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探望重病的弟弟弘瞻,前脚刚离开,弘瞻悲叹:我命休矣

大大的读文 2024-12-06 22:00:28

# 天家兄弟情殇:弘瞻的跌宕一生

在历史的浩渺长河中,帝王家的故事总是充满了跌宕起伏与复杂情愫,乾隆与弘瞻这对皇室兄弟的恩怨情仇,更是宛如一部厚重的传奇,读来令人感慨万千。1763 年,紫禁城被一层阴霾悄然笼罩,乾隆皇帝步履匆匆,踏入了病重的弘瞻居所。病榻之上的弘瞻,身形消瘦、面容憔悴,才三十出头的年纪,却仿若历经了半生沧桑,比起年长他二十余岁的乾隆,更显老态龙钟。这位曾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王爷,怎会落魄至此?一时间,往昔的繁华与眼下的衰败在这狭小空间里激烈碰撞,让人唏嘘不已。

乾隆对弘瞻这个弟弟,向来疼爱有加。虽说前段时日弘瞻犯了大错,遭革职查办,可一听闻弟弟病重的消息,乾隆便搁下诸多政务,心急如焚赶来探望。望着病榻上萎靡不振的弘瞻,往昔的威严在兄长心中瞬间瓦解,乾隆软下语调,将那些平日里藏在心底的关怀、期许一股脑倾诉出来,句句皆是衷情。那场景,任谁见了,都能感受到乾隆作为兄长的那份揪心与不舍。要知道,皇家亲情向来复杂,夹杂着权力、地位等诸多因素,乾隆此举实属难能可贵,足见他对弘瞻的宠溺绝非流于表面。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蒙受一国之主这般掏心掏肺对待的弘瞻,病情非但毫无起色,反倒在乾隆离去后,于心底幽幽长叹:“我命休矣!”这般绝望之语,恰似一颗石子投入心湖,激起无数疑惑涟漪。究竟是何种缘由,让他发出这般悲怆感慨?又是犯下了怎样的过错,致使被削职罢官?曾兄友弟恭的二人,缘何渐生嫌隙,直至弘瞻深陷绝境、无力回天?一切,还得从弘瞻的幼年时光说起。

## 生于天家,受尽宠爱

弘瞻的生母乃谦妃刘氏,他作为雍正皇帝第十子呱呱坠地,却因数位皇兄早早夭折,顺位成了“六阿哥”。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在他年仅四岁时,乾隆登基即位。这二十岁的年龄差,没有成为兄弟情谊的阻碍,反倒让乾隆对这个年幼弟弟萌生出别样情愫——与其说是兄长,乾隆更似一位宠溺孩子的父亲,关怀无微不至,包容放纵更是常态。

圆明园的那次偶遇,至今仍被宫人津津乐道。那日,乾隆偶然路过圆明园,瞧见小弘瞻在园中嬉闹玩耍,童心大发,抬手朝小家伙招手,意欲唤他过来亲昵交谈。谁成想,小弘瞻瞥见皇兄,仿若惊弓之鸟、见了猫的耗子,瞬间小脸变色,撒腿就跑,眨眼间没了踪影。这般“大不敬”行径,搁在寻常皇室子弟身上,怕是少不了一顿严惩,可乾隆却丝毫不恼,只是把弘瞻身边伺候的太监狠狠责骂一通,斥责他们连个孩子都管束不住。太监们噤若寒蝉,低着头大气都不敢出,任由皇帝发火。此事过后,乾隆对弘瞻的喜爱分毫未减。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乾隆此举正是出于对幼弟的保护欲与宠溺心理。他深知宫廷规矩森严,若严惩弘瞻,怕是会挫伤孩子天性,倒不如拿太监撒气,既维护了皇家颜面,又不伤兄弟和气。

眨眼间,弘瞻到了启蒙年纪。乾隆对此事极为上心,毕竟是血脉相连的至亲弟弟,师资绝不能马虎。一番精挑细选后,当时声名远扬的大诗人沈德潜被请入王府,担起教导弘瞻的重任。名师出高徒,有大师悉心点拨,弘瞻学业突飞猛进。王府书房藏书琳琅,他日夜浸染其间,诗词造诣愈发深厚,提笔行文,文采斐然。乾隆听闻弘瞻的学业佳绩,审阅其诗作后,龙颜大悦,对弟弟的才情赞不绝口。这背后,实则蕴含着乾隆对弘瞻的殷切期望,他希望弟弟不仅能有尊贵身份,还能才学出众,成为皇室楷模。

