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框架:春秋和战国的区别

范西迪体育 2024-10-09 21:02:46

中国历史朝代歌有一句“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春秋与战国是东周两个阶段。春秋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战国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这两阶段有着显著的区别:

一、经济领域:

1、铁器迅速推广,铁器在春秋出现,到战国时广泛使用于农具、手工业、兵器等。

2、铁器发展带动牛耕发展,提高了耕作技术,此外,战国更重视水利事业,著名的都江堰和郑国渠就是战国时期实施的,战国时期重视施肥除草,推动农业发展。

3、战国时期由于铁器应用,手工业进步快,分工更加细致。

4、人口繁衍增多,城市规模更加宏大;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只控制各大城邑及其附近地区,城邑之间有大量的荒地,国家只有“点”的概念;春秋战国之交,城邑之间建立起了联系,有了“线”的概念;战国时期,大片荒地得到开发,国家之间有了“面”的概念;

5、商业迅猛发展,商人群体扩大,如白圭、巴寡妇清、吕不韦等;同时各国出现了货币——铜币,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二、政治领域:

1、春秋战国是宗法制度大崩溃的时期。

西周时期建立了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诸侯国内部由贵族阶层、平民阶层和奴隶阶层组成。贵族阶层是统治阶层,包括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他们通过宗法制度与国野分立制度统治了平民阶层。

春秋时期已经礼崩乐坏了,先是诸侯崛起,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此后卿大夫和士崛起,如晋国六卿瓜分晋国,架空国君;有些国家如鲁国甚至出现了“陪臣执国命”的局面。

春秋末期在孔子等人影响下,私学盛行,学术从官府下移至民间,庶民大量进入士,士逐渐从贵族阶层成为庶民之首。

战国时期,宗法制度彻底崩坏了。新兴的诸侯取代了传统诸侯,如三家分晋、田和代齐;而士作为庶民阶层的代表在当时崛起了,如李悝、吴起、商鞅、张仪、公孙衍、苏秦、范雎等,对战国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2、周天子权威跌到低谷,成为三流诸侯;随着魏惠王逢泽之会、齐魏徐州相王、公孙衍五国相王后,各路诸侯与周天子爵位相同,不再需要周天子做招牌了,这和春秋时期的尊王攘夷完全不同。

3、尽管春秋时期也有大量的灭国,但主旋律仍是争霸。传统的“存灭国,兴绝祀”观念仍有根深蒂固的影响,有时胜利者还虚情假意的亡国不亡祀,甚至帮亡国复国。如楚国灭了陈国蔡国,又助其复国。

从越国灭亡吴国起,战国的主旋律就是灭国,吞并别国土地,掠夺他国领土。

4、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与蛮夷有征伐,但也有和睦相处,总体上形成华夏与蛮夷混居的局面;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吞并或消灭蛮夷,编户齐民,掠夺土地和人口。

5、春秋时期井田制已在萎缩,而战国时期井田制彻底崩溃,土地开始私有制、按面积或人口征税成为常态。诸侯国更是鼓励开荒,以便投入战争。

6、春秋时期官职多由贵族担任,采用世卿世禄制,且文武不分,考核不明;

而战国时期诸侯国任用士,实行变法图强,建立新型的官僚制度,官职由国君任免,提拔标准是才能与功劳,官员更加专业化,文武分职,将相殊途;俸禄改为薪俸制度;战国时期还有严密的官员考核制度和爵秩制度,以功劳行赏罚。

7、地方制度上,春秋采用采邑制度,而战国时期大量采用郡县制度,官员由国君任免 。

8、春秋时期贵族和平民对国君有限制作用;而战国时期多为君主专制政体,国君权力达到顶峰。

9、春秋时期仍沿用大量的宗法制度,传统周礼有着深刻的影响,法律仍为习惯法;而战国诸国多用法家思想,并以成文法取代习惯法。

三、军事领域

1、春秋时期开始出现了军农一体政体,而战国时期把军农合一政体推广到了极致。

2、春秋时期仍沿用”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制度,战国时期填平了国野畛域,国家大量从野人中征兵,兵员达到顶峰,战争的规模空前庞大。

3、春秋时期车兵是主要兵种,而战国时期步兵和骑兵崛起,车兵地位下滑;另外,舟师在战国时期地位上升。

4、春秋时期征召国人参军,而战国时期采用更广大的征兵制,同时也出现了蓦兵制,国家募集了职业军人,如齐国的技击、魏国的武卒、秦国的锐士。

5、战国的兵法、训练制度、军法制度更为完善。

四、文化领域

1、相对于春秋时期,战国时期文化领域诸子百家争鸣更为灿烂,诸侯国采用政策吸引人才,如魏国的西河之学、齐国的稷下学宫。

2、春秋时期的教育以官学为主,“学在官府”,教育对象以贵族为主;而春秋末期孔子带来了私学高潮,到战国时期私学取代官学成为教育主流,教育的对象与阶层更为广泛。

0 阅读:33

范西迪体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