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亚地大物博,为什么俄罗斯几百年都没能完全开发?

小门将守大门 2024-12-30 10:02:14

眼看着俄乌冲突即将向第三个年头迈进,很多了解俄乌冲突本质的人或许会冒出这样一个疑问:

既然俄罗斯打这场战争的目的是为了阻止乌克兰加入北约,确保自己和北约之间有充分的缓冲区,那么为什么俄罗斯不干脆主动调整战略规划将国家建设向东扩展,从而避免以莫斯科为首的核心经济政治区域遭受北约的直接威胁呢?

毕竟俄罗斯的国土面积超过170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最不缺的就是用来作为缓冲区的战略纵深,何必非要卷入无止境的战争中和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死磕呢?

或者进一步说,数百年来俄罗斯一直以广阔庞大的国土面积而闻名,可为什么俄罗斯人宁愿付出巨大的代价不断发动战争向欧洲拓展,也不愿意将目光投向北方蕴藏着巨量自然资源但却严重缺乏开发广袤西伯利亚平原呢?

实际上俄罗斯乃至其前身苏联和沙俄帝国,之所以不愿意派遣大量人手去开发一望无际的西伯利亚平原,甚至斯大林时期还将位于西伯利亚平原上的古拉格地区完全当作了流放重刑犯的集中营,都是因为想要开发这片地区的难度实在是太大了。

而这其中的难度,主要来源于地理环境上和历史文化上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我们就来说说地理上的原因,提到俄罗斯绝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肯定会有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这点,但国土面积大并不代表所有的土地都十分宜居。

以我国为例,人口的大部分都聚集在比较适合居住的东南沿海区域,而到了广大西南西北等地区则因为干旱、海拔高、山地多、丛林密集等等各种不同的原因,使得常驻人口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有着数量级的巨大差异。

说到俄罗斯广阔的西伯利亚平原,问题基本上就可以总结为一个字“冷”!对地理有所了解的应该知道我国最冷的地区位于黑龙江的漠河,这里常年气温处于零下二十多度,最冷的时候甚至能够达到零下40乃至50摄氏度。

在这种极端寒冷的天气下不要说到户外进行工作劳动了,哪怕躲在屋子里在采暖方面都是巨大的挑战。

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平原,大部分则是要比漠河还要靠近北极的地方,甚至相当一部分土地已经进入了北极圈的冻土层。很多没有经历过极寒天气的人,往往对于零下数十度的低温没有直观的概念,认为只要衣服穿的够厚保暖设施到位,低温并不会对生活造成多么严重的影响。

可事实上这样极度的低温对于在那里生活的人来说是致命的威胁!

首先低温带来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取暖,人作为恒温动物是需要维持体温在一个正常的范围内的,为了确保体温必须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取暖,这就代表着在俄罗斯东部地区生活天然就要背负巨大的额外成本。

更不要说低温的影响不仅仅是对人,对于用于生产的牲畜乃至机械都是巨大的挑战。当年二战时期德国的装甲部队就因为对于俄罗斯恶劣的严寒天气缺乏认知,导致大量军用装甲车辆因为极度的低温无法启动,只能被迫将燃料堆放在车辆下面点燃加热来强行启动。

同时低温也造成了设备的使用年限被极度缩短,应对低温的设计要求却被极度拔高,从各方面来说都增加了巨额的成本和负担,从而导致俄罗斯对东部地区的开发很多项目都陷入了回报率极低乃至入不敷出的窘境。

其次低温还导致西伯利亚平原上的大部分地区都是被皑皑白雪覆盖的永冻层,即便费时费力的扒开表层的冰雪,下面的土地开凿起来也和凿一块几公里厚的冰山没有任何区别,甚至要被凿冰更加艰难。

在这样的土地上不要说开垦了田地了,也根本就没有什么农作物可以在这样严寒的天气中繁殖结果,只有能耐严寒的高大针叶乔木能够在这里生长。这也是为什么作为北极圈中主要的原住民爱斯基摩人完全靠捕鱼和打猎为生,因为对于他们生活的环境来说,根本就不具备开展农业种植的基础。

这就使得在西伯利亚平原上无论是稀疏的居民定居点也好,还是为了开采林业。矿产和石油天然气而建立的工业区也好,生活补给都要依赖西部地区的供给。这些地理因素令西伯利亚平原的大部分地区,都成为了环境恶劣的无人区。

除了地理因素之外历史文化因素也是导致俄罗斯对东部开发难见成效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些年来俄罗斯对于东部地区的开发并非完全处于停滞状态,毕竟广袤的西伯利亚平原上蕴藏着海量的资源,出口各类资源一直是俄罗斯经济的主要支柱。仅从投入的资源来看,甚至是每年呈递增状态,也修建了贯穿西伯利亚平原一直联通到我国东北地区的漫长铁路。

但问题在于俄罗斯对于东部西伯利亚平原的投资建设,从总体上来看只能说是九牛一毛,只覆盖了主要资源产出区域等少部分地区。除了因为自然环境恶劣造成的巨额生活成本之外,还深受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

一直以来东部西伯利亚平原对于俄罗斯人民来说都是十分鸡肋的存在,因为环境影响不仅难以生存,长期以来也是俄国统治者流放犯人和政敌的地方,这就使得整个西伯利亚地区在俄罗斯人民印象中完全就是罪恶、荒蛮和原始的代名词。19世纪沙俄甚至以极低的价格,将整个阿拉斯加地区贱卖给了美国,因为在当时的沙俄统治者们看来保留这片遥远贫瘠的国土没有任何收益。