随着年岁渐长、学识渐丰,弘瞻迎来仕途起点。乾隆起初安排些琐碎小事,意在试炼他的处事能力。弘瞻不负所望,行事进退得宜,举手投足尽显聪慧干练。皇帝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决意委以重任,先后让他执掌武英殿、御书处、药事房等关键部门,磨砺一番后,更是将造办处这一要紧去处交予他打理。生于帝王之家,弘瞻仿若被命运捧在掌心,承沐浩荡天恩,生活无忧、荣华尽享;又有皇帝兄长撑腰,旁人自是敬畏三分,仕途顺遂得如同开挂,毫无阻碍。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的[专家姓名]教授就曾指出:“弘瞻早期的顺遂,固然得益于乾隆的偏爱,但也埋下了隐患。长期处于被宠溺、诸事顺遂的环境,容易让人滋生骄纵之心,对权力与财富的边界认知模糊,为日后犯错埋下伏笔。”

只是,人生不会永远一帆风顺,过多的尊荣过早堆砌,却缺失了与之匹配的品德打磨、心性引导。在这蜜罐般宠溺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弘瞻,性情逐渐浮躁,行事愈发大胆无忌,一颗骄纵的种子悄然种下,日后终成大祸患。

## 恃宠而骄,兄弟生隙

命运的转折来得猝不及防。因康熙帝第十七子果亲王膝下无子,弘瞻自幼被过继过去,承袭了果亲王爵位。年纪轻轻便头顶亲王光环,坐拥万贯家财,弘瞻的心境悄然改变,私欲开始膨胀,行事作风日趋随意放纵。起初,不过是些无关痛痒的小打小闹,乾隆心里虽有计较,却只当是年轻人的小性子,未加苛责,选择了包容默许。这一阶段,乾隆或许还心存侥幸,觉得弘瞻只是年少贪玩,等年纪稍长,自会收敛。

但弘瞻并未收敛,反倒愈发张狂。自家王府财富堆积如山,他却仍贪得无厌,痴迷敛财,对手下严苛吝啬,一毛不拔;甚至私自开设煤窑,全然不顾此举与百姓争利,抢占民间生计活路。百姓们碍于他尊贵身份,敢怒不敢言,只能默默咽下苦水。从社会学层面剖析,弘瞻此举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秩序,与民争利是历代统治者都极为忌讳之事,他身为皇室宗亲,本应以身作则,却反其道而行之,着实令人失望。

真正触怒乾隆的,是那次盛京送玉牒之事。乾隆一道旨意下达,命弘瞻即刻启程前往盛京递送玉牒,这本是关乎皇家体面、国家礼制的要事,弘瞻却不当回事,满心盘算着先去打猎游乐一番,再慢悠悠去完成任务。这般罔顾国事、一心享乐的行径,彻底点燃了乾隆的怒火。可弘瞻呢,仗着皇帝是自家兄长,依旧满不在乎,丝毫没意识到问题严重性。在封建王朝,礼制与皇权至高无上,弘瞻这般轻视,无疑是在挑战乾隆的底线,也是对整个封建秩序的漠视。

乾隆的一次次隐忍,没能换来弘瞻的浪子回头,反倒助长其嚣张气焰。为捞取更多钱财,他肆意滥用亲王特权,公然为商人大开方便之门,从中牟取巨额不当利益。东窗事发于两淮盐政高恒贩卖人参牟利一案,庭审之时,高恒为求自保,当堂供出弘瞻:“弘瞻因欠了商人钱财,才将人引荐到我这儿,托售人参。”乾隆得知后,震惊之余雷霆震怒,即刻派人彻查。这不查不知道,一查竟揪出弘瞻诸多恶行:购入贵重物件时常少付价款、暗中插手朝政……桩桩件件,触目惊心。

即便痛心疾首,乾隆念及手足情深,仍想给弘瞻改过机会,期望他能迷途知返。可弘瞻依旧我行我素,甚至变本加厉。生母谦妃寿辰之际,乾隆因不满他平日行径,未额外加赐祝贺。弘瞻竟当场无理取闹,全然不顾宫廷礼数,冲着乾隆肆意发难。乾隆忍无可忍,当众斥责:“你坐拥泼天财富,却时常向母妃伸手索要财物,可曾尽过半点孝心?何曾为母妃呈上哪怕一件像样宝贝?这般作为,也配称人子?”弘瞻被怼得哑口无言,悻悻闭嘴,可骨子里的骄纵习性却丝毫未改,依旧整日懒散度日、懈怠公务。

圆明园突发大火,火势汹汹,危及宫苑。诸王闻风而动,纷纷火速赶来救火抢险,唯独弘瞻,王府离得最近,却姗姗来迟,成了诸王里最后到场之人。更令人心寒的是,面对熊熊烈火、岌岌可危的宫闱,他竟毫无忧色,只顾与身旁侍从谈笑风生,仿若事不关己。还有一回,弘瞻与弘昼一道向皇太后请安,二人大大咧咧一左一右跪坐在皇太后身旁专属于皇帝的席位上,这一僭越之举,无疑是公然挑衅乾隆身为帝王的权威。乾隆得知后,怒发冲冠,严厉斥责二人的逾矩行为,联想到弘瞻过往诸多放肆行径,深知若再不整治,后患无穷。于是,一道圣旨降下:“将弘瞻由郡王降至贝勒,免其所有官职。”这突如其来的重挫,如同一记重拳,狠狠砸向毫无挫折经历的弘瞻,打得他晕头转向、措手不及。

