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19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提供体重管理服务

北京知道 2025-04-29 02:30:54

记者从北京市卫健委了解到,据初步统计,目前北京市可以提供体重管理服务的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达119家,占总数的44.91%。

超四成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提供体重管理服务

体重水平与人体健康状况密切相关,体重异常特别是超重和肥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部分癌症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记者今日从北京市卫健委了解到,据初步统计,目前北京市可以提供体重管理服务的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达119家,占总数的44.91%;基层卫生服务中心达76家,占总数的21%。

今年还将有31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和97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增设体重管理服务,以满足市民对健康体重管理服务的需求。患者可在114挂号平台搜索减重、体重管理等关键词查询并挂号。

在114挂号平台搜索减重、体重管理等关键词可查询相关门诊并挂号。114挂号平台截图

医疗机构整合营养、内分泌、中医、心理等相关专业资源,开设体重管理中心或体重门诊,采取多学科诊疗模式,提升体重管理技能和肥胖症治疗服务水平。

精神疾病易造成体重异常,安定医院开设门诊

记者还从北京安定医院获悉,4月29日,该院体重管理与营养多学科联合门诊开诊。精神疾病与体重异常常相伴而生,精神疾病患者常面临肥胖、代谢异常或营养不良等问题,这与药物副作用、情绪性进食、代谢紊乱等密切相关。

该门诊主要接诊三类群体。

精神疾病相关代谢综合征患者,长期使用抗精神障碍药物(如奥氮平、喹硫平、米氮平、丙戊酸钠等)导致体重增加、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的患者,以及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等患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非酒精性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需协同干预的患者。

进食行为障碍患者,有的是药物或疾病诱发的进食异常,如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暴食/贪食、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导致的食欲减退。有的为共病进食障碍,如抑郁症伴发神经性厌食、焦虑症合并限制性摄食等,需营养重建与行为干预。

对于精神疾病复发高危人群,可通过体重管理降低代谢负担(如内脏脂肪堆积促炎状态),间接减少精神症状复发风险。也可对慢性精神疾病患者(如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提供社区营养支持。

“营养专家入社区”工作启动

2024年12月,北京市卫健委联合市教委、市体育局等多部门,制定印发《北京市“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了体重管理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职责分工。

今年4月起,北京市卫健委启动“营养专家入社区”工作,开展以“健康体重防慢病,营养知识进社区”为主题的科普讲座,普及“减油、减盐、减糖”知识技能,今年预计开展100场,持续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引导公众自觉进行体重管理。

北京市卫健委提示,体重管理服务主要指针对有体重管理需求的个体,包括肥胖、超重或消瘦等体重异常人群,提供专业的医学评估、科学的体重管理方案以及健康指导的服务。希望市民对自己的体重有正确的认识,通过医疗卫生机构获取专业的体重管理办法。

焦点1

为何医院要“涉足”体重管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显著改变,我国居民健康状况总体改善的同时,超重肥胖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与此同时,少部分人群存在体重过低的问题。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2018年我国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与2002年的22.8%和7.1%相比大幅增长;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1.1%和7.9%,并呈逐年递增趋势。研究预测,若该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儿童超重肥胖率将分别达到70.5%和31.8%,农村地区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将超过城市地区。

对此,国家卫健委联合16部门启动“体重管理年”活动,组织制定《“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力争通过三年左右时间,实现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广泛建立。

焦点2

哪些机构可以开设体重管理门诊?

记者了解到,目前开设体重管理门诊的医疗机构较为广泛。从规模上,既有大型公立三甲医院,也有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专科上看,既有综合医院,也有儿童医院、精神专科医院、中医医院等。

根据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发布的相关文件,鼓励有条件的三级综合医院、儿童医院、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少数民族医医院,下同)设置健康体重管理门诊。其中,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局属(管)、省(区、市)属综合医院、儿童医院、中医医院要在2025年6月底前基本实现健康体重管理门诊设置全覆盖。

开展健康体重管理门诊服务的医院要强化工作统筹和全院专业资源调配,集中设置健康体重管理门诊,配备相对固定的儿科、全科、内分泌科、临床营养科、精神心理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普通外科、康复医学科、中医科等科室医师接诊,并合理安排门诊频次。鼓励综合实力较强的医院设置肥胖防治中心,提供住院健康体重管理相关服务。

医院要加强健康体重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合理配置专业人员,明确岗位职责并加大培训力度,提升专业化水平。要制定完善健康体重管理门诊管理制度和工作规程,指导医务人员遵循健康体重管理指导原则、高血压等慢性病营养和运动指导原则、肥胖症诊疗指南等提供适宜的膳食、运动、精神心理支持等生活方式干预,合理使用相关药物,严格按照适应证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各地卫生健康、中医药部门要推进健康体重管理相关专科质控体系建设,加强质量控制和专业指导。

焦点3

医学减重与自行减肥有何不同?体重门诊提供哪些服务?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体重门诊与普通减肥的不同之处,首先是医生会通过一系列检查找到导致肥胖或由肥胖导致的其他疾病问题,如糖尿病、高血压、甲状腺功能减退、多囊卵巢综合征、精神心理问题等,在综合考虑疾病情况后,给予相应的减重处方。

其次,医疗机构可以开具减肥药物处方,开展减重手术,非医疗机构不可开展;在通过饮食、运动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时,医生可以提供科学建议,确保营养均衡,降低运动损伤风险等。

由于体重管理可能涉及多个方面,参与的医疗科室也不少。以近期挂牌的北京友谊医院肥胖症诊疗与体重管理中心为例,其整合了减重与代谢外科、内分泌科、消化内科、营养科、康复医学科等多学科资源;将于明日正式开诊的北京安定医院体重管理与营养多学科联合门诊,则包括了精神科、营养科、中医科、药事科4个学科团队。

根据参与科室的类型,医院提供的减重服务也会有所不同。如外科医生可开展袖状胃切除手术,该手术一般针对重度肥胖群体;精神科医生可对影响体重的抑郁焦虑情绪、进食障碍等精神心理疾病进行个体化综合干预;中医科医生可提供中医服务等。在就诊之前,市民可以在医疗机构官方主页进行了解。

焦点4

哪些人群需要到体重管理门诊进行治疗?

需要进行体重管理的群体,既有超重肥胖群体,也有体重过低、营养不良群体。

对于超重、肥胖群体,北京友谊医院普通外科中心减重与代谢外科专家张鹏介绍,BMI24-28为超重,此时通常多出了10-20斤体重,目标是把多余体重减掉,需要通过强化的生活方式干预达到有效减重,具体手段包括每日减少约400-600千卡饮食热量摄入、每日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量达到45-60分钟等。

BMI28以上为肥胖,属于疾病范畴,需要在正规医疗机构的减重门诊进行医学治疗。轻度肥胖(BMI介于28-32.5之间),如果通过强化的生活方式干预无效,则通常需要考虑科学应用减重药物。

中度肥胖症(BMI介于32.5-37.5之间),意味着多余体重至少有40斤,在强化生活方式管理的基础上,通常需要积极评估医学减重手段,包括评估减重药物治疗和微创减重手术治疗,如果已经合并肥胖引起的疾病,积极推荐减重代谢手术治疗。

重度及以上程度(BMI37.5)的肥胖人士,多余体重通常已超过100斤,减重手术几乎是唯一的解决方案。

记者/戴轩 编辑/张磊 校对/李立军 运营编辑/樊一婧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