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 |老高
来源 | 投资家(ID:touzijias)
2023 年3 月15 日,由投资家网、深圳市国际投融资商会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股权投资年度峰会”在深圳福田香格里拉大酒店隆重召开。本次峰会以“万物资生,福启未来”为主题,深度剖析股权投资全新业态,并广邀100+VC/PE 、母基金投资大咖、50+ 上市公司,500 位投资及企业精英齐聚一堂,围绕投资人、企业家、创业者等人群最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度交流与探讨,助力中国股权投资行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在“硬科技‘逆境’突围”专场,海通开元董事总经理章金伟,昆仲资本创始合伙人姚海波,海尔资本管理合伙人张嘉诚,温润投资管理合伙人罗月庭,BV百度风投CEO、管理合伙人高雪就相关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章金伟:首先非常感谢投资家网提供一个这么好的机会,让我们讨论硬科技这么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话题。对话正式开始之前我们先做一个自我介绍。先从我开始,我是海通开元的章金伟,海通开元是海通证券的全资子公司,主要做股权投资、VC/PE 这块业务,整个管理规模450 亿左右,我们80%-90% 的资金都会投向成长成熟期的企业,10% 的资金会投早投小,投向真正具有核心技术能力和壁垒的早期企业。刚刚过去的2022 年,整个海通这边的新增股权投资金额是40 亿左右。去年年底开始,海通开元也新增了一块业务,就是做母基金管理人,现在正在运作和设立的两个基金,一个在上海,一个在安徽。
姚海波:昆仲资本专注投资科技创新型的早期及成长期企业,我们成立于2016 年,在管基金规模接近50 亿人民币,包括三支人民币基金,两支美元基金。我们是一家专注硬科技领域的投资机构,重点关注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与出行产业链、下一代信息技术、医疗科技等赛道,在北京、上海、深圳都有办公室,海外布局主要在湾区。
张嘉诚:海尔资本发展的历史非常长,海尔资本定位于产业全生态投资共创平台,长期聚焦医疗健康、智能科技领域进行投资,通过发挥产业资本优势,与企业协同共创,为被投企业创造生态价值。在过去13 年时间里,管理规模超300 亿,已投企业近130 家。在众多赛道,尤其是智能科技相关细分赛道,投出了一批优秀项目。
罗月庭:可能大家对温润投资不是太熟悉,我从三个层面简单介绍一下,第一层是温氏股份,这是一家上市的集团,1983 年成立,至今40 周年。第二层是温氏投资,是2011 年由温氏股份设立的全资子公司,今年已经成立13 周年了。去年由温氏投资和核心管理团队一起成立了温润投资,是作为接下来市场化发展的核心投资平台,重点关注科技和消费。
高雪:BV 百度风投是一家独立的早期风险投资机构,由百度出资做LP 、专业的管理团队做GP ,非常独立且市场化的VC 机构,其运作模式和决策也完全是VC 的打法,有独立的决策机制。我们重点布局的投资方向大概分为三个:第一是自动驾驶领域。会全面覆盖自动驾驶的上下游端,从传感器到场景落地全线布局。第二是人工智能。BV 对于人工智能领域的探索是贯彻在投资基因里的,与目前追逐热点的现象不同,从人工智能最开始的算力算法到如今引起热潮讨论的成果,我们始终在关注人工智能在各个场景内的落地。大模型更迭到目前的阶段,让AI 普惠化、落地化变得更加真切。人工智能会更加快速、便捷地走进了大家的日常生活中,走进工业、农业,医疗等各行各业。BV 百度风投会在这里面找寻最优秀的初创企业,陪伴技术发展并落地。第三是更具前瞻性的生命科学领域。生物计算投资是我们基金的特色之一,在这个领域我们会把目前光放得更加长远,去根据目前的生命科学发展推测五年甚至十年后的技术落地,前沿生命科技是BV 很看好的方向。
一
投资人眼中的硬科技现状与布局
章金伟:各位嘉宾都是科技领域的投资专家,硬科技的投资这几年都是热点,IT 、半导体相关投资,在整个股权投资市场不管是从投资数量还是金额上都排在前列。这几年美国不断对我们“卡脖子”,对于中国的硬科技企业反而起到了发展助推器的作用。当然我们的差距还是很大,追赶的话需要很长的路要走,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个持久战。我第一个问题想问各位嘉宾,怎么看待当前国内的硬科技现状?各家专业机构做了哪些布局?
