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家争鸣到无人问津:浅论先秦稷下学宫的兴亡史

凝天读史 2023-03-03 10:38:02
引言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官方兴办的高等学府,也是中国最早的官方高等学府。

作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中心,它的诞生及消亡,都对先秦及后世的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那么,稷下学宫为何会诞生在齐国,它的存在,又对战国时期的各家思想发展产生过哪些具体影响呢?

稷下学宫为何诞生于齐国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战乱时期,也是一个思想文化高速发展的时期。为了谋求国家的发展,各国国君纷纷开始面向天下招揽人才。

当此之时,魏有魏惠王提出的“礼贤下士”,燕有燕昭王“卑身厚币以招贤者”。

六国齐处于如此招贤纳士的社会风气之下,为何只有齐国能够孕育出像稷下学宫这样影响深远的学术中心呢?

要阐明这一问题的答案,便要先明确稷下学宫产生之前其余六国面临的处境。

先来看地处西隅的秦国。由于地理原因,秦与中原列国之间一直存在着较强的文化隔离。

在秦国立国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中原列国默认秦国为“蛮夷”,山东士子亦多不愿事秦,这种文化上的隔离与歧视一直持续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才真正结束。

而与秦国相邻的魏国虽说地处中原,国力较强,且历任国君亦常有招贤纳士之举,但彼时的魏国正面临着东西两面受敌的处境。

在西面,邻国秦孝公任用商鞅推行变法之后,秦国国力迅速壮大。而东邻的齐国亦在任用邹忌进行了变法后国力大增。

与魏国同出于三晋的赵、韩两国亦处于相同的境地。而地处燕山以北的燕国又与秦国一样长期被排除在中原的文化核心之外。

南方楚国的掌权者多是一群纨绔子弟,因循守旧,并不注重文化发展。综合来看,彼时刚经历过变法的齐国便是一片最合适的文化沃土

邹忌的变法提升了齐国的综合国力,而齐国国内自古流传着“举贤”的传统,统治者对于别国人才的接纳程度较高。内外部政治的稳定,都为稷下学宫的建立提供了条件。

战国名士苏秦在面见齐宣王时曾宣称,齐国地方两千里,国内有甲兵十万,米栗堆积如山。

而齐国国都临淄更是一座拥有七万户人口的繁华大都市,齐国之安定富庶由此可见一斑。

这样的条件吸引着各国学子纷至沓来,在临淄城中尽情抒发着自己的思想感悟,传播自己的学说。

据统计,彼时的稷下学宫几乎容纳了诸子百家中的各个学派,巅峰时期,稷下学宫曾同时容纳百家学者近千人.

众多名人大家汇集于此,著书立传,评论时政,思想文化的激烈碰撞造就稷下学宫成为了东方六国乃至天下的学术中心

稷下学宫产生的影响

一批批几乎奠定了后世几千年文化根基的学者齐聚于稷下,各直言天下治乱之事。

而齐国国君亦对这种文化间的切磋交流十分的喜闻乐见,由此厚待于学者们,不但下令将他们全部封为了大夫,还专为他们修建高门大,对他们礼遇有加,做到了“尊宠之”.

这在无形之中维护了稷下学宫的学术环境,形成了一个有来有往的良性循环。

百家学说的汇集产生了异常精彩激烈的文化交流,这在促进各家学说发展的同时,也为后世提供了很多具有研究价值的学术命题.

更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各家学说的融合,奠定了中华民族往后几千年的精神文化根基。

举例来说,据查证,写出《宋子》十八篇的学者宋钘即为稷下的早期学者之一。

翻开他的著作我们会发现,他的学说融合了儒家、墨家、以及老庄等多派学说之精粹,是在这些学术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学说。

这便与他早年在稷下学宫求学的经历脱不开关系

近代历史学家钱穆其所著的《先秦诸子系年考辨》,就曾评价宋钘一派的学说在承袭发展了墨家学说的同时,还沿袭了黄老之学的风范.

这便是他曾得益于稷下学宫这座彼时天下最权威学府的有力证明

除了思想、哲学、伦理之间的切磋以外,求学于稷下学宫的学者们还从文化交流中尽力吸取百家之长来丰富自己的学说.

