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与俄罗斯的单边谈判,彻底撕裂了跨大西洋联盟的信任纽带。当美俄代表在谈判桌上就乌克兰中立化达成初步共识时,欧洲多国领导人正紧急集结巴黎,宣布成立由英国主导的“自愿联盟”,迈出脱离美国军事依赖的关键一步。
特朗普绕过北约盟友,单独与俄罗斯启动乌克兰问题谈判。此举直接踩中欧洲红线——俄罗斯要求乌克兰永久中立、承认克里米亚归属,而美国聚焦获取乌东部锂矿资源。欧洲智库“战略自主研究所”分析指出:“美俄交易实质是资源与地缘的置换,欧洲的安全诉求被完全忽视。”
伦敦峰会随即成为反制舞台。英国首相斯塔默宣布提供16亿英镑出口融资,助乌购买“爱国者-3”防空系统;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承诺将冻结的俄资产收益(约22亿英镑)转交基辅。更关键的是,法德英达成四项协议:确保乌参与所有和谈、持续军援、构建欧洲主导的“自愿联盟”。这被《金融时报》称为“欧洲防务自主的里程碑”。
乌克兰危机暴露了美欧深层的利益冲突。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显示,乌东部顿巴斯地区稀土储量价值超2万亿美元,恰与特斯拉、洛克希德·马丁等美企需求契合。而欧洲更看重地缘缓冲价值——乌作为对俄前线,每年为欧盟节省约120亿欧元边防开支。
特朗普的“甩包袱”策略加速了欧洲觉醒。其在北约峰会上要求盟友将国防开支提升至GDP 3%,实则迫使欧盟直面军事自主课题。据欧洲防务局测算,若欧盟国家每年投入2500亿美元(占GDP 1.5%),即可组建30万快速反应部队,配备1200架战机及200艘舰艇。
英国主导的“自愿联盟”已获法德等15国支持,计划整合现有“欧洲战斗群”机制,在波罗的海、黑海建立常备军力。这与北约架构形成微妙竞争——前者聚焦欧洲本土防御,后者仍受美国全球战略牵制。
军事自主的障碍同样显著。欧盟现有军备体系中,78%的侦察卫星、65%的运输机依赖美军供应链。但AUKUS联盟的成立(美英澳核潜艇合作)已预示美国战略重心转向印太,欧洲不得不加速“去美化”进程。
这场分裂本质是单极秩序瓦解的缩影。当美国将中国列为“首要竞争对手”、俄罗斯视为“谈判伙伴”时,欧洲正通过“战略指南针”计划重塑身份——既要在能源、防务上减少对美依赖,又需避免卷入中美博弈。
历史学家弗格森评价:‘新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元年,区域性强权将取代全球霸权。”对于在夹缝中寻求自主的欧洲而言,这场“独立运动”能否成功,将决定未来三十年全球地缘格局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