姚海波:在我们看来,未来硬科技领域不会发生大规模的变化和转型,这是因为硬科技赛道本身就是个长周期赛道。我们基金已经7 岁了,你会发现,这7 年以来,我们在硬科技赛道投资的这些创业公司,变化虽有,但绝对不是以坐火箭的速度发生变化,所以我们也特别倾向企业家是长跑型的选手。翻译过来说,相比博尔特型的选手,我们更喜欢基普乔格类型的选手。
这也是由硬科技本身的周期决定的。硬科技领域的企业在前三年基本都是在进行产品验证;产品实现之后的三年需要找市场、找应用、去落地,这个过程中还有可能会找错方向;直到第六、七年的时候,企业才能体现出他们在市场中的份额。
所以我们相信,尽管场外因素层出不穷,比如竞赛问题、GPT 革命问题等,但这些因素不会影响硬科技在整个产业的发展规律。所以总结一句话,长跑型的团队在硬科技赛道会活的更久,这也是我们作为早期机构关注的重点。
张嘉诚:2020 年以来,硬科技创业趋势如火如荼,中国产业发展从最初的互联网、电商、消费端转向新材料、半导体、新能源等硬核方向。而行至今日,受逆全球化、产业链自主安全可控等因素影响,产业扶持重点从系统集成应用端大踏步地向高精尖终端产品、上游的零部件、制造装备、智能工具层面转变。
硬科技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硬”是一个项目综合维度的体现,无论是技术的领先,还是产业的时间沉淀,再或者扛得住市场考验,都是硬科技项目“硬”的组成部分。那么在投资过程中,通常怎么判断企业在这个赛道是否占有一席之地?
技术的创新门槛是第一步,是能够吸引资本的有利抓手。而在创业路上,创业团队要在“技术发展”和“市场占有”两头发力,聚焦行业研发能力的同时,提高市场占有率,这是没有办法绕开的“核心竞争力”。随着时间的沉淀,对于硬科技项目,我们会重点关注科技和科技所衍生的相应核心能力。
罗月庭:硬科技这个词参照百度词汇,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关键核心技术。听起来可能感觉离我们比较远,回归我们专注的消费和科技是两大核心领域,如果说科技改变生活,那么硬科技将改变生态圈。我举三个已投并在公开市场上市的案例,来分享我们对硬科技的布局。
第一个是三角防务,创业板上市,经过长达十年以上的自主研发,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缸精密模锻液压机,堪称大国重器,为我国航空航天等领域的研制生产大型锻件。第二个是森麒麟,中小板上市,是国内唯一一家拥有民航轮胎生产资质和生产能力的企业。第三个是国科军工,科创板已过会,一家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创新型军工企业,多次荣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三个案例的投资逻辑,都围绕着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进口替代,一个是自主可控。从中能够延展出来的技术,我们就定义为硬科技。先进制造领域,是我们核心的投资方向,特别是近三年伴随国防军工的快速发展,加大了投资力度。目前在科创板排队的项目企业当中,有一家是以军工新材料为核心技术的民营企业,还有一家是从事国防军工信息化的企业,就在深圳。
高雪:谈到硬科技,总是避免不了谈论“卡脖子”的问题。硬科技这个议题首先就预示了这是一个艰难的任务和使命。想要发展硬科技、解决核心问题,不能期待“短平快”就能有投资收益。所以BV 在投硬科技方向的时候,有两个参考逻辑。
第一个是进行专业的预判。看硬科技不能局限于于眼前的难题,无论是投资人还是行业专家,都需要从更长远的时间去预估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举个例子,几年前某芯片科技公司的创始人刚从美国回来,计划在国内创办芯片制作公司,做自己的EDA 软件。他带着这个计划去见了很多投资人,但是几乎大家都对此感到怀疑,因为当时国外的芯片供应已经很普遍,大家对中国企业自己开发的芯片开发软件怀有一些顾虑。直到他找到了BV 。我们投资了他的天使轮。现在这个公司已经默默发展到今天,它的价值已经选超当时投资人甚至市场的预估。他不仅仅是BV 的优质被投企业,也是助力中国科技发展的优质企业。硬科技要解决“卡脖子”问题,不能仅看当下的一点利益和得失,而要看技术的稀缺性,技术发展的前期普遍是艰难缓慢的,因为不难就不会有稀缺性。
