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阳地名故事井沟的由来

建明看文化 2024-09-13 20:30:39

汝阳县城北2公里处有一座山,叫作凤凰山,山后有一条沟,叫涧沟。涧沟旁的悬崖根有个社区,叫井沟社区。要想知道井沟这个地名的由来,那还得从明朝打井找水说起。

明朝初年,有李、丁两姓从洪洞移民到凤凰山脚下,打窑落户,开垦荒地。那时,人烟稀少,涧沟河丰盈,人们洗洗涮涮,生活用水不成问题。到了明代后期,村落规模扩大,人口巨增,涧沟河水也时流,时断,天不下雨就成了干沟,人畜都没水吃,别说洗洗涮涮了。人们就开始在村里村外打井找水,打了许多井,十有八九都是干井。能打出水的井,也都是空山水,仅够两三口人吃水。村人开始挖坑积攒雨水、雪水。雨雪天,吃雨水,晴天到凤凰山脚下接空山水,勉强维持生活。

房前屋后,村里村外,到处都是千疮百孔的枯井。涧河沟井多,而无水的奇怪现象,给村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一一井沟。井沟这个村名,就这样传遍了十里八村。井沟村因缺水,人们把水当成宝贝。淘过米、菜的水,再用来刷碗刷锅,刷了碗锅的水,再用来喂猪喂牛。井沟村有个贤惠的少妇李氏,二十多岁就死了丈夫,而公婆年迈,子女幼小,一家人吃喝拉撒,里里外外全靠李氏一人打理。不论春夏秋冬,刮风下雨,李氏每天都要踮着小脚走出家门,沿着羊肠小道去凤凰山脚悬崖下接空山水。李氏任劳任怨,把家里的一切料理得井井有条,村人们都夸李氏是闲惠的好媳妇。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天遭大旱,二月到七月半年无雨,赤地千里,山泉断流,野无青草,树皮皆尽,饿殍遍野,人皆相食。井沟村以及方圆几里的人们,只有到凤凰山根接一些从悬崖缝隙中渗出的空山水。因此,每天三里五村的人便都来到这里排队接凤凰山水。

这天,井沟村的李氏一大早就担着木水桶到山脚根排队接空山水,直等到太阳高悬头顶的正晌午晌,才轮到接了滿了两木桶空山水。李氏挑起水桶,顶着烈日,满头大汗急忙往家里赶,为家人做午饭。谁知,刚到村口的枯井旁,只见一位白胡子老人拄着拐杖,颤颤悠悠地来到她面前,伸出手说:渴。便一头栽倒在地上,不省人事。

李氏忙放下担子,扶老人坐起,喊着:老伯伯没事吧。白胡子老人在呼唤中,慢慢睁开眼睛,张着干裂的口唇,上气不接下气地说:”我渴,我要喝水。”于是,李氏拿起葫芦瓢,从木水桶中舀水,往老人干裂的嘴里送。咕噜咕噜一大瓢清水下肚,老人眼睛有了神色,盯着水桶说:“能让我再喝几瓢水吗?我实在太饥渴了。”李氏连忙说:“行,行,行。老伯伯你随便喝吧,只要身体没事就好。”说着把两只木水桶都掂到老人跟前。

老人也不客气,一瓢接着一瓢喝,竞把两桶水喝个底朝天。面对两个空水桶,老人不好意思的说:”闺女真是对不住了,眈误你做午饭了。”李氏说:“只要老伯伯身体无事就好,水我再去山根挑就是了。"说着李氏就挑起空水桶就走。这时,白胡子老人说:“闺女,你的为人早有耳闻,我是土地神今天试探你,果真如此。往后你不用再费力气挑水了。”说着老人把拐杖送给李氏,并交侍说:“我的拐杖是用千年何首乌的茎做的水精拐杖,你拿回家扎在院里的干井中,井中立马会出水,这是天机,千万不要泄露。”话音刚落,老人却不翼而飞。李氏揉揉双眼,知道遇上神仙了,高兴地赶紧挑起木水桶,拿起拐杖就往家里跑。李氏到家里就把拐杖扎入院里干井里,果然拐杖生出绿芽,井中昌出泉水,一家人再也不用为吃水发愁了。

三里五村的乡亲们都知道李家有井水吃,就跪拜到李氏家门口求水。善良的李氏决心解救乡亲们,就把想法告诉了公婆。公婆说:“好媳妇,土地爷倦顾咱,咱可不敢泄露天机呀。”李氏说:“爹、娘你们放心,只要乡亲们有水吃,我泄露天机死了也干心情愿。”李氏从自家井中取出拐杖,带着乡亲们直奔凤凰山悬崖根,把拐杖扎进那眼干涸的空水泉中。霎时,拐杖生根拖秧,绿意盎然,接着清清的泉水从空山泉涓涓细流。正当乡亲们欢呼雀跃时,李氏却因泄露天机坐化成石人。不再为吃水发愁的乡亲们,感恩李氏,就把石人李氏抬到凤凰山顶,尊称为圣水娘娘,盖庙祭祀。

从此,凤凰山有了别名娘娘山,三里五村的人们编出了顺口溜:“伊阳(汝阳)县城三疙料,城南改作城东叫。干柴山上大水冒,井沟无水娘娘倒。”流传至今。

井沟社区面积9.1平方千米,人口1800人。1949年1月,设井沟乡,属第一区城关。1955年,改为井沟中心乡,属县直辖。1957年,属洪涧高级社。1958年,改为黄龙公社。1962年,改为井沟大队,属城关公社。1982年4月,更名井沟村民委员会,属城关镇。2020年9月,再次更名为井沟社区居民委员会。下辖自然村有下井沟、上井沟、西窑、上洪涧、东岭、凤凰岭、丁庄、张庄、四道岭、水泉沟、黄龙庙后等11个。粮食作物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红薯为主;居民主要经济来源以外出务工和养殖业为主。辖区内有井沟养老院,井沟卫生室。古迹有黄龙庙、黄龙潭、火神庙、古井。344国道从辖区穿过。

汝阳县民政局地名办公室褚建明

0 阅读:3

建明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