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现代史上,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他出身显赫,却将"玩"发展成一门艺术。他就是王世襄,一个将纨绔子弟的爱好升华为文化研究的奇才。
从养鸽子到追回国宝,王世襄的人生轨迹令人惊叹。他不仅是文物鉴赏大师,更是一位将生活玩到极致的智者。
究竟是什么让王世襄能将"玩"变成一生的事业?他又如何在乱世中守护中华文化?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京城第一大玩家"的传奇人生……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6a278075bfb1197ac14ae1e219c9c09.pn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30b922ef519144f6b45c96af8c0820a.png)
本文信源来自官方媒体【知乎】【藏拙网】【澎湃新闻】。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名门出身的不羁少年1914年,王世襄诞生于一个显赫的家族,其中人才辈出,文化底蕴深厚。
父亲是北洋政府要员,母亲精通花鸟画,舅父们各有专长,祖辈更是位居高官。
如此家世,为王世襄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成长环境,文化熏陶自幼不断。
然而,少年王世襄却未能静心向学,反倒表现出顽皮好动的天性。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8f5ebed6b8424ff9cd3761f7264eb9f.jpg)
幼年王世襄
在那个时代,富家子弟多以炫富为乐,但王世襄却对炫富不屑一顾。
他认为骑白马才是公子 “范”,于是常常骑白马进山打猎。
他的爱好极为广泛,养鸽子、斗蟋蟀、玩鹰、练摔跤,每一项爱好他都能玩到极致。
对中国传统观赏鸽的热爱,让王世襄在养鸽子方面下足了功夫。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286cf2d65baca36bf85b65ecf098b99.jpg)
他精心挑选鸽子,细心照料它们的生活。
为了训练鸽子,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他能够准确地判断鸽子的习性和飞行特点,通过巧妙的训练方法,让自己的鸽子在天空中翱翔得更加优美。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2d4cb410a445af7513b7f77e9b429b4.jpg)
12 岁那年,为了找到强壮的蟋蟀,王世襄不惜去坟地蹲守。
他凭借着自己的耐心和勇气,在坟地中一蹲就是几个小时。
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找到了心仪的蟋蟀。在斗蟋蟀的赛场上,王世襄更是打遍无敌手。
他对蟋蟀的了解深入骨髓,能够根据蟋蟀的叫声、体型等特征,准确地判断出它们的战斗力。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d66021c0f72771d9eca7cef80c05a43.jpg)
而驯服鹰则是一项更加艰巨的任务。
王世襄靠熬夜熬服,与鹰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他耐心地训练鹰,让它成为自己的得力伙伴。
王世襄的童年充满了欢乐和冒险。
他在各种爱好中尽情地释放着自己的天性,展现出了不羁的少年风采。
然而,正是这些看似 “不务正业” 的爱好,为他日后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df024cb27ed01f2fb2e80da0378d00b.jpg)
王世襄高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进入燕京大学研究院,潜心钻研中国古代绘画艺术。
在学校里,他与同学显得格格不入。
别人都在埋头苦读,为了学业和未来而努力奋斗,而王世襄却纵情山水,结交渔夫,过着神仙般的日子。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ee0705cce2ae9a607c5908d8c5ad11b.jpg)
他常常独自一人或与好友一起,漫步在山水之间,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他与渔夫们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故事。
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也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
然而,25 岁那年,母亲的离世改变了这一切。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3b7269823f6cae4681de69d6eab746a.jpg)
这沉重打击使他一夜成长,开始反思人生,不再虚度光阴。
于是,他收起了玩心,专心读书研究中国画。
在这段时间里,他编撰了《明代鸽经清宫鸽谱》和《蟋蟀谱集成》。
硕士毕业后,北京沦陷。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163271b62e3b5f4414b6cbc7d7be921.jpg)
北京沦陷后,王世襄没有被打倒,反而南下寻找新机会,在这过程中遇到了伯乐梁思成。
