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73岁红军遗孀瓦里最后一次回俄探亲: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

热情的小狐狸 2025-01-19 03:25:45

冀南抗战与被俘经历

1933年春,年轻的赵清彦从四川的旺苍出发,加入了红四方面军第31军。长征的路途异常艰苦,每一步都充满了不确定和危险。赵清彦与他的战友们跋山涉水,翻越险峻的高山,穿越迅猛的河流。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中前行,经历了饥饿和寒冷,但共同的信仰和目标使他们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共同对抗着前行路上的种种困难。

到了1943年冬天,赵清彦已是冀南军区第6军分区的军械股长,同时兼任军械厂的厂长。他的职责是确保部队的武器装备充足且处于良好状态。这一年的2月,他接到了一个特别任务——秘密前往冀中平原筹集军粮。任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也充满了风险。在行动中,赵清彦小心翼翼,尽量避免引起注意,然而不幸的是,在一次日军的“清乡”扫荡中,他被俘虏了。

俘虏生活的艰辛难以想象。赵清彦被关押在一处简陋的囚室中,日夜遭受严刑拷打。日军试图从他口中得知八路军的动向和计划,但赵清彦坚定不移,始终没有透露任何信息。即使在极端的痛苦和绝望中,他依然保持着坚强的意志。

经过长达三个月的囚禁,赵清彦和其他1000多名中国军民一起被押解到黑龙江省东宁县。在这漫长的转移过程中,他们每天都要忍受着难以想象的折磨和屈辱,但赵清彦心中始终保持着一线希望。

1943年8月的一个深夜,赵清彦和四名难友抓住了一个看守换岗的机会,成功地从敌人的监视中溜走。他们穿过丛林,躲避追捕,最终来到了乌苏里江边。江水湍急,气温极低,但这些都没有阻止他们。他们在夜色中摸索着,一步步涉水而过。到达苏联国土后,赵清彦和他的战友们以为终于可以喘息,却没想到被苏联远东边防军发现并拘留。

在苏联的新生活

赵清彦和难友们在被苏联远东边防军拘留后,经历了漫长的审讯与羁押,因为无法提供有效的身份证明,他们最终被判定为“偷越国境罪”。在这些年里,他们被安置在劳改营中,从事繁重的劳动,条件艰苦,生活单调。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他学会了一些俄语,这为他后来适应苏联的生活提供了一定帮助。1947年2月,经过多年的等待,赵清彦终于获释。获释时,他拿到了苏方发放的临时居留证,这意味着他暂时无法返回中国,只能留在苏联谋生。

他辗转来到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这座工业重镇生机勃勃,但对于初来乍到的赵清彦来说,这里的一切都显得陌生。他在一个农场找到了一份菜农的工作。每天早晨,他都在农场里耕种、收割,学习着当地的农业技术。在劳作的日子里,他结识了瓦里娅,一名在附近工作的俄罗斯女子。她明朗的性格和温和的态度让人很容易注意到她,而她也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开始了解赵清彦。

在农场的日子中,两人逐渐熟悉起来。瓦里娅开始了解到赵清彦的过去,他的坚韧、善良,以及一路走来的经历都让她充满敬佩。在瓦里娅的眼里,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一个不畏艰难的英雄。两人彼此扶持,在异国他乡的艰难生活中成为了依靠。后来,两人决定结婚,尽管生活条件并不富裕,赵清彦还是努力攒下了一些钱,为瓦里娅买了一条黑色的连衣裙和一双红色高跟鞋。

随着战争的结束,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的社会逐渐恢复平静,农场的经营也逐渐走上正轨。赵清彦在农场的地位日益稳固,他的勤奋和务实赢得了人们的认可。在他们的努力下,家庭的经济状况逐步改善。

瓦里娅为赵清彦生了两个女儿,小家庭里充满了笑声和温暖的氛围。瓦里娅承担起了照顾家庭的重任,而赵清彦则专注于农庄的事务。他们的农庄生意逐渐扩大,日子越过越好。

归国定居

1959年初,赵清彦带着妻子瓦里娅和两个年幼的女儿离开苏联,踏上了返回中国的旅途。瓦里娅在亲人们的挽留中做出了决定,她坚持随丈夫一起离开,怀抱着女儿,回头看了一眼自己的家乡,便坚定地向前迈步。

回到中国后,他们定居在四川老家。最初的生活并不轻松,家庭要面对的困难接踵而至。赵清彦被安排在县城的五金商店工作,稳定了收入来源,但生活条件却简单而有限。瓦里娅来到这个完全陌生的国度后,首先面对的是饮食上的极大不适。她过去熟悉的黑麦面包、奶制品等几乎都无法找到,取而代之的是中国传统的米饭、辣椒和豆腐,这些食物对她来说既陌生又辛辣。每一次进餐,她都显得很吃力,但她尽量努力适应。