第二个是要有全局的思维。比如当下很火热的大模型行业成果,让大家看到了大模型在应用层面的突破。但其实想要在硬件层面突破,里面会包含更多的前端事情要做,这涉及到芯片、算力优化等。现在很多公司想直接做训练模型,可是算力怎么获取?需不需要要把算力优化?是不是要把模型、参数做好连接?所有这些阶段都需要有全局思维。想要解决卡脖子问题,不能仅从单点出发,我们要有全局思维,去做一个赛道性的布局,才能把这件事情解决好。从自动驾驶行业考虑也是一样,当车都变成新能源车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很多芯片性能不足,很多算力不够,这就是一个全局的思考,车未来会从L2 到L3 到L4 ,它的技术是一代一代引进的,如果我们要解决卡脖子问题,就应该提前解决里面的关键技术路径上的全局问题。
二
硬科技投资的亮点与风险
章金伟:我非常认同高总提的硬科技是非常难的这个观点,就是因为难,所以能够做出来就不容易,最后到客户更不容易。我们早些年看硬科技项目的时候,看下来有很多疑惑,研发了好几年,产品做出来,但是在主流客户这边始终难以得到进展,人家比较少给你去表现的机会。但是这几年的“卡脖子”,从需求的层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很多大客户都会愿意去跟国内的硬科技创业沟通,给他们一张入场券,去尝试他们的产品。从政策层面来说,我们也都很清楚最近刚刚结束的会议上,党和国家在科技方面进行了比较大的调整,比如成立“中央科技委员会”,重组科技部,强调“推动健全新型举国体制”,等等各种政策支持,应该说政策力度是前所未有。所以在当前这样一个新局面下,各位投资人去看待、评估这些硬科技企业的时候,最关注的企业投资亮点与风险是什么?
高雪:硬科技投资领域的风险,我们把它分为两个层次。BV 的硬科技被投中大多数是在深耕“弯道超车”技术的企业,一小部分在做国产替代。“弯道超车”需要企业有更前瞻的视角,更精确快速的发展技术。我们喜欢投“弯道超车”的机会,因为如果预判正确,当下一代技术发展到制高点并迎来需求时,行业就会飞速发展起来。BV 在判断是否投资一家企业时,更多是去判断他的技术是不是够有壁垒、够前沿,会不会很快被替代。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在燃油机时代,成就了很多非常成功的中国燃油车公司,从乘用车到商用车到潍柴到东方解放,他们就做到了国产替代,做得非常成功、非常有投资价值,也就会出现弯道超车的机会。
在新能源和自动驾驶发展过程中,我们会看到新技术带来的机会,比如传感器的技术、毫米雷达的技术,都会有一个技术迭代的机会。所以我们在投技术的时候,需要去看清楚这项技术到底是做国产替代还是领先的下一代技术。
罗月庭:硬科技领域投资所看重的亮点,应该说我们最看重的还是团队,虽然是硬科技这样的高技术门槛,但是对于所有消费和科技,我们认为排在第一位的还是团队,特别是硬科技领域,拥有一定的原创性的技术团队,他们的创业驱动力、创业初心和创业愿景,我们觉得非常重要,不同的出发点驱动着创业项目千差万别的成长路径和落地结果。
第二,刚才大家谈到了硬科技领域是长周期的赛道,对于创始团队的体力、耐力和执行力,也是项目尽调过程中非常看重的。
对于硬科技的风险最关注的风险,回归本原,技术创新有着高度的不确定性,特别是过去这一年多,我们更多接触到颠覆性技术、非共识创新,这对投资机构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我们作为专业机构,首先自身要有一定的技术背景和产业资源作为支撑,否则,会陷入技术的海洋中。正因为如此,硬科技领域也是浪大鱼大、值得撒网的地方。把握好几个专注的科技创新方向,然后进行多点下注。
