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每年入冬的时候,除了大范围的降温,北方地区往往会迎来一轮又一轮的强降雪天气,南方地区在这段时间内也会迎来一段时间的强降雨天气,因此,全国各地的居民对天气预报那是相当关注。
当然,现在我们了解天气变化还是很方便的,许多人掏出手机就能了解天气变化,但是,在没有卫星、没有雷达、更没有实时更新的天气预报的古代,人们又是如何预测天气的呢?
在商时期,除了用占卜的方式来预测天气,我们还经常可以在商代的甲骨文、钟鼎文中看到与天气相关的记载,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以“各云”开头。
“各云”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出现大量的云”,当天空中出现大量的云的时候,就代表着接下来一段时间天气会有变化,所以需要通过占卜来预测。
到了周朝建立,占卜的方式逐渐被抛弃了。一开始,人们是根据天干地支的排列组合来预测天气,不过与占卜相比,准确度不能说天壤之别,但差距也并不大。
然而,经过长时间的经验总结,人们终于根据日月运行的变化总结出了一些预测天气变化的口诀,比如“日落泛红光,明日大风狂”。
但并非所有天气变化都能通过日月运行的变化进行预测,也不是所有日月运行的变化都能被观测到,因此,人们逐渐将注意力转向了云和风,并逐渐将它们作为观测天气的主要依据,取代了日和月的地位。
由于云的形状和变化与天气的变化密切相关,古人对天气预测的准确性大大提升,并总结出了许多与云有关的天气谚语,例如“云行东,车马通,云向西,马溅泥,云行南,水涨潭,云行北,好晒麦”、“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和“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
除了云,风也是人们观测天气的重要助手,“东风送湿西风干,南风吹暖北风寒”通过风向预测了天气的冷暖干湿变化。
然而,在古代,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预测天气的变化,也不是所有的预测都是准确的。因此,聪明的古代人将一年中比较关键的时间节点挑选出来,列为“节气”,由此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的概念。
二十四节气逐渐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第一次见于文献记载是在西汉时期成书的《淮南子》中。
尽管在古代,随着历法的变迁,二十四节气经历了调整,并出现了一些预测不准确的情况,但大体上对不同时期常见天气的划分仍相对准确,对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也形成了许多与节气相关的谚语,如“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等。
在中国古代,人们对天气的预测一直在不断进步,而二十四节气的出现和完善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这其中离不开大量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以及天气预测技术的进步。
从记载天气预测结果的文字开始,为我们提升天气预测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在观测天气方面的创新同样层出不穷。例如在秦汉时期,人们观测风向的方法包括宫殿上的观风凤凰;而在唐朝,更出现了观风口诀,如“一级动叶、二级鸣条、三级摇枝、四级堕叶”。
小伙伴们,读完文章,你们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吗?我们一起聊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