除了饮食,语言的障碍也让瓦里娅感到艰难。四川话对她来说如同天书,赵清彦则耐心地帮她学习基础的表达。瓦里娅常常用简单的词语与邻居们交流,尽管发音不标准,但她的努力让周围人逐渐对她产生了好感。

长期的饮食不适和气候的潮湿让她时常感到虚弱,她的脸色变得苍白,身体也变得更加瘦弱。赵清彦发现后,想尽办法为她寻找合适的食材和营养补充。邻居们得知她的情况后,也会提供一些帮助,比如赠送新鲜的鸡蛋或炖汤的方法。在赵清彦的精心照顾下,瓦里娅的身体逐渐恢复,她开始慢慢适应四川的生活环境。

两个女儿则很快融入了当地的生活,她们在院子里和邻居家的孩子一起玩耍,学习四川话的速度比瓦里娅快得多。孩子们的活泼与欢笑给家里增添了许多温暖。瓦里娅看到女儿们逐渐适应新环境,也开始放下了心中的一些担忧。

家庭融入

瓦里娅在中国的日子平静而充实。她学会了流利的四川话,与邻居们的关系十分融洽。每天清晨,她喜欢到菜市场挑选最新鲜的蔬菜和水果,然后用自己从俄罗斯带来的传统方法腌制酸黄瓜、制作面包,也尝试着做一些融合了中俄风味的菜肴。她热情地把这些菜分享给邻居,大家则时常回赠她一些本地的腊肉和自制小菜。

1982年,中共旺苍县委决定将赵清彦按离休老红军对待,给予行政十七级的待遇。政府还为他一家安排了新的住所——红军巷1号的一套三室住房。这是一个约80平方米的小院落,虽然不算宽敞,但瓦里娅用心打理得井井有条。

1989年,赵清彦决定带着家人第一次回俄罗斯探亲。瓦里娅在离家三十年后终于踏上了回乡的旅程。一路上,她回忆起许多小时候的场景,也想象着多年未见的亲人模样。到达俄罗斯后,她的弟弟妹妹们早已在车站等候,看到他们熟悉的面孔,瓦里娅的眼中噙满泪水。重逢的喜悦让一家人难以言表,亲人们带她游览家乡,讲述这些年发生的变化,还特意为她准备了小时候最喜欢的饭菜。

在探亲期间,瓦里娅与亲人们相处得十分融洽,她带来的中国特产,比如蜀绣、腊肉和茶叶,让弟弟妹妹们爱不释手。家人希望她能留在俄罗斯养老,为她准备了一间温暖的房间,还特意安排了一些旧物件,希望能唤起她更多的乡愁。

然而,面对亲人的挽留,瓦里娅始终没有改变决定。她解释了自己在中国的生活,以及那个家对于她的意义。她的丈夫赵清彦在中国的土地上奋斗了一生,她的孩子们也都在中国成家立业,那里已经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

荣誉与晚年

1995年9月,赵清彦在家中安静地离世。瓦里娅整理着赵清彦的遗物,小心翼翼地将他的军功章、旧照片和笔记本收好。

赵清彦的离去对瓦里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转折。女儿们经常带着孩子回来看望她,家里仍然保持着热闹的气氛。她会忙碌地准备饭菜,带着孩子们一起打理院子里的果树和花草。院子里常常传出孩子们的欢笑声,这些声音让她的生活多了一些慰藉。

1998年,瓦里娅决定最后一次回到俄罗斯探亲,亲人们早早地开始为她的到来做准备。到达家乡后,她受到了热情的接待,弟弟妹妹们带着她走访了许多熟悉的地方。这些地方勾起了她对往昔的回忆,亲人们围坐在一起,谈论着她离开后的变化,也倾听着她在中国的生活经历。

探亲期间,瓦里娅感受到了家人满满的关爱。她的弟弟为她准备了房间,妹妹们为她制作了传统的家乡美食。当亲人们多次表达希望她能留下时,她静静地告诉家人自己的选择。她解释了自己在中国的生活,她的女儿和外孙都在那里,那里是她与赵清彦共同度过大半生的地方。面对家人的不舍,她眼含泪水,说出了一句承载着她一生情感的话:“我想念生我养我的俄罗斯,但我也同样深爱我的第二故乡——中国!”

探亲结束时,瓦里娅带着亲人的礼物回到了四川。她的邻居和家人都围在一起欢迎她归来,瓦里娅继续投入到日常生活中。尽管她的身体逐渐衰老,她仍然坚持照顾院子里的花草,偶尔和外孙们分享在俄罗斯的趣事。她的生活简单而平静,但每一天都充满了家庭的温暖和人们的尊重。从1958年到2009年,瓦里娅在中国生活了整整61年。

参考资料:[1]艾梅.瓦里娅的红色之恋[J].四川统一战线,2002,0(10):26-27

0 阅读:0
热情的小狐狸

热情的小狐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