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子玉
玄武门事变解决的是两个核心矛盾,权力问题和分配问题,关东降将要将军功变现,李世民要完成从秦王到大唐天子的进阶。此次兵变可以看作是李渊削藩失败的必然,但对于李渊来说,削藩于他就是个死局,怎么选都不好收尾。
纵观整个大历史,几乎任何一个王朝在创建之初都会面临削藩的挑战:武力开创的王朝要削平各大军事山头;通过禅让建立的王朝要处理旧的藩镇问题。总之,要想维护皇权,这张牌是不得不打。
只是,有些人成功收尾,有些人却直接打成了残局,刘邦和朱元璋属于前者,唐高祖李渊属于后者,玄武门事变本质上就是李渊削藩失败的结果。
至于李渊为什么削藩失败则是因为,他虽然是开国皇帝但却不属于创业天子,没有军功,而大唐在创业的过程中秦王又是唯一的山头,于是就形成了皇权和强藩的长期对峙、博弈,最终强藩强势冲击皇权自己上位。
武德九年(626)六月三日,太史局根据太白金星划过天际的天象得出了“秦王当有天下”的结论,这等于是直接给秦王判了死刑,秦王重则失去性命,轻则政治生涯到头,不论是哪种结果都会从历史上消失。
一般认为,这是太子建成对秦王使出的杀手锏,要对其一击致命,但我们理智地想想,太史局的结论一定是皇帝李渊的授意,是皇帝想要收拾秦王。
也就是说,从始至终,大唐的根本矛盾都是皇帝李渊和藩镇世民的矛盾,李渊在各种削藩牌打光之后为了维护皇权此时只能使出必杀技。而秦王也将其和皇权的矛盾掩盖在和太子的矛盾之下。
这一点是我们正确理解玄武门事变的重点。
作为军人,秦王敏感地嗅到了危机,所以马上就以“太子和齐王淫乱后宫”为由应对,于是,大唐就在六月四日爆发了震惊天下的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事变看似是秦王集团的主动作为,实则是秦王的绝地反击,不如此,从历史上消失的就是秦王。
事变当天,李渊正和宰相们泛舟海池,其实就是在知会宰相,让他们知道、明白、理解自己的决策。而他没有想到的则是秦王集团会先发制人,而且还迅速取得了胜利。
对于玄武门事变解决的是皇帝李渊和藩镇世民的矛盾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个细节了解,那就是,秦王集团在物理消灭太子和齐王之后马上让尉迟敬德带兵前去“护驾”,实际上就是控制李渊,这才是玄武门之变的重点。
在胜负已定的情况下李渊只能全面配合,先将军权交给了秦王,然后派中书侍郎宇文士及前往玄武门宣布“诸军并受秦王处置”的命令,同时又派检校侍中裴矩前往东宫命令太子的人马放弃抵抗。
李渊的一句“国家庶政,皆取秦王处分”的命令代表他已经认输,大唐彻底变天。
六月七日,秦王世民被立为皇太子,八月九日,皇太子世民即皇帝位,皇帝李渊退位为太上皇,大唐完成了权力交接,历史轰隆隆开向贞观时代,而这一切,都是通过流血实现的。
玄武门事变之后大唐进入了太宗时代图源/剧照
一切都是李渊削藩失败的必然结果,而李渊的削藩几乎贯穿了大唐创业的整个周期。
至于秦王为何会成长为强藩则要从太原起兵这件事说起。当时,世民几乎全程参与了太原起兵谋划、执行的全过程,而建成和元吉当时可是在河东郡,没有首谋之功。这是世民的第一大政治资产,玄武门事变当天,萧瑀和陈叔达也是以这一点来劝李渊,认为仅凭这一点秦王都有资格被立为储君。
当然,后来的军功就更成为了世民实打实的资历,让他在大唐的地位水涨船高,一家独大。
李渊和传统的开国皇帝所不同的是,他不是马上天子,在问鼎长安之后他就长期居于深宫将开拓之事交给了宗室和诸将。
作为政治高手,李渊完全可以在宗室和关陇集团之间玩平衡以保证自己的皇权。但现实却逐渐让李渊的帝王术失去发挥的空间,因为,大唐的敌人都是强悍之敌,不管是刘武周、宋金刚,还是王世充和窦建德,都是当世枭雄,很难对付,大唐最终只筛选出了秦王一人来解决群雄。
也就是说,李渊原本计划是将开拓的功劳平摊到宗室和关陇诸臣的身上,这样,谁都无法坐大,皇权还可以通过联合大多数打击少数,无论是刘邦此前削藩还是后来的朱元璋剪灭功臣的做法都是如此。
但在大唐只有秦王能胜任开拓的重任之后,天平就逐渐失衡,李渊也逐渐感受到了危机,所以,削藩就成为李渊必须要打的一张牌,李渊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杀了刘文静,在这之后,李渊和世民的父子关系就彻底成为了皇权和藩镇之间的博弈。
