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学者:美在台海极力诱战!台前副防长:北京不会掉入美陷阱

安静解读 2025-04-15 10:39:47

危言耸听,预测迷云

2021年的华盛顿,一场关于印太地区军事态势的听证会正在进行。时任美军印太司令部司令菲利普·戴维森将军正站在发言台前,语气严肃地抛出了一个令在场所有人震惊的论断:"根据我们掌握的情报分析,中国大陆可能会在未来六年内对台湾采取军事行动。"这番话一出,整个会场顿时一片哗然。

这个"六年论"很快就像一阵风一样刮遍了整个华盛顿,随后又席卷全球。各大媒体竞相报道,专家学者纷纷解读,一时间关于台海局势的讨论甚嚣尘上。

2021年岁末,已经退役的戴维森在接受日本共同社采访时故技重施。戴维森对着话筒侃侃而谈,重申了他对"六年之内台海危机"的担忧。这一次,他的说法更加具体:可能发生的情况包括导弹攻击、海峡封锁等多种军事行动。他特别强调,解放军的演习活动都是针对台海局势的特定剧本,目的就是要阻止美国的军事介入。

2023年3月,接任印太司令部司令的约翰·阿奎利诺并没有改变这种论调,他频繁在公开场合发表言论,将"中国威胁"的调门推向新高。在一次访问澳大利亚时,他甚至刻意借用俄乌冲突来影射台海局势,暗示中国大陆随时可能对台湾采取军事行动。这种类比虽然牵强,却在西方媒体中掀起了新一轮的讨论热潮。

从最初的笼统预测,到具体军事行动的细节描述,再到借他国冲突映射台海局势,最后以模糊表态为这场炒作延续性埋下伏笔。这些看似随机的表态背后,是一套精心设计的舆论战略。

借机生事,意图难料

每年的美国国防预算听证会,都是五角大楼最为忙碌的时节。在这场年度大戏中,"中国威胁论"俨然成了军方争取预算的金字招牌:只要项目名称里带上'中国'两个字,预算就不愁批不下来。

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前中国事务主任何瑞恩说,近年来,但凡是与"应对中国挑战"相关的项目,几乎都能获得国会议员的青睐。这种现象反映出美国政界对"中国威胁论"的刻意炒作已经形成了某种默契。

2022年,美国国防部成功获得了7530亿美元的天价预算,较上一年度大幅增长。这个数字的背后,是一系列精心编织的"威胁叙事"。从白宫到国会,从国务院到五角大楼,各方势力似乎都找到了一个共同的"敌人"。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舆论造势,为军费预算的顺利通过铺平了道路。

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的这种政治算计更是变本加厉。五角大楼的决策者们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将俄乌冲突与台海局势进行类比,暗示"地区冲突"可能在亚太地区重演。这种刻意的联系,不仅为增加军费预算提供了新的理由,更为美国介入亚太事务制造了舆论基础。

在华盛顿政治圈,一些资深观察家开始注意到这种危险的趋势。他们指出,美国政府部门在处理台海问题上,似乎正在走向一种"预设危机"的怪圈:先是制造威胁预期,继而寻求军费支持,最后通过军事部署来印证最初的预期,极力诱战。这种循环往复的操作,让台海局势变得更加复杂。

这种政治算计已经突破了单纯的预算争取范畴,开始影响到实际的军事部署和战略决策。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存在不断加强,军事演习频率明显提高,这些动作都打着"应对威胁"的旗号。

挑衅升级,步步紧逼

2024年初,陆委会主委邱太三抛出了一个极具争议的观点,他主张两岸应该"互相承认主权"。这番言论一出,立即在海峡两岸引发强烈反响。几乎是同一时期,蔡英文当局的"驻美代表"萧美琴在华盛顿的一场研讨会上,也发表了类似的挑衅性言论,声称台湾从未属于中国。

这些高调的政治表态并非孤立事件。在军事领域,台湾当局也在不断加码。台湾外事部门负责人吴钊燮频繁出现在各种公开场合,反复强调所谓的"自我防卫"决心。他的言论中充满了对抗性的措辞,似乎在暗示某种军事准备。这种论调很快就从政治层面延伸到了具体的军事部署上。

更引人瞩目的是,民进党当局开始大力推动恢复"征兵制"的议程。从蔡英文到"国防部长"邱国正,岛内高层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舆论造势。他们反复强调要通过"不对称作战"来应对所谓的"大陆威胁",这种说法在岛内某些群体中引发了强烈反响。

在这种氛围下,台军方面也开始高调展示其军事实力。他们公开展示了被称为"雄升"的导弹系统,并声称其射程可以覆盖大陆沿海重要城市。这种明显带有挑衅性质的军事展示,无疑是在试图改变两岸军事力量的微妙平衡。

这些举动比起蔡英文在前一年"双十"讲话中提出的"两岸互不隶属"论调更加激进。政治观察家们发现,这一系列连锁反应绝非偶然,而是经过精心策划的统一行动。其目的显然有两个:一是为了在即将到来的选举中煽动"反中"情绪,赢得选票;二是呼应美国的战略部署,配合美方在台海问题上的施压。

在台北政坛内部,一些资深政治人士私下表达了他们的忧虑。他们认为,这种不断升级的挑衅行为,很可能是受到了美国的暗中支持和鼓励。到2024年初,这种挑衅态势已经形成了某种固定模式:先是政治人物发表挑衅性言论,接着是军事部门展示武力,最后是媒体大肆炒作,形成舆论声势。这种循环往复的操作,让台海局势的温度不断攀升。

明辨真伪,保持定力

2024年4月初,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石之瑜发表了一篇引人深思的评论文章。他认为,美国正在精心设计一场"诱战"计划,试图将台海推向危险的边缘。

石之瑜的分析振聋发聩。他指出,美国正在复制乌克兰危机的模式,通过"不协防"的战略设计,试图诱使中国大陆采取军事行动。然而,这个计划还缺少"临门一脚"。为了达到目的,美国方面准备了多套剧本,包括推动台湾参与更多国际组织等策略。这些举动表面上是在支持台湾,实则是在步步紧逼,期待引发更大的危机。

这种观点很快得到了岛内一些理性派人士的响应。他们指出,美国的"诱战"策略正在逐步显现:先是散布军事冲突预期,继而加强军事部署,同时怂恿台湾当局采取更激进的立场。这种步步为营的做法,目的就是要制造一个足以引发军事冲突的导火索。

在这个关键时刻,前"国防部副部长"林中斌的一席话给出了清晰的战略思考。这位资深的战略学者强调,北京在处理台湾问题上采取的是"软硬两手"并行的策略:一方面坚决反对"台独",另一方面积极推动统一进程。他特别指出,北京不会掉入美国的陷阱,中国传统战略智慧中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正是北京方面的最终追求。

林中斌的观点得到了众多专家的认同。他们认为,中国大陆在面对美国的"诱战"策略时,展现出了高度的战略定力。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军事领域,大陆都在按照自己的节奏行事,既不会被挑衅所激怒,也不会被威胁所吓倒。

中国大陆的立场始终清晰而坚定:在坚持和平统一的同时,也明确表示绝不允许任何分裂国家的行为。这种立场既显示了追求和平的诚意,也展现了捍卫主权的决心。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展现出了大国应有的智慧和耐心。一方面,继续推进和平统一的各项努力;另一方面,也在加强自身实力,以应对各种可能的挑战。这种既不急躁也不退缩的态度,恰恰体现了中国在处理重大国际问题时的战略成熟度。

0 阅读:6
安静解读

安静解读

林宇轩说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