由此可见整个西伯利亚远东地区自历史以来在俄罗斯人心目中的地位,所以哪怕现在的技术条件已经能够支撑人在这里长期生活,也罕有人愿意主动来到这片地区定居。

再者一直以来俄罗斯人与欧洲的关系都十分密切,文化交流也非常的频繁,无论是人种还是文化结构上都高度靠拢欧洲,也和当时的欧洲各国皇室进行大量通婚。这其实也非常好理解,毕竟俄罗斯的人口大部分主要都集中在以首都莫斯科为中心的东欧区域,从地理上来看也远离了位于亚洲的中国等国家。

加上俄罗斯的文化深受东正教的影响,而东正教的起源则来自当年定都君士坦丁堡的罗马帝国,在东西教会分裂后的东罗马帝国正教。后因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破,大量东正教的高层神职人员逃亡到俄罗斯地区延续了教统,从而奠定了俄罗斯的主体宗教地位。

故而俄罗斯在宗教上天然便是倾向西方的,与东亚的儒文化、道教文化以及佛教文化相排斥,这些因素使得俄罗斯即便大部分国土都处于亚洲地区,但实际上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欧洲国家。

于是在地理环境因素和历史文化因素的双重影响下,俄罗斯的政治经济中心便一直处于靠近欧洲的莫斯科区域。如今俄罗斯总人口只有1.46亿,和其庞大的国土面积相比根本不缺乏相对宜居的地区,这就让现在的俄罗斯民众更加缺乏开发和移民东部西伯利亚地区的兴趣了。

没有庞大的常驻人口,就没有充足的用来开发和建设的劳动力,开发和建设规模无法扩大,就吸引不到更多的人前来生活和定居,由此形成了互相影响的恶性循环。

那么话说回来既然俄罗斯位于欧洲的国土面积在承载人口方面一直绰绰有余,那么为什么欧洲国家和俄罗斯之间的摩擦总是不断呢?这当中的一个核心的原因,便在于俄罗斯一直想要拥有一个优良的不冻港。

对于边境线漫长的俄罗斯来说,从来都不缺乏能够建造港口的地方,可问题在于受维度影响俄罗斯的绝大多数港口都无法在冬天运转,因为港口会被厚厚的冰层所覆盖。仅有的一个不冻港同时也是北极圈内唯一的一个不冻港摩尔曼斯克,根本无法满足整个俄罗斯庞大的进出口贸易需求。

作为全球最主要的资源出口国之一,廉价且运载量大的航运业务对于俄罗斯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俄罗斯对于不冻港的追求也达到了堪称狂热的地步。在新中国刚成立时,中苏之间也因为苏联想要强租旅顺等地区的港口遭到拒绝,而产生过十分不愉快的摩擦。

与此同时相比遥远的东方不冻港,向西寻求靠近地中海的港口对于俄国来说无疑更好,既可以占领更多气候宜人的土地,离自己的核心区域也距离更近更加便捷。因此在欧洲各国的视角下,这个位于东方苦寒之地的庞大帝国,数百年以来都对自己的领土保持着令人惊悸的勃勃野心。围绕不冻港的军事冲突和摩擦,也一直是东欧地区的主旋律,关于领土的争夺是欧洲国家恐俄情节的主要根源之一。

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使得俄罗斯的战略政策重心一直都在和欧洲各国的角力上,而同样以欧洲国家为主的北约组织对于俄罗斯,也一直抱持着深深的忌惮和敌视情绪。更不要说在苏联时期,当时整个欧洲都面临着苏联百万钢铁洪流的威胁,这种刻入骨髓的世界末日般的恐惧深深的影响了几代人,也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那个时代成长起来的欧洲政客。

现在随着苏联解体双方实力天平的失衡,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想要永绝后患,自然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将俄罗斯肢解为大量松散小国的机会,这就让双方之间的矛盾变的更加激烈和不可调和。

开发远东西伯利亚地区过于困难且难以短时间内见到成效,而来自西方的压力又源源不绝,让俄罗斯根本无暇从对峙的前线抽身,这就东欧地区的形势演变成了如今这般战火不休两败俱伤的局面。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次俄乌战争对于俄罗斯来说,未尝不是一个重现规划国家战略开发远东地区的契机。不同于被喜马拉雅山脉阻隔的西部地区,和隔着第三方蒙古的中部地区,我国东北一直是和俄罗斯进行贸易往来的重要枢纽。

现在中俄合作正在不断的扩大加深,围绕该地区以及沿途通往莫斯科地区的交通网络建设,必然会成为俄罗斯开发东部西伯里亚地区的有力节点。作为工业大国的我国既可以承接相关的基础建设工作,有效解决俄罗斯劳动力缺乏和开发难度高的问题,同时也是最大的能源进口国可以吃下俄罗斯大量的能源出口份额提振其经济,这种互补的商业合作模式对于彼此来说无疑是双赢,并且这其中带来的收益毫无疑问可以惠及往后无数代人。

或许就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可以见证俄罗斯在我国的帮助下对东部西伯利亚地区展开深入的改造和开发工程了。

图片摘自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0 阅读:44
小门将守大门

小门将守大门

欢迎关注!欢迎点赞小门将守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