并在一次又一次的讨论与实践中提出了许多实用科技方面的奠基理论,这对于后世天文、科技的发展同样也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

随着后世人们天文知识的逐步完备,盖天说又逐渐为“浑天说”所替代,“浑天说”支撑东汉学者张衡写出了《灵宪》,并为后来的天体仪器“浑天仪”提供了理论基础。

而基于想象的“宣夜说”则神奇的预言了,人类在数千年后观测到的银河及恒星在宇宙中的状态……

如此种种的发现与发展,皆可以归结为稷下学宫对于后世所产生的影响

稷下学宫的衰亡

齐宣王六年 ,国力达到顶峰的齐国开始走向衰败。彼时齐国的北方邻居燕国爆发了由燕相子之发动的政变,燕王被囚。

齐国趁燕国国政混乱之际,假借替燕平乱之名发兵燕国,在燕国国都蓟城中烧杀掳掠,直接直接导致燕太子平身死,燕国亦陷入了几近灭亡的境地,由此埋下了战乱的种子。

时隔两年,流亡在外的燕国公子姬职被赵武灵王迎回国都继位,成为了后世史书中所载的燕昭王。

继位后的燕昭王不忘国耻,在养精蓄锐之后便准备向齐国复仇。他排遣事燕的著名纵横家苏秦入齐,对齐国实行了间谍战略。

苏秦先是用谏言一步步霍乱了齐国与秦国、赵国之间的邦交,随后又极力鼓动齐湣王伐宋。

彼时的齐国本属于西可抗秦,南可敌楚的强国,无奈齐湣王一心想建立不世之功,采纳苏秦的建议,不顾天下舆论吞并了宋国。

由此在其余诸国之间落下了口实,秦国遂借机连横,与赵、燕、魏等国合谋伐齐。

回看五国伐齐之前的齐国,是南可对抗楚国,进攻淮北之地并独吞宋国,西可对抗赵、魏、韩,抵御强秦,使天下五国敬畏,四方称臣的超级强国。

但有道是盛极必衰,这样的强盛使得君主得意忘形,由此为齐国、也为地处临淄的稷下学宫的败亡埋下了祸根。

趋利避害乃人之天性,早在齐国国力达到顶峰之时,身处稷下学宫的学者兼政治家便从蛛丝马迹中嗅到了战乱的隐患,并因此纷纷找理由离开了齐国,盛极一时的稷下学宫从此开始走向了衰败之路。

齐湣王十七年 ,齐王终于为他对燕国的不义之举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经秦昭襄王号召,与秦国处在一条线位置上的赵、燕、韩、魏四国皆随秦伐齐。

燕国将乐毅在率兵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之后,一路趁胜攻破了临淄。失去了国都的齐湣王遂被迫流亡,在率领人马走到莒城时被楚国将领淖齿所擒获想,随后被杀。

齐国经此一乱后元气大伤,虽然在后来的历史中,齐国贵族田单在齐人支持下攻破了燕军,勉强复国,但齐国的国运还是无可避免地走了下坡路。

复国后的齐襄王下令重建了毁于战乱的稷下学宫,并力求恢复稷下学宫百家争鸣的学术盛景。

为此还特地请来了儒家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荀子做老师,遗憾的是荀子在至齐后不久便遭受了有心者的谗言攻讦,随即离开齐国去往了楚国。

流失了大量学者的稷下学宫失去了它的核心力量,由此亦逐渐走向了衰败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使王贲攻破了临淄,齐国灭国,稷下学宫辉煌的学术历史亦随之宣告终结,并在之后的日子里,彻底淹没在了历史洪流之中。

结语

纵观历史,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为稷下学宫的学者提供了机遇,也让求学于此的学子们获得了诸多知识与感悟。

这些感悟犹如火种,并未因一国一地之衰亡而熄灭,而是燃烧至今,对于中国千秋百代的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战国策》

【2】《汉书·艺文志·诸子略》

【3】《风俗通义·穷通》

0 阅读:39

凝天读史

简介:谢谢大家的支持,一直努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