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中国人,就算别人给了再大的诱惑,我也一定要回去报效国家。”
他原本是中国的天才少年,年仅25岁就在《Nature》上发表2篇学术论文,直接推动了石墨烯的发展。
面对美国绿卡的诱惑,他不仅一口回绝,还坚持回国发展,就在所有人以为他会为中国出生入死的时候,他却跑到了美国任职。
对此中国人对他破口大骂,纷纷指责他是忘恩负义,不遵守诺言,就是赤裸裸的白眼狼,反观他却毫不在意,依然我行我素。
在他如此行动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在科技界,有一个名字如雷贯耳——曹原,这位95后天才科学家以其惊人的成就成为了全球瞩目的焦点。
年仅25岁,他就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Nature》上连续发表两篇重磅论文,震惊了整个科学界。
他居然发现了能让石墨烯在常温下实现超导的方法,一下子解决了困扰科学界107年的难题。
这样的成就,让许多资深科学家都自叹不如。
然而,曹原的故事远不止于此。
在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后,美国向这位天才科学家抛出了橄榄枝,开出了令人垂涎的条件:办理绿卡,提供最佳科研环境,以及充足的科研经费。
这份邀请对任何科学家来说都是难以抗拒的诱惑。
然而,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是,曹原毅然决然地拒绝了美国的邀请,选择回到祖国怀抱。
这一决定在国内引起了热烈的反响,人们纷纷赞扬他的爱国情怀和报国之志。
但是,在回国一段时间后,曹原又做出了令人意外的决定——重返美国,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
这一转折引发了公众的诸多疑问和猜测。
有人质疑他的初衷,也有人理解他追求更广阔科研平台的决定。
甚至有的人对他破口大骂,认为他就是个忘恩负义的自私鬼,到美国去享福去了。
但事实真就如此吗?
1996年,曹原出生在四川成都,从小就展现出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和非凡天赋。
在短短三年内,曹原就完成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全部课程,这种学习速度令人叹为观止。
11岁时,他进入深圳耀华实验学校常超班,开始了他的加速成长之旅。
2010年,年仅14岁的曹原以699分的高分参加高考,成功被中国科技大学录取。
进入大学后,曹原很快成为了重点培养对象。
著名的曾长淦教授亲自指导他,将他视为未来的科学家来培养。
在众多研究方向中,曹原毅然选择了“石墨烯”这个充满挑战的领域。
虽然这个课题比较难,但他没有任何退缩,反倒迎难而上,这种坚定的态度为他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大学期间,在老师的指导下,曹原的才华得到了进一步的磨砺。
他前往普林斯顿大学深造,随后在2014年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在这里,他在双有理几何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获得了拉马努金奖和未来科学大奖等多项荣誉。
2018年,曹原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轰动科学界的“魔角石墨烯”论文,解析了石墨烯超导效应实现的原理。
这篇论文不仅被放在了杂志的封面,更让曹原成为《Nature》创刊149年来最年轻的“中国面孔”。
他的研究成果解决了困扰科学家107年之久的难题,这一壮举让他被评为“年度世界十大科学人物”。
之后他继续在《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了9篇石墨烯相关论文,每一篇都是对科学前沿的深入探索。
他在物理领域如同一匹“黑马”,横空出世,迅速崛起,赢得了“石墨烯驾驭者”的美誉。
面对美国的招揽,他选择了回国效力,2012年,曹原回到祖国的怀抱,在北京大学任教。
他的归来犹如一股清流,为中国的科研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国人纷纷为他的选择欢呼雀跃,赞扬他的爱国情怀和报国之志。
但是,科学无国界,人才流动是常态。
2017年,曹原再次做出了令人意外的决定——辞去北京大学的职务,重返麻省理工学院任教。
2021年,他加入哈佛大学,担任初级研究员。
而就在2024年7月,他又接受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邀请,担任助理教授。
对于曹原的选择,许晨阳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他认为,曹原可能是想了解顶级数学系的运行方式,追求一个纯粹的数学研究环境,但人们并不买账。
曹原的职业选择引发了公众热烈的讨论,观点纷纭。
支持者们认为,曹原可能不擅长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国外纯粹的科研环境更适合他的发展。
他们指出,在石墨烯研究领域,国外的条件和资源确实更为优越。
这些观点体现了人们对曹原个人特质和科研需求的理解。
然而,另一种声音同样响亮。
许多人期盼着曹原能够早日归来,像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一样为祖国效力。
毕竟现在科技人才在哪里都是座上宾,对我国的科技事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然而,曹原的经历也引发了一个永恒的争议: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界吗?在全球化的今天,人才流动已成常态。
科学家们在世界各地自由交流、合作,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但同时,每个科学家都有自己的祖国,都肩负着振兴民族科技的重任。
这个矛盾似乎难以调和,但或许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思考:无论曹原身在何处,他的成就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他的研究成果造福全人类,同时也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也许,真正的爱国不在于身在何处,而在于心系祖国,为人类进步贡献力量。
我们期待着他在科学道路上取得更多突破,也期待着更多像他这样的年轻科学家能够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为祖国和人类的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让我们共同见证科学的力量,共同追逐科技强国的梦想!
会写论文回来中国慢了成果被国人研究出来了,他入不了堆,当今中国有个科研机构不用留学生还把留学人员比喻胡萝卜想骡跑赢马少了一根胡萝卜,反正两个机构近年中国科研成果突飞猛进
他在中国还算不上顶级人才,去美国也没有多少人关注,倒是中科大常以他为豪,因为他在中科大读了本科,然后留学美国读研读博。他也曾回国到华为工作,但华为人才济济,他作用不大,然后才返回美国。
初级研究员,助教,连个副教授都不是。回国就是教授,而且直接给二级教授,出门飞机高铁公务舱的那种。这就是中美对人才的区别。
别可惜了,论文不能代表科研成果,因此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