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和地支反映着地气与天气的相应关系,地支有十二个,代表着十二个方位,也就是十二次的简称。那么天干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天干有十个,地支却有十二个?
上古文明多来源于人们对天象的崇拜,十二地支其实就是空间的十二个方位,与二十八宿相互对应而得来。比如正北子位为玄枵之次,包含女宿、虚宿和危宿,虚宿也就是虚日鼠,因此这个方位就为子鼠。正南午位为纯火之次,包含柳宿、星宿和张宿,星宿为星日马,所以这个方位就为午马。
当岁星运行至子位之时,就是鼠年。当岁星运行至午位时,就是马年。岁星运行一圈,等于地球公转十二圈。所以每过十二年,岁星运行一圈,经过了十二个方位,形成了十二个生肖年。
地球公转一圈为一年,岁星更好经过一个方位。那么地球公转一圈,太阳也同样以相反的方向运行了一圈,当然太阳的运行是以地球公转为参照物而形成的一种视角,俗称“黄道”。每一年,太阳也经过了十二个方位。
所以地支原本是方位的概念,如果把天空想象成一个巨大的表盘,十二地支就是表盘中的十二个刻度。由于人们是站在地球上观看日月星辰的,所以地球就是表盘中间的那个点,日月五星就是这个表盘上的指针,运行在十二个方位之间,也就是十二地支之间。
在这个表盘中,太阳转一圈为一年。月亮运行一圈为一个月。其余的五星都以不同的速度在这个表盘上转动。岁星转一圈,等于太阳运转十二圈。在岁星转动的过程中,每二十年与土星相会一次,就是一个运。
木星、土星与水星相会一次,需要六十年,等于三个运,为一元。那么日月五星重合在同一个宫位时,需要一百八十年,就为一个正元。一个宫位也就是一个地支,约为三十度。如果日月五星重合的角度小于十三度,则需要五百四十年左右,为一个大元。
地球在公转的同时,也在自转,从而形成了一天十二个时辰。而地球自转的速度要比日月五星运行的速度快得多,所以每一天,日月五星的位置都在随着地球的自转而运行了一圈。因此每个时辰的天体方位相对于地球来说,都是不一样的,所产生的力量也是不一样的。
日月五星在十二地支的位置分布,就是当前时间内的天体方位,其力量特点也就是当前的力量特点。地球一年公转一圈为360度,因此地球每天大约运行一度,相对于地球来说,日月五星每天也以相反的方位运行了一度,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力量。
由于五大行星的运行速度是不一样的,这就造成了行星之间相对的位置不断变化,或者靠近,或者远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行星“逆行”。并且五星的运行轨迹并不是一个正圆,这就导致里五星与地球的距离时远时近,力量也有了强弱之分。
强者为阳,弱者为阴,五星的五种力量又分阴和阳两种,就是十天干的来源。其中岁星为木之精,荧惑为火之精,镇星为土之精,太白为金之精,辰星为水之精。所以木星之力为甲乙,火星之力为丙丁,土星之力为戊己,金星之力为庚辛,水星之力为壬癸。
甲丙戊庚壬为阳,乙丁己辛癸为阴,分别代表着“木火土金水”五种力量。其中木星运行一圈约为十二年,火星运行周期约为687天,金星的公转周期约为224天,水星约为88天。土星的公转周期约为二十九年多,但土星的会合周期为378天。
所以天干五行的顺序就为“木火土金水”。在五星之中,水星的公转速度最快,所以五行始于水,天一生水。壬水为阳,于是就有了“六壬”。当然七政或者奇门等,都是以天体的运行为基础而衍生出来的。
@亮
说的很有道理,我就是不懂[笑着哭]
shepherd
天干:中国古代有“天有十日”的说法,估计起源于人类有数字概念之时,手有十指,于是出现了十进位制的计数系统,最早用于计算时日,即十天为一个轮回。地支:绝对来源于“一年12个月”(实际约12.37月),即,每年能看到12个圆圆的月亮,这是非常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所有其它的说法都是在此基础上演绎出来的。
角
这些内容不需要写。它代表的是自己。自己处在里面。形成的特大的一个宫阙。是生命的象征。 你的写法我不做评价。因为我处在里面。您们也都处在里面。不知道而已。 我知道是一个宫阙。它们给出的异象是什么?宫阙您认为它是什么? 不知道您应该清楚人体宫阙!总不可能您连人体宫阙都不知道吧? 人体知道,那么整个宙域系都知道了。 我也不能写下去,您们的文章不合格,这样不好。好好学习吧我们的文化。 没人知道怎么学。还要动。
谷丰
玄黄
用户14xxx86
看不懂但喜欢看
空方能容
老师能不能写篇文章关于数字与十二地支的对应关系,还有大数字(超过10)与十二地支十天干对应关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