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约704年-约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与岑参并称“高岑”,还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高适是一位才情横溢、感受颇丰的诗人,他的诗作旨在表达内心强烈的思想感情,通过反映现实或发挥想象,让读者产生共鸣,达到感同身受的效果。读者在阅读他的诗作时,往往会随着诗句而产生喜怒哀乐的情绪。读到“漫卷诗书喜欲狂”,不禁感到喜悦;读到“从此无心爱良夜”,则会感到惆怅失落;读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则既感到悲伤又感到愤怒。
唐诗中许多反映现实和悲情的诗句不仅能够感染我们的情绪,甚至还能引起我们的泪水。比如表达战争的诗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描写生活困顿的“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以及悼念逝去的“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等等,这些名句都能够催人泪下。
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不太为人所知、但却同样令人感动的唐诗——边塞派诗人高适晚年写的一首诗——《人日寄杜二拾遗》。这首诗描述了高适寄给杜甫的情书,尽管它并不是那么为人所熟知,但却能够让人动情。
人日寄杜二拾遗
唐·高适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这首七言古体诗分为三个节,每个节有四句。前四句直接入题,一句“遥怜故人思故乡”点出了高适和杜甫同样怀念故乡的情感,面对战乱后的国家状况,他们心中充满乡愁,感叹昔日的美好已难再现。
中间四句则深化了对友情、乡愁和爱国之情的描绘:“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即使被贬到他乡,他们仍忧心国家的动荡局势,热爱国家的热情丝毫不减。接着,“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这句话延续了前面的情感,身处乱世动荡之中,无法预料在来年自己会身处何处,他们深沉的思虑中包含着同病相怜的相思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内心无限哀痛。
最后四句点明了两位诗人的生活困顿与壮志难酬,即使到了老年,“书剑空老”,依然怀抱抱负,但却无法实现。高适身居刺史的官位,却感到愧对东西南北的人民;杜甫虽然年过五旬,仍然游离于成都的市场,二人际遇均不尽如人意。
整首诗并没有华丽夺目的词藻,也没有刻意雕琢的警句,而是用朴实自然的语言将个人的遭际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表达出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让人感动至深。
小伙伴们,你们喜欢高适的这首诗吗?你们还喜欢他的哪些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