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和越南通道如何奠定近代云南的发展格局?

温古而知新 2025-01-20 10:39:46

“一带一路” 的六条核心经济走廊中,在西南板块有面向南亚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面向东南亚的中国 - 中南半岛经济走廊,这两条走廊交汇于昆明,这也是云南定位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依据。

实际上,这两条经济走廊历史悠久,且多次深刻影响云南的发展进程。例如,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前身蜀身毒道,汉武帝时期为寻找通往印度的通道,在探索过程中不断扩张,从而将云南正式纳入华夏版图。东边连通昆明和河内的通道,历史上被称为晋商关道或马茶古道,曾引发唐朝版的 “保路运动”,最终促使南诏意图统治云南。

到了内忧外患的近代,围绕这两条地缘通道,英法帝国主义势力在云南展开了激烈的地缘政治交锋,这也让人们更深刻全面地认识到云南地缘地位的重要性。如今云南作为辐射中心的高定位,正是其地缘潜力优势随时代形势变化不断迭代升级的结果。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探讨近代云南的地缘关系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云南发展格局的转变。

近代历史英国的 “两江一洋” 战略,其中 “两江” 指长江、西江,“一洋” 指印度洋。在 19 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英国是海上霸主,控制了印度洋西边的苏伊士运河、红海、亚丁湾一线,以及东边的马六甲海峡,基本掌控了印度洋北岸的核心国家,将印度洋变为其 “内湖”。在此期间,英国先后拿下孟加拉、印度、缅甸,构建起英属印度版图。同时,英国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从东部沿海入侵中国,通过内河航道将势力延伸至长江和珠江流域,其在珠江流域深入到广西西江上游,一定程度上是为了遏制法国的环北部湾战略。

“两江一洋” 战略的核心连接点是云南,若英国控制云南,就能形成一个庞大的海陆包围圈,将南中国、中南半岛、南洋群岛置于其军事和经济殖民威慑之下,并且有机会觊觎西藏。为此,英国采取了诸多行动,如 1897 年,中英签订《续议缅甸条约》,英国通过地图标错、文字游戏等手段获取野人山和果敢地区,试图以此控制怒江,打通滇缅交通线,进而串联三大战略区,这也导致中缅边界问题成为历史遗留问题。此外,英国还将八莫和腾越(今瑞丽和腾冲)作为渗透据点。然而,英国在云南的行动并不顺利,尤其是修路计划受阻,其阻力不仅来自本土势力,还来自竞争对手法国。

法国进入该区域的时间晚于英国,以 1858 年炮轰香港为开端,通过一系列条约使越南成为其保护国,随后又在中法战争后,凭借《中法新约》及后续条约,拿下中南半岛的越南、柬埔寨、老挝,租借广州湾(今湛江),成立法属印度支那,并在广西、云南、海南等地开辟通商口岸,完成环北部湾战略布局。该布局以法属印度支那为基地,以云南、广西为跳板,以多个通商口岸为窗口,海军掌控南中国海运交通线,陆军巩固殖民地边界,形成了紧密的利益锁链。

至此,英法两大帝国主义的区域地缘战略在云南发生碰撞,云南成为双方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地缘博弈的主战场之一。当时,法国以连接越南的蒙自、河口为核心据点,势力主要影响滇东南;英国则采取东西夹击的方式,东边以西江上游商业重镇百色、横州对抗法国,西边以腾冲为核心据点,与蒙自的边贸地位抗衡,其势力主要影响滇西。而思茅作为对英法两国都开放的口岸,因远离双方核心区域,在当时重要性相对较低。在对云南资源的开发利用上,由于元明清三朝对云南铜银矿的持续开采,到民国时期,锡矿开发取代铜银矿成为云南最大的经济支柱,而锡矿核心产地个旧紧邻蒙自,法国因此占据优势。相比之下,滇西的横冲口岸主要从事四川的转口贸易。

最终,一条铁路改变了云南的地缘格局。云南水系丰富,但水运条件差,河流在境内流量小、落差大,出国后情况才有所改善;陆运方面,当时云南不仅没有铁路,连具备通车能力的公路也没有,主要依靠马帮运输,运量小、速度慢。1910 年,法国率先修通滇越铁路,该铁路连接昆明、蒙自、河口、河内、海防,成为云南最核心的贸易线。法国掌控了铁路沿线的诸多权力,形成了铁路租界。铁路开通后,云南出口额大幅增长,昆明成为西南对外开放中心。

面对这一情况,云南地方势力采取了应对措施。一方面,昆明自主开埠。在得知滇越铁路将通到昆明后,云南效仿山东,主动开放,利用铁路的商贸便利发展自身,开埠后,昆明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焦点,海关、洋行、领事馆等机构纷纷迁至此处。另一方面,云南成立滇蜀腾越铁路公司,计划修建从腾冲到昆明再到四川的铁路,以制衡法国的滇越铁路。经过讨论,滇贵铁路被认为是优先级最高的选择,因其线路短、成本低,且能与粤汉铁路对接,形成交通网络,对滇越铁路形成制衡。但该计划最终未能实施。

一战爆发后,英法在云南的地缘博弈趋于缓和。战后,云南的城市格局逐渐形成,大致以五个口岸为发展动力源,东西两条对外通道为骨架,形成了沿通道分布的一主一副两个城镇群。主城镇群是滇越铁路沿线的城镇群,以昆明为政治、经济、商贸中心,个旧为资源产业核心,还包括开远、蒙自等地,这是如今滇中城镇群的雏形。副城镇群是西边通往印度、缅甸通道上的城镇群,虽然该通道在 1938 年才升级为中缅公路,但此前传统马帮运输的商贸通道也十分繁荣,沿线有大理、保山、腾冲、芒市等集镇,大理承担着联络、中转、集聚的中心功能,是如今滇西城镇群的前身。此外,还有一个受蝴蝶效应影响形成的隐形城镇群 —— 丽江。

在云南成为西南开放中心之前,滇藏川之间的传统三角贸易通道以康定为集散中心。云南开放格局形成后,物资可就近通过云南外运,康定的地位因此一落千丈,丽江因其地处滇川康藏结合部,且有茶马古道和零关道交汇,取代康定成为物资外运中转中心。抗战时期,随着滇越铁路和滇缅公路先后被切断,茶马古道的滇藏线成为云南唯一稳定运作的国际通道,丽江作为商贸中转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到 1943 年,丽江已驻有各类银行分支机构九家,大小商号一千二百余家。至此,云南三条线三个圈的近代城市格局基本成型。至于这一格局如何演变成如今国土空间规划中的 “一圈一群两带” 格局。

0 阅读:13
温古而知新

温古而知新

温文历史,探寻古今,以温雅之笔书写岁月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