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襄:一生图玩,靠玩追回万件国宝,一千个王思聪不如一个他

觅觅述史 2024-08-27 20:27:06

在中国现代史上,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他出身显赫,却将"玩"发展成一门艺术。他就是王世襄,一个将纨绔子弟的爱好升华为文化研究的奇才。

从养鸽子到追回国宝,王世襄的人生轨迹令人惊叹。他不仅是文物鉴赏大师,更是一位将生活玩到极致的智者。

究竟是什么让王世襄能将"玩"变成一生的事业?他又如何在乱世中守护中华文化?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京城第一大玩家"的传奇人生……

本文信源来自官方媒体【知乎】【藏拙网】【澎湃新闻】。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名门出身的不羁少年

1914年,王世襄诞生于一个显赫的家族,其中人才辈出,文化底蕴深厚。

父亲是北洋政府要员,母亲精通花鸟画,舅父们各有专长,祖辈更是位居高官。

如此家世,为王世襄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成长环境,文化熏陶自幼不断。

然而,少年王世襄却未能静心向学,反倒表现出顽皮好动的天性。

幼年王世襄

在那个时代,富家子弟多以炫富为乐,但王世襄却对炫富不屑一顾。

他认为骑白马才是公子 “范”,于是常常骑白马进山打猎。

他的爱好极为广泛,养鸽子、斗蟋蟀、玩鹰、练摔跤,每一项爱好他都能玩到极致。

对中国传统观赏鸽的热爱,让王世襄在养鸽子方面下足了功夫。

他精心挑选鸽子,细心照料它们的生活。

为了训练鸽子,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他能够准确地判断鸽子的习性和飞行特点,通过巧妙的训练方法,让自己的鸽子在天空中翱翔得更加优美。

12 岁那年,为了找到强壮的蟋蟀,王世襄不惜去坟地蹲守。

他凭借着自己的耐心和勇气,在坟地中一蹲就是几个小时。

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找到了心仪的蟋蟀。在斗蟋蟀的赛场上,王世襄更是打遍无敌手。

他对蟋蟀的了解深入骨髓,能够根据蟋蟀的叫声、体型等特征,准确地判断出它们的战斗力。

而驯服鹰则是一项更加艰巨的任务。

王世襄靠熬夜熬服,与鹰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他耐心地训练鹰,让它成为自己的得力伙伴。

王世襄的童年充满了欢乐和冒险。

他在各种爱好中尽情地释放着自己的天性,展现出了不羁的少年风采。

然而,正是这些看似 “不务正业” 的爱好,为他日后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玩物不丧志的青年

王世襄高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进入燕京大学研究院,潜心钻研中国古代绘画艺术。

在学校里,他与同学显得格格不入。

别人都在埋头苦读,为了学业和未来而努力奋斗,而王世襄却纵情山水,结交渔夫,过着神仙般的日子。

他常常独自一人或与好友一起,漫步在山水之间,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他与渔夫们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故事。

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也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

然而,25 岁那年,母亲的离世改变了这一切。

这沉重打击使他一夜成长,开始反思人生,不再虚度光阴。

于是,他收起了玩心,专心读书研究中国画。

在这段时间里,他编撰了《明代鸽经清宫鸽谱》和《蟋蟀谱集成》。

硕士毕业后,北京沦陷。

北京沦陷后,王世襄没有被打倒,反而南下寻找新机会,在这过程中遇到了伯乐梁思成。

梁思成看中了王世襄的本事,把他推荐到国民政府教育部工作,这让王世襄开始了保护文物的新事业。

在教育部里,王世襄使出浑身解数,钻研中国古代文化,全力以赴地投入文物保护工作。

他的认真劲儿和专业水平不但让许多文物得到了妥善保护,也让同事们对他刮目相看,赞不绝口。

战乱中的文物守护者

1943 年,王世襄突破日军封锁,来到重庆,担任中国营造学社助理研究员。

在这里,他结识了梁思成、林徽因等一批优秀的学者和艺术家。

他们一起开展古代建筑调查,为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遗产而努力奋斗。

1945 年,日军投降。王世襄被派回北平,寻找战乱中损失的文物。

这是一项艰巨而危险的任务,但王世襄毫不犹豫地接受了。

他深知文物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他决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这些珍贵的文物追回来。

王世襄在北平干了件大事,从德国人杨宁史手中收回了240件珍贵的青铜器。

接着他又跑到天津,找到了溥仪的20匣宝物,把这些流落在外的国宝又带回了家。

王世襄并不满足现状,他还远渡日本,从东京运回了 106 箱古籍,而这些古籍皆为被敌人抢夺的珍贵文物。

他东奔西走,四处奔波,就是为了把流失的文物一件件找回来。

1946 年,王世襄担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科长及编纂。

在这个职位上,他继续致力于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

他深入研究故宫博物院的文物,撰写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和著作。

他的工作为后人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玩出人生真趣的大师

然而,命运总是喜欢捉弄人。

在20世纪50年代的政治运动中,王世襄因为其家庭背景和过去的"纨绔"行为,遭到批判和打压。

他失去了公职,被迫离开了热爱的文物工作岗位。

但是,这样的打击并没有击垮王世襄。

相反,他选择在艰苦的环境中继续自己的研究。

失去工作后,王世襄搬进了一间简陋的平房。

房间虽小,但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和写作。

有时候,为了省电,他甚至会点上蜡烛继续工作到深夜。

在这段艰难的时期,王世襄开始潜心研究漆工艺术。

他花费数年时间,查阅大量古籍,实地考察各地漆器制作工艺,最终完成了《髹饰录》一书。

这本书被认为是研究中国古代漆器的重要著作,为后人了解和传承这门古老工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为了探究一种罕见的漆器工艺,王世襄不畏艰险,深入偏远山区,在一个小村庄里遇到了一位年迈的工匠大师。

