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f52762423e6604e9ab7370cc1207a57c.gif)
前不久
闹得沸沸扬扬的“指鼠为鸭”事件终于落幕
江西省联合调查组声明
确实是老鼠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d4000ea85a68c274de67c12b07b43815.jp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fc638c91f96e98663244a90a1b83cd46.jpg)
谣言和辟谣多重反转
早已是现代互联网的基操
如今消息传递如此方便快捷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315deb9584c72ab2166496641007e67a.jpg)
谣言还是真真假假、难以分清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fa9e927dccfba5dbfd6990b40893fe00.jpg)
现代辟谣都如此曲折
那么在古代
一没有5G网络
二没有律师函
三没有严正声明
都是怎么辟谣的呢?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1d2db0f81770680fdba7b06ab998b045.jpg)
古代都是怎么造谣传谣的?
谣言
也叫流言、讹言、妖言
指的是没有根据或凭空捏造的话
现代造谣很简单
只要有手有网
连钓鱼佬都能永不空军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a609d51d5a982b50af6987351b6b75f8.jp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08fb4f3408a2738b5391be6a3a9b83fc.jpg)
在古代
没包装几下
整点好听的名头
都不好意思说那是谣言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7c5a28fedfd2ad0b0cb8db44b8e269c2.jpg)
*图例均为谣言
古人对世界的理解比较模糊
遇到不理解、没经验的事情
总觉得是老天爷有话要说
于是
为了解释这些所谓的天意
谶(chèn)出现了
这是方士或者术士
假托上天的旨意去欺骗群众
所造出来的谣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0c2dd4d7992a62a62cbc2bbe4d789d08.jpg)
谶经常以隐语的形式出现
话从来不说满
留给自己迂回的余地
突出的就是一个
最终解释权归解释方所有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b056bc6a29cd8038cd48a8dcb9a777c4.jpg)
除了方士的谶语
一些古人还相信
从小孩子口中讲出来的话
能够预示某些事物的吉凶和发展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0c53abfe7f246fc7a738b8977e1959d3.gif)
东汉的王充就觉得
童谣跟巫辞差不多
是以实巫之辞,无所因据,其吉凶自从口出,若童之谣也。
——《论衡》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cf075ea74074b4e7d4b6b5017f247ef0.jpg)
其实
甭管是有忌无忌
就单说小孩子心思单纯有样学样的特性
就很容易被居心叵测的人利用
编童谣
也就成为了造谣的主要方式之一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250d28dc13f8def31bfa6e01c16ea2a7.jpg)
口口相传
这种基础的传谣渠道就不用说了
古代比较流行的传谣方式还有
题壁
(就是往墙上柱子上涂鸦)
以及
画图著书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7e1a8813dae488b825ea566d43efdf1f.jpg)
古代造谣重灾区
在封建帝王统治时代
皇位的更迭、权力的替换
利益牵扯是最多的
往往是造谣的重灾区
而对于一些起义者来说
造谣
其实也是造势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a77e477f2fcfcad9cda5ba60d9ef957b.jpg)
除此之外
还诞生了一些有意思的谣言
1
桃李子,洪水绕杨山
▼
评价
准备程度:☆☆☆
煽动程度:☆☆☆☆☆
这是隋炀帝时期的童谣
造得很内涵
很有针对性
据说隋文帝曾经梦见洪水淹没了都城
觉得洪水是很不好的预兆
而且
隋朝皇帝姓杨
隋文帝梦洪水没城,意恶之。
——《隋唐嘉话》
很明显
洪水绕杨山就是在暗戳戳地指
隋朝会覆灭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5ca9f4046f5cc8c9802a386f6f87023e.jpg)
比较离谱的是
当时有一个叫做李仲文的人
觉得自己也姓李,小有名气
未必就不能蹭蹭热度
掺上一脚
为了应谶
他就娶了个陶氏为妻子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ceba327e1754cad52719563af1c33e6f.jpg)
李仲文还四处奔走
联系突厥准备起兵
结果被官府发现
判了死罪
脑袋开花了
子倒是没结出来
李仲文……有谋反语,又娶陶氏之女以应桃李之谣。谄事可汗……仲文伏诛。
——《资治通鉴》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072e1a3a849d8ab7ff2c2aa800150dc4.jpg)
2
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
评价
准备程度:☆☆☆☆☆
煽动程度:☆☆☆☆
这是元朝末年韩山童起义时所造的谣
一般的谣言
其实就是信口开河
最多就是查查典故
搞得似真似假
模棱两可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08fb4f3408a2738b5391be6a3a9b83fc.jpg)
韩山童为了圆自己造的谣
准备得极其充分
他特地找人刻好独眼石人
然后偷偷埋进河道的土里面
再让别人不经意间挖出来
可以说是造谣界努力的天花板了
虽说没成功
但很大程度地煽动了群众的情绪
为老朱后面建立大明
友情助力了一把
古代是怎么辟谣的?
每个朝代治理谣言的方式各不相同
▼
A. 全面封杀型
销毁造谣的源头
让造谣无路可走
一般是从根本入手
禁止谶语
抓捕造谣的术士
发使四出,搜天下书籍与俄纬相涉者皆焚之。
——《隋书》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d36737e7549fc2d04c6feb4f402e1482.jpg)
十六国时期前秦的苻坚
早年就属于全面封杀型
他下诏禁止术士的谶语
还把宫廷里学谶语的术士都杀了
等到后面被敌国围困
大势不好
就自己拿起谶书学习
想帮自己造势……
苻坚禁图谶之学……学谶者遂绝。及季年,为慕容氏所困,于长安自读谶书……
——《容斋三笔》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56891c6cdc1c6ae1772978d4be436904.jpg)
B. 反思型
无风不起浪
外面都这么造谣了
那被造谣的人指定也有点猫腻
查
一定要狠狠地查
敕三府举奏州县政理无效、民为作谣言者,免罢之。
——《魏书》
不过
这种情形一般适用于芝麻官以上
皇帝以下的大臣
C. 用魔法打败魔法型
既然谣言传得这么欢
辟又辟不完
那不如就整点新的谣言
让谣言群魔乱舞算了
宋太祖时期
谶语传得很欢
特别是一本叫做《推背图》的书
许多人疯狂研究
还有人按推背图内容给自己的儿子取名
想要应推背图的验
搞得越来越玄乎
让赵匡胤气得牙痒痒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6dddd3555157d1d072907742fb1fabb6.jpg)
于是
赵匡胤让人找来《推背图》的旧本
打乱书页的顺序
修改书里的内容
加印了好多本
重新投放到民间
读者一看
分不清到底该传播哪本的内容
这股玄乎的风气才渐渐停息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8ca4665fcc6e8060e1c3721697700812.jpg)
唐李淳风作《推背图》。五季之乱,王侯崛起,人有悻心,故其学益炽……(宋太祖)乃命取旧本验之外,皆紊其次而杂书之,凡为百本,使与存者并行。
——《桯史》
古代辟谣的方式
总体比现在要少的多
现代辟谣的方式多种多样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315deb9584c72ab2166496641007e67a.jpg)
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
铺天盖地的新闻消息常让我们cpu超载
难以分辨真真假假
在这个过程中
也希望大家能
保持清醒,保持克制、保持思考
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a67f1cf65fe0d961d4717b31a90ba3b9.jpg)
参考资料
《汉代的社会谣言和谣言控制》李传军
《话说“谶语”》胡学彦
《论古代谣言的价值及官府治理》奚金才
《中国古代政府与官员对政治谣言的防控》姜胜洪
《古代童谣的神秘化》赵瑶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