张嘉诚:第一,技术能力是最核心的。从过往经验来看,一个细分赛道,最终能够成功上市的公司或者玩家,大多只有一两家。排除过程中一些交易性的机会,多数情况下,往往是最具技术核心优势的企业能够走到最后。所以在投资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关注的就是技术层面是否足够强大。除了技术以外,我们还看重团队的落地能力。有些企业拥有核心技术,但是在商业化的过程中出现困境,这也是很遗憾的。
风险层面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我们认为这个赛道很好,技术团队很硬,技术很领先,后来却发现只是先发优势,赛道很快变得非常拥挤。第二,产品做出来后,估值虚高,陷入两难阶段。
姚海波:我刚才回溯了一下昆仲投资过的企业家,我发现了三个特点。
第一, 在团队方面,我们投了非常多的青年科学家,可以说我们的标签之一就是重仓年轻科学家。比如我们投的多家天使企业,创始人在创业之前都是青年教授,这是第一个特色。
第二, 这些科学家都拥有快速拥抱变化的能力,这点我作为投资人非常看重,因为硬科技赛道周期长,考验企业家的耐力和适应力。有句话说,创业公司其实比的不是账上还有多少钱、哪一天牺牲,而是看你牺牲之前还能做多少变化和动作,所以这是很重要的。
第三,这些优秀的企业家都应该拥抱产业资本,不管是在座的海尔还是百度等。这是因为在中国做硬科技,离不开产业巨头的支持。比如说昆仲有个LP 是宇通客车,他投资了我们多家企业,有全球领先的自动驾驶公司文远知行,并且带来了过亿订单;也有做激光雷达的龙头企业速腾聚创,把它作为供应商上了车;还参与投资了产业链上车规级芯片的公司。创业者跟这些产业资本在一起,就能形成自己的生态,也会成功得更快。
三
资本赋能硬科技创业者
章金伟:刚才几位嘉宾都提到了人的因素,确实,投资就是投人,在我们看硬科技企业的时候,创业群体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出现了大量的科学家、技术背景出身的创业者,像中科院、各大重点高校,国内外顶尖实验室或研究所的技术人才这样一个创业群体。这样一个群体至少在前些年还没有特别批量的出现。所以,跟硬科技的科学家创业者打交道的时候,投资人怎么样才能去更好的理解、帮助和评估这样一个科学家的创业群体?
高雪:BV 一直以来也十分关注科学家创业。科技的创新源头很多来自高校研究院里的技术成果转化,想要商业化,一般会由老师进行创业。这种创业模式是有一定失败概率的,所以我们不能带着侥幸心理,而是要通过挖掘,去找到好的企业。比如基因编辑CRISPR 的发明人授权了很多公司在各行各业去做基因编辑应用,而且每家公司都是十几亿美金的规模,基因编辑应用到做药,做农业,做合成生物等行业。总结来说,教授是技术的来源,技术发明人的首要任务是钻研好技术本身,而做落地、把技术进行工程化需要有专门的团队去做,企业运营管理和技术双维度都能各司其职,才能形成正向飞轮,这也是我们在中国想找的模式。找到一个既懂商业也懂落地还知道怎么拓展客户的科学家是很难的事情,而且我们没必要强求教授是一个全才。所以对于科学家这方面,我们只考虑技术是不是足够领先,拓展性是不是足够强。第二才是需要考虑团队,有跟科学家非常互补的团队这个非常重要,可能技术判断决定成功的一半,另一半就是专业执行团队。
罗月庭:整个硬科技的投资,我们对于创始团队非常关注,在整个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就已经非常清晰了解了创始人团队的长板或者说优势所在,剩下的短板是我们作为专业机构需要去协同创始团队拉长的。