这位老师傅掌握着一门濒临失传的漆器髹饰绝技,王世襄决心要把它学到手。

他在村里住了整整一个月,每天跟着老人家学习,仔细记录每个细节,最终不仅掌握了这门技艺,还和老人成为了忘年之交。

这段难忘的经历不仅让王世襄的研究更加丰富,也让他深刻认识到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激发了他继续为文化保护事业奋斗的决心。

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王世襄始终保持着豁达的心态。

他常说:"人生就像是在欣赏一件古董,有时候会遇到瑕疵,但正是这些瑕疵让它变得更加珍贵和独特。"

这种乐观积极的态度,让他能够在逆境中依然保持对学术的热爱和追求。

博学多才:跨界研究的学者典范

王世襄的研究领域可谓广博。除了文物和漆器,他还对许多看似不相关的领域都有深入研究。

王世襄还有一个特别的爱好——种葫芦。

他在自家的小院子里种了各种各样的葫芦,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研究不同品种的特点。

这个看似普通的爱好,最终促使他写出了《读匏器》一书,全面探讨了葫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除了这些看似小众的研究,王世襄还钻研起了厨艺。

他不满足于简单地品尝美食,而是深入研究各种菜品的制作方法和文化背景。

他甚至创新了一些菜品,将传统烹饪方法与现代口味相结合。

有一次,他用传统的红烧技法烹制了一道西洋菜,意外获得了宾客的一致好评。

这种跨界的尝试,体现了他融会贯通的学术态度。

年过古稀的王世襄并未停下探索的脚步,他在71岁高龄时出版了《明代家具珍赏》,这本书被誉为研究中国古代家具的权威之作。

为了完成这部巨著,老先生不辞辛劳,走遍大江南北,拜访各地博物馆和收藏家,亲自测量绘制了数不清的家具图纸。

有一回,为了研究一张独特的明代圈椅,这位耄耋老人不顾体力不支,反复爬上爬下仔细测量,终于发现了这件家具的独特之处。

这种执着和严谨的态度,使得他的研究成果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大家风范:豁达人生与文化传承

王世襄的一生不仅是学术界的传奇,更上演了一段令人动容的爱情佳话,他与妻子袁荃猷的感情之深厚在学界广为传颂。

这对伉俪不只是生活中的伴侣,更是彼此学术道路上的挚友,他们常常一同探讨研究,互相鼓励支持,携手前行。

即便在人生最艰难的岁月里,这对恩爱夫妻也从未放弃对彼此的深情厚爱,更未曾停止对学问的孜孜以求。

有一次,王世襄为了研究一件古代漆器,需要长期在外地考察。

袁荃猷不仅没有抱怨,反而主动承担起了整理资料的工作。

她将王世襄收集的大量资料进行分类整理,为他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这种默契的配合,让他们的感情和学术成果都更加丰富多彩。

在晚年,王世襄做出了一个令人敬佩的决定:他将自己多年收藏的大量珍贵文物和书籍,要么无偿捐赠给博物馆,要么以极低的价格转让给有需要的研究机构。

他认为,这些文物和书籍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不是被锁在私人收藏室里。

有一次,一位收藏家开出了高价,想要购买王世襄珍藏多年的一套明代家具。

然而,王世襄却选择以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将这套家具转让给了一所大学的艺术学院。

他说:"这套家具放在学校里,能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工艺,这比它的金钱价值要重要得多。"

王世襄常说:"人生价值不在据有事物,而在观察分析。"这句话不仅是他的人生信条,也体现了他对待学问和收藏的态度。

他认为,真正的价值不在于拥有多少珍贵的物品,而在于能够透过这些物品,去理解和传承其中蕴含的文化智慧。

王世襄的经历,对现代社会尤其是富二代群体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他用自己的一生证明,即使出身优越,也可以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和探索,将兴趣爱好升华为有价值的学术研究,为社会做出贡献。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财富不是金钱,而是知识和智慧。

王世襄的一生,从纨绔子弟到文化守护者,从逆境中的坚持者到跨界研究的学者典范,最终成为了一位令人敬仰的文化大家。

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你拥有什么,而在于你如何看待和利用你所拥有的一切。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王世襄的故事无疑给了我们一个思考人生意义的新角度。

看完这个真实事件,屏幕前的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参考资料

[1] 【知乎】——《现代人怎么看王世襄这类玩家》

[2] 【藏拙网】——《文人书房与王世襄的旧藏》

[3] 【澎湃新闻】——《王帅|她和他和她——浅谈王世襄》

0 阅读:6

觅觅述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