## 心病难治,抱憾离世

被革职后的弘瞻,仿若霜打的茄子,瞬间没了往日嚣张气焰,安分守己了不少,弹劾他的奏折也随之锐减。乾隆见此情形,暗暗松了口气,心想这弟弟总算是知错能改了,寻思着待他学会收敛脾性、懂得礼数规矩后,再酌情恢复其官职,眼下权当是让他闭门思过、好好反省。

可命运偏不遂人愿。乾隆南巡归来途中,突闻弘瞻病危噩耗。起初,乾隆心存疑虑,揣测弘瞻是佯装病重,企图博取同情、换取复职机会,因而怀揣质疑踏入弘瞻府邸。直至亲眼瞧见病榻上奄奄一息的弘瞻,乾隆才如梦初醒,知晓病情绝非作假。眼前之人,明明正值而立之年,却面容枯槁、气若游丝,仿若大限将至。

弘瞻见乾隆亲临,强撑病体,挣扎着起身叩首,身形颤抖,言语间满是悔意,称自己已深知过错,辜负了皇上信任期许。乾隆瞧着他下床都艰难万分,却还执着于被褥中叩谢请罪,眼眶不禁泛红,声音哽咽:“朕不过是念你年少,唯恐你日后误入歧途,才出手敲打一二,盼你改掉坏毛病,怎料到竟让你一病至此……”兄弟俩泪眼相对,促膝长谈,往昔恩怨仿若冰雪遇骄阳,悄然消融,似又重拾往昔亲密无间。乾隆回宫后,立刻下旨,恢复弘瞻郡王爵位,满心期许这份恩泽能化作良药,驱散弘瞻心头阴霾,助他早日康复。

然而,事与愿违。乾隆册封的消息传入弘瞻耳中,却如一道催命符。病榻上的他满心悲戚,暗自思忖:皇兄不将我复位亲王,仅封郡王,定是余怒未消、尚未真心原谅我。认定自己再无东山再起之日,彻底被乾隆厌弃,绝望之下,弘瞻喃喃道出:“我命休矣!”病中之人,最忌胡思乱想、忧思过度。弘瞻这场病,本就由心病而起,满心愁绪如乌云蔽日,这下更是万念俱灰,郁郁寡欢,连汤药都不愿入口。在这无尽忧思折磨下,生命之火迅速黯淡,不久后,弘瞻便抱憾离世,年仅 33 岁。

噩耗传来,乾隆悔意翻涌,脑海中反复回溯往昔与弘瞻相处点滴,懊悔不已,不住念叨或许当初该用更温和、婉转方式引导教诲,而非疾风骤雨般打压惩戒。可逝者已矣,再多追悔亦是枉然。乾隆为弘瞻赐谥号“恭”,又亲笔撰写诗文,镌刻于园中石碑之上,聊以慰藉亡灵,纪念这段刻骨铭心、却满是遗憾的兄弟情谊。

弘瞻的一生,恰似一场绚烂却仓促落幕的烟火,耀眼开场,狼狈谢幕。他悲剧的根源,在于过早坐拥一切,却缺失为人处世的关键教导。普通人置身生活洪流,历经磕绊挫折,人情世故自会慢慢习得;可弘瞻身处皇室真空,尊贵身份成了无形铠甲,旁人敬畏奉承,无人敢直言其非,顺遂人生一旦遭遇重创,便如琉璃易碎、无力回天。“过刚则易折,将欲取之,必固予之。”如何直面失败、重拾勇气,是每个人毕生必修课,哪怕贵为天潢贵胄,亦不能例外。这段皇室兄弟间的恩怨情仇,穿越数百年时光,依旧警醒世人:宠溺绝非真爱,引导方为正道,唯有历经磨砺、深谙世事,方能行稳致远。 

细细想来,弘瞻的故事绝非个例,它映射出封建皇室教育体系的一大漏洞。皇室子弟自幼养尊处优,周围尽是阿谀奉承之声,缺乏真实世界的打磨与挫折教育。若彼时能有人早早点醒弘瞻,让他明白权力与责任对等,财富需取之有道,或许结局会大不相同。而乾隆虽痛心疾首,却也难辞其咎,他前期过度宠溺,后期又惩处过重,未能拿捏好教育的分寸,才酿成这场悲剧。这不禁让我们反思当下家庭教育与成长环境塑造的重要性,无论是寻常百姓家,还是富贵豪门,给予孩子恰当引导、让其懂得敬畏与担当,都是至关重要之事,以免重蹈弘瞻覆辙,空留遗憾。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