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战役,又称平汉战役,是1945年10月24日至11月2日晋冀鲁豫军区为反击国民党军队进犯解放区而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歼灭战。
这场战役不仅是军事上的较量,更是政治智慧的体现,尤其是毛主席的高瞻远瞩更是为我军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毛主席
一、战役背景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急于打通平汉铁路,控制华北,进而北上东北。为此,他派遣国民党第11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率领第30军、第40军及新编第8军共4.5万人从新乡出发,沿平汉线北上,企图控制邯郸地区。
蒋介石
面对国民党的进攻,中共中央指示晋冀鲁豫军区诱敌深入,寻机歼灭。
二、我军一度败退
在战役初期,国民党军队攻势猛烈,孙连仲部队一度将我军逼退。
孙连仲
10月24日,敌军突破我军防线,进至邯郸以南,形势一度危急。
然而,就在千钧一发之际,战役的转折点出现了。
10月30日,国民党新编第8军军长高树勋在马头镇宣布起义。
高树勋
这一举动不仅改变了战场上的力量对比,也打乱了国民党的部署。
三、毛主席的妙计
其实,高树勋的成功起义,主要得益于毛主席的提前布局。
在战役打响前,毛主席就建议刘伯承策反高树勋。高树勋长期受到蒋介石的排挤,对内战深感不满。在中共地下党员王定南的牵线下,高树勋与我军建立了联系。
最终,在战役最为关键的时刻,刘邓二人通过政治攻势,成功争取高树勋起义,为我军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刘伯承
四、高树勋的生平和贡献
高树勋,字健侯,1898年8月6日出生于河北省盐山县高金庄,是中国著名的爱国将领。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一名普通的士兵成长为师长,最终成为一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军事领导人。
高树勋8岁时入私塾读书,后因家道中落回乡务农。
1914年,他到天津、北京等地学徒谋生,最终投奔在四川绵阳冯玉祥部当兵的舅舅,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
冯玉祥
在冯玉祥的部队中,高树勋因作战勇敢逐渐崭露头角,被升为手枪连班长,并在随后的岁月中,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升了自己的军事技能和领导能力。
高树勋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色,曾任河北暂编第1师师长兼河北游击总指挥、新编第6师师长、新编第8军军长等职。他与八路军保持良好的关系,多次配合作战,共同抗击日军。
在抗战期间,高树勋深受我党廉洁、平等的作风影响,为他后来的起义打下了思想基础。
在邯郸起义之后,高树勋于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不仅在军事上为解放战争做出了贡献,而且在政治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起义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高树勋运动”,激励了更多国民党军队加入到正义的阵营中来。
邯郸起义之后,高树勋(右三)与我军将领合影
新中国成立后,高树勋继续为国家和人民服务,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等职。
1955年,他被授予一级解放勋章,以表彰他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率部起义的功绩。
1972年1月19日,高树勋在北京逝世,享年74岁。
五、总结
邯郸战役的胜利,离不开高树勋的起义,而这一切都得益于毛主席的高瞻远瞩。
这一仗,我军其实是赢得非常惊险的,因此刘伯承在多年以后,回忆起这场战役之时,充满敬佩地说出了一句:“多亏有毛主席的妙计啊!”
毛主席的这一计,妙就妙在通过政治和军事的结合,成功瓦解了敌军的进攻计划,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进程。
这场战役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政治智慧的胜利,充分体现了毛主席的战略眼光和领导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