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天地》简疏(1):用心非道

袁连法爱文学 2024-10-11 10:18:50
《外篇·天地》简疏(1):用心非道

在我看来,《十翼》是《周易》之传,《道德经》也是《周易》之传。而《庄子》是《道德经》之传,不过庄子将老子的道德思想完全气化、天化和自然化,并且树立了儒墨这个假想敌。如果说,老子是想救周文之弊,那庄子企图救儒墨之过。

天地虽大,其化(运化)均也(天无私覆地无私载);万物虽多,其治(道理)一也(其实“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人卒虽众,其主(统领)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君德原于天之德,生生之大德)。故曰:玄古(远古)之君(临)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顺天)。

以道观(察、核)言(言论)而天下之君正(知正);以道观分(分疏)而君臣之义明(易明);以道观能(才能)而天下之官治(胜任);以道泛观而万物之应备(此话有缺。孟子说反身而诚万物皆备于我,老子说大道泛兮其可左右)。故通(达)于天地(之道)者,德(得)也;行(通行)于万物者,(达)道也;上(尚)治人者,事(能,为)也;能有所艺(方法)者,技(巧)也。技兼于事(不作事不见其技),事兼于义(不由事难知其宜),义兼于德(德行的第一关就是正义),德兼于道(有道者必有所得),道兼于天(天地是道德的本源)。故曰:古之畜(蓄,聚)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记》曰:“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服。”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而第二十三章说:“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夫子曰:“夫道,覆(天)载(地)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就是虚室生白之意)。无为(而能)为之(无不为)之谓天(天道),无为(而能)言之(形于言)之谓德(自德),爱人利物之谓仁(仁义),不同(而能)同之之谓大(大度),行不崖异(乖异)之谓宽(宽容),有万(但能)不同(求同)之谓富(丯富,厚道)。故执德之谓纪(守纪),德成之谓立(建树),循于道之谓备(自足),不以物挫志之谓完(完全)。君子明于此十者,则韬(宽余)乎其事心之大(足以临大事之难)也,沛(充足)乎其为万物逝(足以赞天地之化)也。若然者,藏金于山,藏珠于渊;不利货财,不近贵富;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以通为荣),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己处显。显则明。万物一府,死生同状。”

此节说君子效天道之德效,但表达方式与《系辞传》似乎难分真假。“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上传第五章)《道德经》第十六章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0 阅读:0
袁连法爱文学

袁连法爱文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