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科技大学,在山东却不懂茅台。
山东科技大学爆了个大新闻,不是在科技领域,而是在白酒行业,更为关键的是,这是针对茅台产量的。
2月21日晚上,山东科技大学发了一条科技突破的微信文章,标题就很吓人。

力克行业难题,他将茅台酒年产量提高30%-50%!
内文更是夸张:改变了茅台几十年的生产工艺,使茅台的年产量提高了30%-50%,次品率降低了99%以上。
这一数据堪称惊悚——若属实,茅台产能将突破万吨大关,相当于凭空多出数亿瓶飞天茅台。
还好这是在周五收盘之后发的,不然就目前的白酒市场,茅台这都得再多跌几个点。
然而,茅台集团次日便冷脸回应:“不可能。”
山科大更是连夜撤稿,徒留一地鸡毛。
问题来了:
一项号称“全球首创”的技术,到底如何? 答案藏在细节里。
穿透君发现,山科大的文章通篇只有单方陈述,未提及茅台集团是否参与验证,更无第三方机构背书。
施陈博团队自称“尝试10多种传感手段”“10次样机试制”,但茅台生产线是否真的采用此设备?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毕竟,若茅台工艺真有颠覆性革新,其年报、投资者沟通会早该大书特书,何须等到一所地方高校来“官宣”? 茅台为何急眼?
茅台的反驳并非小题大做。作为A股“股王”,其产能与品控牵一发而动全身。
产能神话戳中茅台命门。
茅台酒生产受限于地理标志保护(只能在茅台镇15.3平方公里核心产区酿造)、基酒储存周期(至少五年)等硬约束,近十年产能年均增速仅约5%。
若真能一夜提产30%-50%,无异于颠覆白酒行业的物理定律——这可比酱香拿铁魔幻多了。 资本市场经不起风吹草动。
2023年茅台年报显示,其设计产能约5.6万吨,实际产能4.3万吨。
若山科大的数据属实,在目前的白酒市场下,可不是什么好事,茅台必须第一时间灭火,避免投资者对管理层产生“技术路线失控”的质疑。 品牌声誉不容打折。
次品率降低99%的表述,暗指茅台原有品控体系存在重大缺陷,这对以“工匠精神”立命的高端白酒而言,简直是致命指控。近年来的白酒市场,本来就不容易了。
一方面是消费人群开始断层,都在拼命的想抢年轻人喜爱,而不喝白酒,尤其高度白酒的年轻人,却越来越多。
另外一方面存量竞争更是白热化,穿透君才路过高铁站,泸州老窖的开瓶抽奖广告贴了好几个屏,可见压力山大。
当然,尽管山科大的豪言被证伪,但茅台产能扩张的压力真实存在。
根据茅台“十四五”规划,其目标是到2025年实现5.6万吨基酒产能,2035年增至10万吨。
这一目标依赖的是渐进式技改(如2023年投产的茅台酒“十四五”技改项目),而非颠覆性技术。茅台管理层多次强调:“产能提升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盲目扩产只会稀释品牌价值。”
毕竟,茅台酒的稀缺性是万亿市值的根基。
贵州茅台最新公告显示,预计2024年实现营业总收入约1738亿元(其中茅台酒营业收入约1458亿元,系列酒营业收入约246亿元),同比增长约15.44%;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857亿元,同比增长约14.67%。
仍然符合预期。
产能可以微调,神话不能破灭。

最后,建议山科大也读读《茅台为什么这么牛?》
这要是在酒桌上,不得自罚三杯啊
荒城
几十块钱的东西炒到了几千块钱,再怎么炒对身体健康也没有一点儿好处。山东再喝下去就成东北了!
璀璨星河
揭穿了科技与狠活的内幕,人家当然急眼了。[得瑟]
用户16xxx38
他是生产茅台瓶子的
HUNDKER
茅台以外的公司号称研发出了生产工艺更好的茅台[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