刚才跟大家介绍了先进制造,特别是过去三年以来,在军工智造这个领域投资力度是非常大的,国防七子的七所高校,大家也都看到了教授、科学家创业,在这样的过程中如何能够协作科学家或者技术专家,完成到科技企业家的转身,对科学家也是挑战,对我们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自身感触非常深的协同点或者说能够帮助创始团队去拉长短板的领域,就是在产业资源这一块,过往这些年我们所积累的投资项目,很有可能就是这些正在创业或者准备进入这个领域的创业企业的客户或者具有共同的客户,逐步形成了一个产业链生态圈。
张嘉诚:在硬科技赛道火热出圈的同时,科学家就已经成为投资圈热捧人群。在高校和科研院所深耕、钻研多年的科学家们,无疑是最符合各细分赛道创业者画像的人。但是在与科学家们交流沟通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的是,科学家并不是天生擅长创业或者热衷于创业,他们需要给彼此时间去沟通、去磨合,需要互相成就。
我们投过老教授,也投过30 岁左右的青年科学家。很多教授在技术上会有巨大突破,但市场能力和团队组建能力会存在短板。这时投资机构应该做的是“补短板、拉长板”,推动产学研和市场的协同,而非原地等待。投资机构与创业科学家之间,应该有着朴素的、对产业有共同认知的情感做牵引,只有产业愿景达成共识之时,才是一个科研项目走向成熟的开始。
作为CVC 投资机构,我们在与科学家接触的过程中,会更加强调资源链接与全方位产业赋能,实现多方共创共赢。
姚海波:我们更青睐投资青年科学家,青年科学家的特色是什么?第一,你要相信“相信”的力量,什么意思?青年科学家一定会快速成长,比如说我们投了一个汽车领域的芯片公司,创始团队三位斯坦福博士,他们在创业早期跟我说,为什么我邮件发了,电话也打了,对方也说可以了,就是不签约呢?我说你这个应该没有在国内上过班。后来一年过去了,有一天中午他拉着我跟他一起见客户,结果一顿饭的工夫就搞定了客户。所以你要相信这些科学家包括这些创业者,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会快速融入生态圈。
第二,青年科学家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当他们开始在企业经营方面进行求知和探索,也就说,当这帮学习能力很强的人把科研精神带到了经营企业这件事上,他们会比商人更像个商人。有个科学家创业者最近每天都问我,什么叫OKR ?怎么开全员会?如何激励我的团队?公司早期变化多,怎么让团队跟着我继续走?这些是他每天思考的核心要素,并且包括怎么搞定他的客户,是通过喝酒,写邮件还是打电话,所以我认为他在经营上的学习能力是超出了一般学界上的这部分的。
最后,这些科学家出来创业的时间点,都或多或少踩到了最近这几波中国科技浪潮的浪花,这也是他们对时点、时局或者说硬科技创业机会的把握度,我认为青年科学家还是有很多灵活度的,总结一句话,大家要相信“相信”的力量。
四
未来5年,硬科技的机会在哪?
章金伟:我发现今天各位嘉宾分享的观点非常有干货,我再问一个干货问题,虽然硬科技投资是长周期的事,但是从中期来看,五年的时间维度来看的话,各位嘉宾现在比较看好可能会重点关注的细分领域是哪些方面?
姚海波:这是我每天都会被问到的问题,五年是一个基金的周期,我们今年重点关注的是机器智能在各个行业的应用。这里不局限于机器人,所谓的机器智能包括了机器本体,也包括机器人产业链上游以及机器人产业链下游如何智能化。
昆仲资本在上一个投资周期,从小鹏汽车的天使轮开始,就加码投资了整个汽车或者说是汽车智能化的产业链,所以我们一直在想,下一代的移动平台是什么?上一代的是车,车之前是手机,这两波我们都踩中了,但是下一波究竟会是什么?经过分析研究,我们觉得大概率是机器人,但不一定是今天看到的机器人,有可能是机器狗,还有可能是一些“新物种”。我前段时间就看到了在汽油管道里爬行的那种非常小型的机器人,这个形态在以前从来没有见过,是个虫子,太让人惊艳了。所以我们会在机器智能化上寻找“新物种”来进行投资,如果在座有创业者从事这个领域都欢迎来找我。
张嘉诚:海尔资本不投天使阶段,从成长期开始投,观察风口也是至少三到五年的周期,目标就是五年内在细分赛道上投出一两家龙头公司,这是职业经理人的职责所在。那么,怎样在周期内找到好的企业?