此后,世民借助战争不断扩充秦王集团的势力,典型动作就是大量接收关东降将,将关东经营为自己稳固的根据地,进可以冲击皇权,退可以和大唐分陕而治。李元吉后来都说了,“二哥进了洛阳城就是疯狂撒钱,各种收买人心”。
包括世民后来派温大雅坐镇洛阳,派张亮结交关东豪杰都是在大力经营秦王集团的势力。当大唐实现真正的大一统之后又事实上分裂为了关东和关陇两个集团:皇帝李渊是关陇集团的代表;秦王世民是关东势力的代表。
更要命的是,关陇和关东本来就有分裂惯性,秦王可以轻松的实现分陕而治的目的。
当时,秦王集团的计划就是,如果冲击皇权不成功就退到洛阳,恢复当年北齐和北周的对峙格局,然后再以武力拿下关陇,最终实现问鼎的意志。面对秦王的既成之势,李渊曾经无奈地表示:“要不你去洛阳当个二皇帝吧。”
都打算让秦王在洛阳建天子旗帜,分陕而治。这是对世民势力已成的一种无奈。
但这又等于在事实上分裂了大唐,李渊肯定不会这么干。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开拓的过程中持续对秦王进行打击。
于是,在王世充败局已定的情况下李渊就及时下达了退兵的命令,其用意也很明显,让秦王啃掉难啃的骨头,然后让其他宗王和将军收了灭掉王世充的军功的果子。就像后来的大清让湘军在前冲锋完了让八旗收果子一样,都是帝王术。
秦王当然明白皇帝的用意,肯定不想放过灭掉王世充的军功,所以就一力坚持要灭了王世充之后再班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李渊也只能无奈地收回命令。
621年五月,唐军进入洛阳城,秦王在军功的加持下权势已经达到了顶峰,而皇帝李渊此时也是压力山大,看着大唐秦王这座山头发愁,于是派出后宫妃嫔去洛阳监视秦王。
七月,秦王班师。
世民的胜利是李渊的压力图源/剧照
此时,李渊面对的不仅是秦王这个强藩,更是其身后的那一帮关东降将:秦王的军功严重威胁皇权;关东降将如果进入帝国庙堂又会稀释李渊关陇的基本盘,进一步威胁皇权。
对于此,李渊的办法是,不对秦王及关东降将进行封赏,不兑现秦王集团的军功。
你想,此时的秦王已经到了赏无可赏的地步,李渊的压力得有多大呀,还有,只要将关东降将引入帝国庙堂那就更是灾难级的后果,李渊没有军功,无法控驭这个群体,结果只能是,这些人在庙堂上为秦王冲锋陷阵夺取皇权。
所以,拒绝关东降将进入大唐庙堂既是关陇贵族保护群体利益的需求,更是李渊维护皇权的个人意志。
不赏就不说了吧,秦王集团此后还被各种敲打:秦王赏给淮安王李神通50顷田,直接被李渊夺了过去赏给了张婕妤的父亲;杜如晦在长安大街上直接被尹德妃的家仆打了一顿...
皇帝的圣旨和秦王的命令在争夺着对大唐的控制权。由此也可见,没有军功加持的皇帝是多么被动呀。
李渊和世民的关系是从父子,到君臣,再到如今的政敌,已经是水火不容,李渊的一句话早就给他们的关系做了定位:“此儿典兵在外,为书生所教,非复昔日子也。”
直到十月份,李渊才特设了“天策上将”的位置来封赏世民,而这个决定又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刘黑闼在河北叛乱了,李渊必须得提前稳住秦王以在唐军无法平定叛军的情况下派其出征。
十二月十二日,李世勣在宗州遭遇惨败,五千士兵被杀,刘黑闼全面恢复了窦建德时期的河北故地。到了这时,李渊只能派世民出征。
武德五年(622)春天,经过两个月的苦战,唐军成功收复了河北。秦王的军功又转化成了李渊的压力。
所以,当刘黑闼再次作乱时,李渊再也不敢让秦王出征,而是让淮阳王李道玄和齐王元吉前去平叛。
可见,李渊此时的打法是以别的宗王来制衡秦王。当年冬天,李渊又一口气册封了26名郡王,并且封李道宗为任城王,培养新的山头。
广封宗室,重点扶持,李渊就是在以宗室的群体力量来制衡秦王集团。
就是在河北战场不利的情况下,李渊依旧坚持没让秦王出征,而是任命皇太子建成为陕东道大行台及山东道行军元帅,前往河北平叛。
很明显,太子也是李渊的一张牌,让储君积累军功来制衡秦王。
此后,太子就充当了皇权打击秦王的急先锋:对秦王府的核心成员进行收买,如尉迟敬德、段志玄等;在收买不成之后又放任齐王元吉对这些人进行打击,如刺杀尉迟敬德,抓捕张亮;以朝廷的名义将房玄龄和杜如晦任命为朝廷官员,釜底抽薪;将程咬金外放为康州刺史,稀释秦王府的力量...