梁思成看中了王世襄的本事,把他推荐到国民政府教育部工作,这让王世襄开始了保护文物的新事业。
在教育部里,王世襄使出浑身解数,钻研中国古代文化,全力以赴地投入文物保护工作。
他的认真劲儿和专业水平不但让许多文物得到了妥善保护,也让同事们对他刮目相看,赞不绝口。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e166bb7d677b761e8ba459132058fe8.jpg)
1943 年,王世襄突破日军封锁,来到重庆,担任中国营造学社助理研究员。
在这里,他结识了梁思成、林徽因等一批优秀的学者和艺术家。
他们一起开展古代建筑调查,为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遗产而努力奋斗。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248afa984fc50d01981a98129f583ab.jpg)
1945 年,日军投降。王世襄被派回北平,寻找战乱中损失的文物。
这是一项艰巨而危险的任务,但王世襄毫不犹豫地接受了。
他深知文物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他决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这些珍贵的文物追回来。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cb1675b460867237f4a47bef0efa795.jpg)
王世襄在北平干了件大事,从德国人杨宁史手中收回了240件珍贵的青铜器。
接着他又跑到天津,找到了溥仪的20匣宝物,把这些流落在外的国宝又带回了家。
王世襄并不满足现状,他还远渡日本,从东京运回了 106 箱古籍,而这些古籍皆为被敌人抢夺的珍贵文物。
他东奔西走,四处奔波,就是为了把流失的文物一件件找回来。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1caab58ae2b63e49cb85690730d535f.png)
1946 年,王世襄担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科长及编纂。
在这个职位上,他继续致力于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
他深入研究故宫博物院的文物,撰写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和著作。
他的工作为后人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777e5eeb83f9adbd81313171530b8de.jpg)
然而,命运总是喜欢捉弄人。
在20世纪50年代的政治运动中,王世襄因为其家庭背景和过去的"纨绔"行为,遭到批判和打压。
他失去了公职,被迫离开了热爱的文物工作岗位。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bd5c7a76740a1b79746edfbb6303a64.jpg)
但是,这样的打击并没有击垮王世襄。
相反,他选择在艰苦的环境中继续自己的研究。
失去工作后,王世襄搬进了一间简陋的平房。
房间虽小,但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和写作。
有时候,为了省电,他甚至会点上蜡烛继续工作到深夜。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4b558903dfb7398b34677d1de3bb89a.jpg)
在这段艰难的时期,王世襄开始潜心研究漆工艺术。
他花费数年时间,查阅大量古籍,实地考察各地漆器制作工艺,最终完成了《髹饰录》一书。
这本书被认为是研究中国古代漆器的重要著作,为后人了解和传承这门古老工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9cdfb4d2178d1948c04e7a826a19545.jpg)
为了探究一种罕见的漆器工艺,王世襄不畏艰险,深入偏远山区,在一个小村庄里遇到了一位年迈的工匠大师。
这位老师傅掌握着一门濒临失传的漆器髹饰绝技,王世襄决心要把它学到手。
他在村里住了整整一个月,每天跟着老人家学习,仔细记录每个细节,最终不仅掌握了这门技艺,还和老人成为了忘年之交。
这段难忘的经历不仅让王世襄的研究更加丰富,也让他深刻认识到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激发了他继续为文化保护事业奋斗的决心。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88ec228ad02894bab64f43e3a2b0009.jpg)
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王世襄始终保持着豁达的心态。
他常说:"人生就像是在欣赏一件古董,有时候会遇到瑕疵,但正是这些瑕疵让它变得更加珍贵和独特。"
这种乐观积极的态度,让他能够在逆境中依然保持对学术的热爱和追求。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941128e226cfe8f14e85204fe7bf347.jpg)
王世襄的研究领域可谓广博。除了文物和漆器,他还对许多看似不相关的领域都有深入研究。
王世襄还有一个特别的爱好——种葫芦。
他在自家的小院子里种了各种各样的葫芦,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研究不同品种的特点。
