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四英”之一的费祎能力如何?

吕尘玄 2024-02-11 14:02:35

《华阳国志》记载:"时蜀人以诸葛亮、蒋琬、费祎及(董)允为四相,一号四英也。"

费祎是一个受到刘备、诸葛亮器重的人物。刘备立刘禅为太子,提拔费祎为太子舍人,后又迁太子庶子。诸葛亮南征回来,大臣们都到几十里外迎候,这些人的年龄地位大多比费祎高,诸葛亮却只让费祎和他一起同车而行,大臣们都因此对他刮目相看。诸葛亮死后,他受命辅佐后主,功名声望仅次于蒋琬。

费祎识悟过人。诸葛亮死后,他先为后军师,后代蒋琬为尚书令。这时军国事务繁多,每天要处理大量的书记文件。这些书记文件,他只稍微看一看,便能抓住要点,速度比常人快好几倍,而且过目不忘。他常常一早一晚办公,一边听汇报,处理公务,一边还能接待宾朋,照常饮酒吃饭、对弈博戏,却不耽误公务。董允代费祎为尚书令,也想学他的样子,不到十天,便积了一大堆事,他十分感慨,说人的才力竟相差这么远,确实不是我能比得上的。

他的才能在外交上也体现出来。诸葛亮南征刚回来,派费祎出使东吴。孙权让博才善辩的诸葛恪、羊衡这些人去见费祎,提出各种问题进行论难,费祎思路清晰,辞顺理达,一一应答,始终没被难倒。孙权又特地准备好酒让他喝,看他已经醉了,再和他讨论国家和天下大事,提出一连串的问题。想试试他会不会酒后误言,不料费祎头脑清醒,记住这些问题后退下去,写好条目,一一回答,没有一句失言误答。孙权非常器重他,说,你是天下贤淑有德之才,将来一定是蜀汉的栋梁股肱,前程无量。孙权还把自己经常佩戴的宝刀送给他,以示敬意。诸葛亮北住汉中时,也因此请费祎为参军,让他频频出使东吴。

费祎还善于平衡关系,处理内部矛盾。最突出的例子是他处理魏延和杨仪的矛盾。魏延和杨仪互相不买账,结怨很深,常常一争论问题,魏延就拔刀向杨仪,杨仪则泣涕纵横。一到这个时候,费祎就出面劝喻。诸葛亮在世时,魏延、杨仪虽然矛盾很深却没有激化,能各自发挥他们的作用,都是靠费祎在其中斡旋匡劝。

费祎生活还很朴素。家里没有积蓄财产,他让孩子们穿普通布衣,吃普通饭食,出入也不坐车骑马,跟寻常百姓一样。

0 阅读:0
吕尘玄

吕尘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