作为太子的盟友,齐王更是建议皇帝诛杀秦王彻底解决矛盾,甚至有一次埋伏刺客准备直接干掉秦王。
建成打击世民的优势不仅在于其储君的地位,皇帝的支持更是其强大后盾,在这场博弈中,秦王明显处于弱势。为什么说玄武门之变是太宗一生中最艰苦的一战,原因就在这里。
当然,建成打击世民更多也是为了自保,坐稳储君的位置。
对于秦王来说,这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他当然不会束手就擒,针对皇帝和太子的发难,他也打出了一套组合拳:以屈突通为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坐镇洛阳,同时以心腹温大雅为辅佐,稳固、经营洛阳的根据地;让张亮收买关东豪杰;以文学馆为招牌大量吸收各路精英;以窦轨为益州道行台左仆射;在暗中组织了一支八百人的特种部队以随时应对突发情况;争取朝廷重臣萧瑀和陈叔达的支持...
这场藩王和储君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是皇权和藩镇的矛盾,建成只不过是李渊的盟友而已。往远了说,这是自魏晋南北朝起就形成的藩王冲击皇权的惯性,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齐王元吉的行为也是这种惯性的具体表现。
元吉想做最后收果的黄雀图源/剧照
那么问题来了,李渊为什么不直接杀掉秦王呢,如此一切矛盾就都可以解决了呀。问题是,关东本来就和关陇的粘合性极差,如今又成为了秦王的根据地,就算李渊杀了秦王,那么大唐很可能会付出丢失关东的代价,因为,关东降将会重新给自己选一个代言人。
你想,关东降将已经在战场上证明了自己的实力,有绝对忠诚于自己的势力,再加上长孙无忌、杜如晦这些关陇集团的助力,李渊肯定不敢冒险与这些人为敌。
如此也就解释了另一个问题——建成和元吉曾经计划借着出征的机会将包括秦王在内的秦府成员给团灭了,其实这也不现实,如果采用这种过激手段,关东的乱局只会更猛烈,李渊也不会允许他们这样做。
所以,对于建成来说,他想借皇帝之手除掉秦王,对于李渊来说,他要以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理由诛杀秦王,将可能会发生的乱局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如此,太史局根据天象作出的“秦王当有天下”的结论就适时出台。
李渊最终下定决心诛杀秦王来解决皇权和藩镇之间的矛盾,维护皇权。同时也给关陇集团和关东降将的矛盾做一个了断。
只是,秦王是在战场上训练出来的强人、狠人,当即就做出了武力解决问题的决定,于是就有了震惊天下的玄武门事变。
最终,秦王成为了胜利者,成为了大唐的太宗皇帝。和南北朝期间的历次政变一样,皇权败给了藩镇。
那还有一个问题,既然秦王能够同时代表关陇贵族、李唐宗室和关东降将的利益,那么李渊为什么不直接立世民为太子呢,这样直接就解决矛盾了呀。
确实,李渊也曾有过立世民为太子的想法,《资治通鉴》记载:“世民功名日盛,上常有意以代建成,建成内不自安。”
但李渊终究还是没有迈出这一步。
传统的解释是,李渊为了维护关陇集团的利益,但问题是关陇集团在玄武门之变中保持了中立呀,他们的利益事后也没受到影响。还有说,李渊担心世民将来对他在长安生的子女们会不好,这个解释也牵强。
笔者的看法是,李渊还是担心立世民为太子之后皇权被架空,完了世民又可能有提前上位的想法。
你想,世民作为大唐的战神、天策上将,他带领着一帮关东降将、关陇功臣和李唐宗室分分钟就能将皇帝李渊架空,李渊不想做一个傀儡天子,也不想整天提防世民可能的提前上位。
所以,只能坚持以建成为太子。皇权只会选择自己能够控制的储君。
所以呀,军功一直是李渊的硬伤,是一切矛盾的根源,玄武门之变中萧瑀和陈叔达也是以此劝李渊:“秦王参加了太原起兵,又有军功,就立他为皇太子吧。”
李渊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
对于李渊来说,削藩就是个死局,削也不是,不削也不行。
自己要躺赢,还要压制亚洲州长、七世纪最强碳基生物、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天策上将军、天可汗,挑战难度太高
打天下这个活,必须自己来!你身为开国之君,让别人替你干这个活?那他手下的那些文臣武将凭啥比你手下的人低一等??最后就别怪这个人带着整个武将勋贵集团跟你摊牌
跳梁小丑们,还想搞秦王???开玩笑,你们打不赢的[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他现眼不止一次两次了,刚弄了个府兵制的军改想收回兵权,就被宋金刚南下把李元吉裴寂打得妈都认不出来,李渊命都快没了只能把所有精兵又交给二郎去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