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曹操这个人物,本人一直认为他才是三国第一的英雄。而后世因“扬刘抑曹”的观念,总把曹操放在“坏”的一类人物中,《三国演义》也是如此人设,而且小说为了精彩,自然要设立矛盾冲突、人物正反立场等等,曹操经常躺枪。
在《三国演义》里,曹操有些故事基本上是照史实写的。像“装病诬叔”、“许攸问粮”、“梦中杀人”、“割发代首”、“望梅止渴”等等,基本没有虚构,但作者却在意味上显现曹操的权诈性格。
有些情节作了虚构。比如写曹操和吕布战于濮阳,因为田氏反间,曹操兵败、坠马、突火而出,都一一见于史载。但是,罗贯中却增加了曹操被火烧伤、诈言身死、引吕布中计的桥段,突出曹操的奸诈。这个场景与周瑜攻打江陵受伤诈死而击败曹军如出一辙,但写周瑜是计谋高超。
再如,小说第十七回写曹操因军粮将尽,先用小斛发粮,再借管粮官之头服众。这事在史书上也是有的,但史书只说此事发生在讨贼之时,《三国演义》却安排在讨袁术的战事间隙,真实情况是以小斛发粮的主意是管粮官提出的,不过曹操同意这么做罢了。而到罗贯中笔下,这主张却是曹操提出来的,最终杀死粮官平众怒。这样改动,主要是突出曹操的诡诈阴险。
还有些曹操的故事,《三国演义》作者根据自己的需要有所选择,宁写其恶,不写其好。比如后世一直诟病的“曹操杀吕伯奢”一事,这是曹操在后人来看最不能容忍的一件事情。
裴松之注《三国志》引了三条材料:1.引王沈《魏书》记载“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曹操认为董卓必然失败,不愿在他手下做事,逃归乡里,路上到老朋友吕伯奢家去,吕伯奢不在,其子和宾客大约不认得曹操,不但没接待他,反而把他和几个随从的马和其他财物都抢走了,曹操不得已,才拔刀杀了几个人。2.引郭颁《世语》记载“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曹操到吕伯奢家,吕伯奢外出不在,五个儿子在家,以宾主之礼热情接待了他。曹操想到是背着董卓逃出来的,怀疑吕伯奢家人要谋害自己,便在夜里手拿宝剑杀了八个人而去。3.引孙盛《杂记》记载“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曹操听到厨房用具的声音,以为要害自己,便连夜杀之而去,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曹操的状态是凄怆的,他的内心是悲凉的,不是杀人后无动于衷的。这三条材料说法不一,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曹操的确杀了吕家人,然而并没有提到杀死吕伯奢。同时,也应该分析一下曹操为什么要杀人?曹操杀人是因为恐惧和疑虑。曹操一直在逃亡路上,他从雒阳(洛阳)到成皋县(吕伯奢家),再到中牟县,最后回到陈留郡。而根据史书记载,曹操曾在中牟被捕,后来又被释放,可见董卓控制的朝廷的确对曹操发布了通缉令。曹操和几个随从逃出洛阳,准备在吕伯奢家里过夜,结果吕伯奢正好不在家。如果吕伯奢在家,曹操对于自己的“故人”或者没那么容易怀疑,但由于只有吕伯奢的儿子在家,所以曹操担心他们抓了自己送给官府,中间或许发生了让曹操怀疑的什么事情,所以曹操先下手为强。
《三国演义》作者用了《世语》和《杂记》的说法,再作增饰,写出曹操多疑、残忍的性格。尤其是将“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一句加上“天下人”三个字,把曹操刻画成令人可怖的大恶之人了。
有些则是完全虚构。比如二十回许田打围,曹操代天子受贺,写曹操骄横无忌,有篡夺之意,又自然引出下文写天子血诏事件,安排得很妥帖,不过这都是虚构,历史上并没有这么回事。
第四回“孟德献刀谋董贼”。说董卓专横弄权,废杀少帝,残害百姓,众官唯知相对而哭,却束手无策。曹操则自告奋勇,谋刺董卓。他进相府,正欲拔刀行刺,却被董卓发现,便急中生智,托故献刀,使董卓不疑,又诈称借试骑马,脱身而去。这一节写得真像那么回事,因为曹操就是这么机敏善权变。然而《三国志》所记载的并非如此,原来是董卓要任曹操为骁骑校尉,曹操看出董卓必然覆败,不愿受命,便变易姓名,偷偷逃离京师,回到乡里。
第五回说曹操回到乡里,便招募义兵,又矫诏驰报各道。袁绍得到矫诏,引兵来与曹操会盟,曹操又作檄文以达诸郡。檄文去后,各镇诸侯纷纷起兵相应。很多人看了这一段,也相信是曹操矫诏聚集的各路义兵。其实《三国志》和《资治通鉴》的记载是曹操自己散家财招募得五千人马,并没矫诏。矫诏的是东郡太守桥瑁,当时最有声望的讨董之人应是袁绍,而袁绍被冀州牧韩馥控制,桥瑁便诈作京师移书与州郡,陈数董卓的罪恶,说京师被逼迫,无法自救,希望天下义兵解除国家患难。韩馥得书,才听任袁绍起兵,其他州郡也纷纷响应。说曹操发矫诏,作檄文,诸镇义兵响应曹公,其实是移花接木,把桥瑁的事算在曹操身上了。
曹操作为后汉三国最有作为的英雄,被泼了不少脏水,我们应该要有真实的认识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