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结案“赶考”季,最是法官心累时
时下经济滑落,百姓日子不好过,各种矛盾纷争丛起。恶性事件,时见披露。每逢“布衣一怒,血溅五步”甚至“弱者路怒。辗压无辜”的暴力血腥时,网络遣责,千夫共指。我们为这种发自正义的遣责而点赞,体现了网民的文明程度的提升,是可贵的正能量。然而,在遣责“布衣一怒,血溅五步”的同时,还应看到当下司法的另一面,还应该深思法制建设时至今日,怎么还会有那么多不依法维权的悲剧频发?社会问题的症结何在?毋容讳言,司法不公,维权者对司法失去信心应该是其中原因之一。现在弱者打官司真的太不容易,异路维权的悲剧也就难以止绝了。
笔者多年来旁听了不少公开庭审,不要说代沟、怀旧,我还真是钦敬一些老法官那种居中而断的“娘舅”风格。现在一些法学院毕业的年轻法官,法理素质应该不低,然而情绪倾向的把持,以及把握案件实质的能力,确是差的远了。一些极简单的案子,法官于开庭中绕来绕去,言不及义不说,就审理语气与提问态度也不时流露出明显的倾向性,特别是问题的设置,很令人费解,不仅不能围绕原被告双方争执的焦点,还常有与案件无涉的问题抛出。有时违背了“不告不理”的原则不说,还似乎有把人往沟里带的嫌疑。就责询证人的语气也是颇为吓人的,悖离了应与当事人保持等距离,不能厚此薄彼,带有偏见的原则,不知不觉中卷入当事人纷争的旋涡中。庭审中这样的调查提问难免让参与诉讼活动者对法院的公正性及程序的正当性产生怀疑甚至不信任,而自损法官形象,被当事人视为拉偏架。给当事人留下了极其严重的“迁怒”恶怨,预期效果也就不良非常了。据一些代理律师叹惋:倒是常有素质较好的书记员,于记录中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法官的一些提问,算是老成救场吧。
开庭审理中,法官的职责在于将静的法条通过庭审活动变成制约社会现实的鲜活规范。在开庭中保持一种超然的,不偏不倚的态度和地位。法官中立既是实现案件实体公正的基础,也是司法审理实践中最起码的内在要求。或许会有人站着说话不腰疼,“对法官有怀疑,可以申请回避”啊,尊敬的客官,你可知申请迴避是要有相当的理由的。谁能抓到法官与对方有利害关系?再说迴避申请的提出是在开庭之始,而法官偏袒往往显现在开庭后的调查质证过程中,谁能有“上帝视角”可预知预觉,而且“态度”是不好作为理由的,有录音录像也没用。所以“申请迴避”并不能作为有效的司法救济,我们只能说这项设置有比没有的好。
话说回来,现在的法官也的确不容易,工作量越来越大,像官方报道中王佳佳法官一年审结的案子数量,不得不令人肃然起敬。王法官2023年审结428件案件,今年(2024)至遇害前已审结271件案件。试想一天24小时,不吃不喝,能干多少事?这样的工作量,基层法官哪还有自身学习提升的空间?赶着拉磨,蹭口槽食的间隙都没有了,更不要说培训充电了。真的没法想象,拟写判决书那么耗神费时的活儿,即便有AI代劳也难有如此丰厚的产出,此种“题海”式的巨量审理,能不容错么?然而丁点的差错,哪怕是万分之一的微尘,对于官司的当事人都是一座无法承负的大山啊!不说徇私枉法,就是一般的正常差错,司法的公信力也就受到极大的损害。“如何为法官减负”当是司法建设中一个不可忽略的命题。至于能力不甚匹配的法官,笔者倒想如今的高科技,能不能想过滤驾驶员一样,能筛选出有些人“先天就是不可以开车的”,那样全国冤假错案想必会大幅度降底吧。
打住闲扯,回到本话题法官的中立性,时下年底结案“赶考”季,最是法官心累时。法官在行使立案、审判、执行三项职能中保持一以贯之的中立,保持心态平和,不愠不火。居中而断,在原被告当事人与裁判者三方中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结构,确保当事人地位平等,这既是诉讼规律的客观反映,也是当事人的自然要求,不但有利于体现程序公正,也有助于达到实体公正的目的,从而树立起审判权威,增强司法公信力。定能起到消减社会戾气的阀门效应,营养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