1483.44亿元、1558.12亿元和1474.16亿元。过去六年时间,格力营收零增长,甚至还在下滑。
同一时间,美的的营收从2074亿元增长至3203亿元,净利润从179亿元增长至317亿元。所以,用失去的六年形容格力,不为过吧?
那么问题来了,六年零增长,究竟谁该为此负责?
这得从当年那场赌局说起。
2013年底,在第十四届经济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雷军称,5年内小米营业额如果超过格力的话,董明珠就输他一块钱;董明珠则霸气回应,要赌就赌10个亿。
结果大家都知道,董明珠赢下了赌局。但遗憾的是,这也竟成了格力最后的荣光。2019年,格力虽然营业收入保持微增长,但净利润却出现了下滑。再后来,就停滞不前了。从2020年开始,格力开启第三次渠道变革;同年4月,董明珠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直播带货。
这里面有两个标志性的事件。
2021年7月,王自如正式加入格力,担任渠道改革项目负责人,推动渠道改革和数字化升级;2021年9月,孟羽童入职格力,先是担任董事长助理,后负责直播带货。
与此同时,格力谋划多元化转型,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2016年8月,格力想要通过收购珠海银隆进军新能源车领域,经过多次极限拉扯后,董明珠以个人名义先后两次增资入股银隆新能源,并在2021年,珠海银隆变成了格力的控股子公司;
2018年5月,董明珠宣布投资500亿进入芯片制造领域,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入股了闻泰科技、三安光电和安世半导体等公司,并投资10亿成立珠海零边界集成电路有限公司;
2020年和2022年,格力还先后跨界进入医疗器械和预制菜领域,再加上早些年跨界生产手机,格力的多元化布局可以说非常广。
重点说说跨界芯片这事。
从时间上说,前脚美国商务部宣布制造中兴通讯,对咱们发起芯片战,后脚格力就宣布进入制造领域,并且宣布将几十亿、几百亿的投入。咱们客观的说,格力体现出了大企业的担当,肩负了民族企业应有的责任,但是,格力是否真的具备跨界芯片设计和芯片制造的能力?决策是否严谨?
从业绩来看,格力的上述转型都难言成功。甚至于说,孟羽童和王自如的先后离职,格力还因为各种负面舆情身处风口浪尖。
咱们再看一组数据。
2018年,格力的“空调业务”收入是1557亿元,但是到2023年,不增反降至1512亿元;被寄予厚望的“生活家电”业务,尽管从2018年的37.94亿元增长至40亿元,但也几乎可以说是增长停滞。
2018年前,格力是绩优蓝筹股的代表;2018年后,尽管格力仍然是一家年净赚近300亿的公司,但是,守城有余却开拓不足。
当然,从投资的角度来说,目前格力的市盈率不足8倍,股息率超过了5%,质地相当不错。只是说,如果同行都在进步,而自己却原地打转,是否对得起曾经的辉煌?
所以,究竟是谁的错?
董小姐一人之力,把格力拉下了峰顶。成功的让市场认识了“因为一个人而讨厌一个品牌”这句话的意义。
可能是我的错,我离开格力也有六七年了,果然格力还是离不开我呀[哭笑不得][哭笑不得]
赢小米那一年,一看就知道为了赌局,再疯狂的往渠道商那里压货冲财报,也才赢了一点。第二年营业额立马掉下来了,被小米反超。
长线持有慢慢变富
今年不亏损已经很牛逼了
六年时间营业收入增长到2000亿,怎么是零增长。这文章收了美的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