这个看似普通的爱好,最终促使他写出了《读匏器》一书,全面探讨了葫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064063b5c67d12a8b22327f4a4ab1e0.jpg)
除了这些看似小众的研究,王世襄还钻研起了厨艺。
他不满足于简单地品尝美食,而是深入研究各种菜品的制作方法和文化背景。
他甚至创新了一些菜品,将传统烹饪方法与现代口味相结合。
有一次,他用传统的红烧技法烹制了一道西洋菜,意外获得了宾客的一致好评。
这种跨界的尝试,体现了他融会贯通的学术态度。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cc7b97bed883365b828bcb409cfc62f.jpg)
年过古稀的王世襄并未停下探索的脚步,他在71岁高龄时出版了《明代家具珍赏》,这本书被誉为研究中国古代家具的权威之作。
为了完成这部巨著,老先生不辞辛劳,走遍大江南北,拜访各地博物馆和收藏家,亲自测量绘制了数不清的家具图纸。
有一回,为了研究一张独特的明代圈椅,这位耄耋老人不顾体力不支,反复爬上爬下仔细测量,终于发现了这件家具的独特之处。
这种执着和严谨的态度,使得他的研究成果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b34618d93e538aad2933fd046a4d864.jpg)
王世襄的一生不仅是学术界的传奇,更上演了一段令人动容的爱情佳话,他与妻子袁荃猷的感情之深厚在学界广为传颂。
这对伉俪不只是生活中的伴侣,更是彼此学术道路上的挚友,他们常常一同探讨研究,互相鼓励支持,携手前行。
即便在人生最艰难的岁月里,这对恩爱夫妻也从未放弃对彼此的深情厚爱,更未曾停止对学问的孜孜以求。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f12df0f60a89f97ee29dab11ff73223.jpg)
有一次,王世襄为了研究一件古代漆器,需要长期在外地考察。
袁荃猷不仅没有抱怨,反而主动承担起了整理资料的工作。
她将王世襄收集的大量资料进行分类整理,为他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这种默契的配合,让他们的感情和学术成果都更加丰富多彩。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2dd99d4378858beb7a004252bc569c7.jpg)
在晚年,王世襄做出了一个令人敬佩的决定:他将自己多年收藏的大量珍贵文物和书籍,要么无偿捐赠给博物馆,要么以极低的价格转让给有需要的研究机构。
他认为,这些文物和书籍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不是被锁在私人收藏室里。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5dc0299a7a08155f85513f3d4f98ac2.jpg)
有一次,一位收藏家开出了高价,想要购买王世襄珍藏多年的一套明代家具。
然而,王世襄却选择以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将这套家具转让给了一所大学的艺术学院。
他说:"这套家具放在学校里,能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工艺,这比它的金钱价值要重要得多。"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e8051326ae3ff998a03ffdda32c0020.jpg)
王世襄常说:"人生价值不在据有事物,而在观察分析。"这句话不仅是他的人生信条,也体现了他对待学问和收藏的态度。
他认为,真正的价值不在于拥有多少珍贵的物品,而在于能够透过这些物品,去理解和传承其中蕴含的文化智慧。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6fa8c237c54bbc6b5a535b1aa7a6460.jpg)
王世襄的经历,对现代社会尤其是富二代群体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他用自己的一生证明,即使出身优越,也可以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和探索,将兴趣爱好升华为有价值的学术研究,为社会做出贡献。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财富不是金钱,而是知识和智慧。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a9d9dd9e787e7f074a683ed83c7219b.jpg)
王世襄的一生,从纨绔子弟到文化守护者,从逆境中的坚持者到跨界研究的学者典范,最终成为了一位令人敬仰的文化大家。
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你拥有什么,而在于你如何看待和利用你所拥有的一切。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王世襄的故事无疑给了我们一个思考人生意义的新角度。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036f1a9de366eaa45005b7dc8c62867.jpg)
看完这个真实事件,屏幕前的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参考资料[1] 【知乎】——《现代人怎么看王世襄这类玩家》
[2] 【藏拙网】——《文人书房与王世襄的旧藏》
[3] 【澎湃新闻】——《王帅|她和他和她——浅谈王世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