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市值突破21万亿人民币,一跃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芯片公司,甚至能顶三个台积电。英伟达究竟是如何一步步攀登至全球芯片领域的巅峰的呢?
英伟达的创始人兼CEO黄仁勋,一位在中国台湾出生、美国成长的华裔企业家,他的创业历程充满了传奇色彩。
黄仁勋常挂在嘴边的“英伟达距离破产永远只有30天”。
这不仅仅是一句警示语,更是他个人及英伟达企业文化中深刻的危机意识体现。正是这种居安思危的心态,让英伟达在多次行业寒冬中都能坚韧不拔,最终迎来曙光。
黄仁勋的早年经历虽不富裕,但这段经历也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
在创办英伟达之初,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图形处理单元(GPU)的潜在价值,并坚信这一领域将成为未来计算技术的重要方向。正是这一前瞻性的判断,为英伟达日后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英伟达从最初的GPU业务起步,不断推动GPU技术的迭代,不仅在游戏领域大放异彩,还成功将GPU技术应用于专业图形设计、高性能计算(HPC)以及人工智能(AI)等多个领域。
这种跨领域的技术应用不仅极大地拓宽了英伟达的市场空间,也为其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回报。
特别是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英伟达凭借其强大的GPU计算能力,迅速成为了AI领域的核心供应商。
从自动驾驶、智能医疗到智慧城市,英伟达的AI芯片无处不在,其市场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这种多元化战略不仅为英伟达带来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也为其在全球芯片市场的竞争中占据了有利位置。
而英伟达在资本市场上的运作为其市值的暴涨提供了有力支持。
9月11日,英伟达的市值一度达到了近3万亿美元,换算成人民币接近21万亿人民币。
相比较而言,从英伟达的供应链策略来看,台积电就比较尴尬了。尽管台积电作为全球领先的芯片代工厂商,在业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地位。
但面对英伟达等设计巨头的快速发展,其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英伟达CEO黄仁勋在公开场合表示可能会考虑将订单分散给其他供应商,这一言论给台积电敲响了警钟。
尽管台积电在全球芯片代工市场的份额仍然高达60%以上,但其面临的竞争压力也在不断增加。
尤其是在面对英伟达表示可能会考虑其他代工厂的情况,台积电的市场地位受到了严重威胁。
因此,将订单分散给多家供应商不仅有助于缓解供应链压力,还能提升英伟达在谈判中的议价能力。
此时,对于台积电而言,随着英伟达等设计巨头的崛起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台积电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不确定性。
特别是台积电在美国建厂计划的推迟和成本超支等问题,更是让外界对其未来发展充满了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