第一,花更多时间进行调研。力图在行业成长的初期阶段投入进去,寻找到优秀企业。第二,重点关注企业团队。事为先,人为重。人和团队永远是投资绕不开的主题,链接再多资源,也需要人去落地,所以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跟人打交道。
罗月庭:我们在军工智造这个具有高度成长确定性的赛道,如果看下一个五年,重点关注三个细分领域:第一是航空航天,第二是智能弹药,第三是国防信息化。
高雪:关于未来五年,有几点我们可以大致肯定,第一是自动驾驶技术从L2 发展到L3 、L4 ,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事情。与几年前自动驾驶行业的波折不同,我们今天看到的技术已经发展得非常的成熟了,基本已经做到了可以广泛商用。同时场景也在呼唤这个技术来突破应用,人力也慢慢成为缺口——疫情期间大家很容易看到,招工困难的时候连保洁都招不到,自动扫地就成为了刚需。在未来的三到五年内,自动驾驶技术会在各行各业落地,比如现在北京、上海、武汉、深圳,你是已经可以打到百度的自动驾驶车的,这是技术难度和成本都非常有挑战的事。再往下,在苏州可以看到街上已经形成了自动送货的机器人网络,环卫和矿产方面也在落地。上一代自动驾驶大家更强调技术突破,这一代则更看重场景落地,更贴近于实际需求。
第二是人工智能会在各行各业进行渗透。BV 公司始终密切关注机器人相关技术的发展。随着大型模型甚至多模态大型模型的出现,它们将为机器人行业带来颠覆性的价值。届时,人机交互界面将不再仅限于执行预先训练的指令集,用户可通过自然语言直接与机器人互动,使其完成指令。过去,市面上的智能音箱或其他智能产品都需要训练指令集,仅在输入关键词时才能执行指令,而对自然语言的理解仍然不足。此外,要使机器理解并执行某项任务,需要计算机视觉(CV )的介入。例如,训练一个机器进行质量检测,即使只是检查一个瓶子或手机外壳都需要大量训练,因此其牵引性和拓展性受到限制。然而,随着多模态混合大型模型的出现,我们相信许多技术将实现突破,不论是在工业、农业、机器人还是自动化领域。我们预计这项技术在三到五年内将在各行各业取得实际应用,而BV 公司将致力于支持这类企业。
五
投资人长期看好硬科技创业
章金伟:好的,因为时间的关系,最后一个问题,中国硬科技的发展应该说现在与欧美差距还是非常大的,需要很多方面的努力。我们不只是硬科技投资人,也是中国硬科技事业发展的支持者和建设者。所以,从宏观的角度看,各位投嘉宾对中国硬科技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建议?
姚海波:首先,硬科技是长周期赛道,在中国发展硬科技,有它本身生存的周期和反应的周期,快不得也急不得。比如大家认为现在是新能源车在补贴下行的时候,甚至车的市场已经内卷到下一波的未来不知道何去何从了,我们还依然在加码汽车智能化的过程。
再比如机器智能这件事,大家说第一波的机器人创业者还没有证明自己,为什么还看好下一波机器人创业者?其实不管是搬箱子还是清洁,我们持续地认为,机器人领域的创业者们都还在刨坑,近三年我也看到非常多的原创的传感器技术、芯片技术跑出来,中国是一个水深鱼大的练兵场,总有新兴企业生存的空间。
第二,我们看到了今天中国硬科技发展的速度已经超越了上一个周期,现在一个周期差不多也就是五到七年。当年我们投资激光雷达的时候,甚至不确定这个东西可以用在车上,同期美国已经有家公司收入全球第一了,但是仅仅过了四五年,这家美国公司就接近退市了,而我们中国的激光雷达公司却站上了潮头。所以我相信当下是科学家创业最好的时代,也请大家相信我们这些青年科学家和青年企业家们,他们将站立在潮头上,带领中国硬科技领域的创业水平达到新高度。
张嘉诚:我也非常看好中国硬科技的未来,主要基于三个优势。
第一,全球最大的市场在中国。随着世界局势变化,创业企业有机会在中国拿到更好的生意、接触到更大的市场。有时候,市场如果足够大,便拥有推动技术迭代、精进的能力。所以某种程度上,市场是最好的动力因素。
第二,政策支持力度大。出资人有很多政府LP ,比如合肥政府在芯片、新能源等方面的支持,造就了很多伟大的公司。我们相信,来自政府的支持,力度只会越来越大。
第三,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勤劳勇敢的人民。我相信,春节后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大多数投资人都是频繁出差,在不同城市看项目、谈项目。在各方力量齐聚的情况下,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未来一定能在科技和其他领域闯出自己的一番天地。
罗月庭:对硬科技领域的企业家,包括投资机构,结合最近大家都在关注和学习的两会报告,我在这里引用李强总理出席记者会谈到民营经济的发展时,特别提到的“四千”精神,即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在此,和大家共勉。
高雪:要做这个硬科技行业里的投资人,需要浪漫的务实主义。所谓浪漫,我们要找的创始人需要有情怀、有理想,对事业有敬畏心和坚定的决心。把他的技术应用落地,从而改变这个行业,改变世界,我认为这是一件十分浪漫的事情。所谓务实,则需要创始人有韧性、有耐心。因为无论是技术的突破还是企业的发展都是很艰难困苦的,所有的技术从研发到能应用到行业里去,需要摸爬滚打很多年。很多初创公司,成功谈下第一个客户都是非常艰难的。所以BV 在被投企业的创业过程中,一直鼓励大家要做到浪漫的务实主义,希望他们既有远大理想又肯弯下腰来,务实地往前走。
章金伟:感谢各位嘉宾的精彩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