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更多精彩抢先看
“只有打压中国,美国经济才能增长。”这句话出自美国候任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一个外界称为“索罗斯门徒”的亿万富翁。他刚亮相就提出“三管齐下”的对华政策,直指高科技、贸易制裁和投资管控。

这一手操作,堪称比耶伦更狠。很明显,新一轮中美博弈已经开始,而美元霸权的未来,正在这场对抗中寻找出路。
贝森特的“狠话”背后,是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全面“特别关照”的姿态。那么,这位候任财长的“三板斧”究竟能不能奏效?

先说说贝森特这个人。他不是典型的政客,甚至在政治圈都算是“新手”。但在金融圈,他的地位非同一般。从抄底英镑到阿根廷债务重组,再到掌控量子基金的资本运作,他的背景足够让人明白,为什么特朗普会看中他。
而这位新财长的上台,也意味着特朗普对中美经济关系的态度发生了微妙变化。从拜登时期的“边打边谈”,到如今的“精准出击”,贝森特的对华策略显然更加直接。比如,他在接受质询时明确表示,未来将通过关税、制裁和投资限制“三管齐下”,对中国的高科技领域进行持续压制。

这听起来像是老调重弹,但配合特朗普政府的整体战略,这些措施可能会让中美经济关系更加复杂。
关税“老戏”:图穷匕见的经济武器
关税,一直是美国用来打压中国的重要工具。特朗普第一任期就打了个“贸易战”,虽然最后双方达成了第一阶段协议,但效果似乎并没有达到美方预期。

贝森特上台后,关税政策的逻辑并没变,但手段可能会更加精准。他试图通过提高进口成本,削弱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同时迫使更多企业将供应链迁出中国。这种做法短期内可能会对中国出口造成一定压力,但长期来看,搬迁供应链的成本、效率损失和全球市场的调整,反而会让美国企业自己“吃苦头”。
历史上类似的操作并不少见,但效果往往有限。比如20世纪80年代美国对日本汽车加征关税,结果日本企业直接在美国建厂,既规避了关税,又抢占了美国市场。对于中国来说,只要产业链韧性足够,这种“关税牌”恐怕不会掀起大风浪。

制裁“杀手锏”:高科技博弈的终极较量
相比关税,制裁才是贝森特真正的“杀手锏”。他明确表示,将继续限制中国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和半导体领域的技术发展。这些领域,正是中国近年来快速崛起的亮点,也是美国感到“威胁”的地方。
但制裁并不是万能的。美国过去几年通过“芯片禁令”限制中国企业获取高端技术,虽然短期内确实对中国科技企业造成了打击,但也倒逼中国加快了自主研发的步伐。比如半导体领域,从芯片设计到制造工艺,中国企业正在逐步缩小与国际巨头的差距。

更重要的是,制裁往往会让其他国家对美国的政策产生不信任。欧洲、日本甚至韩国的科技企业,未必愿意和美国一条心。贝森特的制裁政策,可能会让美国在高科技领域的“朋友圈”越来越小。
投资限制:美元霸权的焦虑显现
贝森特的第三板斧,是对美国在中国投资的限制。这一政策的核心目标,是防止美国资本帮助中国企业壮大,进而威胁美国的全球经济地位。

但问题在于,限制投资同样是把双刃剑。中美经济深度交融,很多美国企业早已将中国市场视为全球增长的“发动机”。如果限制过严,不仅会影响美国企业的利润,也可能让中国市场的吸引力转向其他国家。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美元的国际地位正在受到挑战。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加快,加上全球“去美元化”趋势的兴起,美国对外投资的吸引力正在下降。贝森特的投资限制措施,短期内可能会让中美经济关系降温,但从长远来看,却难以改变美元霸权逐渐弱化的现实。

“三管齐下”的背后:焦虑与算计
贝森特的“三管齐下”,从表面上看是对中国的“精准打击”,但背后却透露出美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不安。
首先是对科技领先地位的焦虑。中国在5G、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快速崛起,让美国的科技优势不再那么稳固。尤其是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让美国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其次是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担忧。中国货币已经成为全球第四大货币,这对美元的国际地位构成了挑战。贝森特的政策,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延缓这一趋势,但从全球经济结构的变化来看,这种努力未必能奏效。
最后是对中国经济韧性的低估。过去几年,中美贸易战、新冠疫情和全球经济下行,对中国经济的打击不可谓不大。但中国不仅稳住了经济基本盘,还推动了产业升级。这种韧性,是贝森特和特朗普团队可能没有充分考虑到的。

写在最后
有人说,贝森特的上台,就像是一场“金融战”的开局。他的“三板斧”看似凌厉,但潜藏的风险同样不可忽视。中美经济博弈的未来,注定充满变数。
有人说,美国打压中国,打来打去却伤了自己。贝森特的算盘打得再精,最终能不能兑现,还得看全球经济这盘大棋怎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