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车企总算开窍,开始抱团取暖了啊!
为了不重蹈智能手机的覆辙——被芯片卡脖子,
2024年12月20日,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全体成员大会召开,与此同时,上海“车规集成电路全产业链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正式成立,简称中国汽车芯片联盟,目前已经有400多家生态成员企业。
中国汽车芯片行业在“芯片卡脖子”问题的长期困扰下,损失惨重,这回总算是要打翻身仗了!
为什么是“汽车芯片”?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汽车芯片听起来似乎与日常生活没那么相关,但实际上,芯片已经成为现代汽车的“中枢神经系统”。从电动车的电池管理,到自动驾驶的感知决策,再到智能座舱的语音交互和导航系统,每一项功能都离不开芯片的支撑。车规级芯片不仅要求高性能,还必须达到极高的可靠性标准,如在高温、严寒等环境中长期稳定运行,这使得其研发和制造门槛极高。
中国汽车产销量已经是世界第一,但汽车芯片和系统却长期被西方垄断,所以无论我们做得再好,最终被养肥的也总会是那帮吸血的蚊子!
况且一旦国际局势出现波动,供应链就可能被“卡脖子”。在手机领域,中国虽然已经成为制造和应用大国,但在核心芯片领域依然受制于人。而车规芯片的未来需求远超手机市场,假如再被技术封锁,后果不堪设想。
汽车芯片需求增长速度相当快
为什么是现在?有数据显示,中国每年进口芯片价值约3400亿美元,而车规级芯片的需求随着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的普及呈现爆发式增长。与此同时,美国对中国半导体行业的技术封锁和出口管制不断加码,使得自主研发车规芯片不再是一个“选项”,而是一场必须打赢的“生死战”。
更重要的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领跑全球,然而“芯片”和“系统”却成为不可忽视的软肋。一辆电动车可能拥有数百颗芯片,涉及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自动驾驶域控制器、车联网通信模块等关键技术,这些核心组件如果无法实现自主化,就意味着整个产业链随时可能被掐住咽喉。
因此,此次“汽车芯片联盟”的成立可谓恰逢其时,既是对外部压力的回应,也是对内部技术短板的精准补位。
新联盟,能解决什么问题?1.全产业链协同,打通技术瓶颈联盟明确提出要实现设计、制造、封测、应用的全链条协同。这意味着不再只是单点突破,而是将车规芯片的每个环节纳入整体规划,从底层技术研发到终端应用场景,构建闭环生态。这一点尤为关键,因为芯片行业的竞争从来不是单打独斗,而是系统性战役。
2.减少对外依赖,提升自主率中国在芯片领域被“卡脖子”的核心原因在于上游关键技术和高端设备的受制于人。联盟通过整合资源,集中力量突破国产EDA工具、先进制程等核心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国外技术的依赖。虽然短期内完全摆脱外部影响并不现实,但可以逐步提升国产车规芯片的自给率。
3.推动国产替代,保障产业安全联盟的成立将直接推动国产芯片的大规模应用,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领域。车企作为联盟的重要成员,可以在产品研发阶段就参与到芯片的适配和验证中,缩短研发周期,快速完成市场化推广。只有建立这样的自主体系,才能让中国汽车产业真正具备全球竞争力。
挑战依然存在,但未来已来不可否认,“汽车芯片联盟”的成立只是迈出了第一步,距离全面解决“芯片卡脖子”问题依然任重道远。特别是在先进工艺制程(如7nm及以下)、高端材料和专利布局方面,国内企业还需迎难而上。此外,联盟的运行机制也需要有效的监督和执行,以确保资源不会因为利益分配问题而被分散。
但不管怎样,正如这次大会的主题所表达的那样,“协同融合,共生共赢”,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已经迎来了自我突破的历史性机遇。这不仅仅是汽车产业的升级,更是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一步。
或许,几年后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时,会发现今天的“汽车芯片联盟”成立,正是那道改变格局的分水岭!历史向来如此。
后记中国汽车产业已经站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前沿,但“卡脖子”的隐患依然如影随形。只有真正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在这场全球竞争中占据主动。期待“汽车芯片联盟”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中流砥柱,让未来的智能汽车从芯片到系统都拥有“中国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