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中国新疆行:千年古城里的幸福感

笨笨说国际 2023-05-29 23:35:00

“天已经开始黑了,孩子们还在古城的巷子里奔跑穿梭。我看着他们用长长的杆子去打高高的桑葚树。桑椹掉了一地,他们捡一些起来吃,还分给我们一些,剩下的就任由它们落在地上。一路走过去,脚下的砖石路黏黏的,我们的手也粘粘的。”

这是同行队伍中旅居海外多年的新疆记者安冉在此次游访喀什古城后的一番描述。她说话时声音轻柔,语速和缓,却就是这样几句不带任何修饰的质朴话语,与我脑海中几日里不断在古城和吾斯塘博依古街所见的景象重合,一种最纯粹简单的幸福感瞬时涌上心头。

安冉是哈萨克斯坦《今日丝路报》的俄文副总编,她生在新疆,长在新疆,既是此行最熟悉和了解新疆的团员之一,大约也是对于新疆如今的改变感触最深的团员了罢。

安冉与丈夫阿尔亚此前在乌鲁木齐县丝绸之路国际滑雪场附近合影。图片由安冉提供。

安冉告诉我,她出生在新疆哈密市,小学时搬到了乌鲁木齐。她的丈夫是蒙古族,极要好的朋友兼同事是哈萨克族,上下邻里则多是维吾尔族。可以说,安冉是真正生活在“民族大融合”环境中的新疆汉族姑娘。有了孩子后,她不时还会和小区里其他民族的友人聊聊育儿经。

“喀什古城其实就是新疆的一个缩影。我记得我小时候住的是平房,孩子们之间就是这样玩闹的。但不一样的是,以前没有砖石路,全是沙土路,要是桑椹掉一地,到处就得是黑乎乎、一坨坨的了。”她说。

安冉回忆里的画面让我想起抵达古城前去到的老城区保护综合治理展览馆里的“老城记忆”景象——过去的老城区有着大片以土木、砖木结构为主的自建房。然喀什不仅存在地处南天山地震带、地震活动极其频繁的问题,人们采挖陶土留下的大量地下空洞也隐藏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因而曾经的老城到处都是坍塌残败的墙体,此外还有挂满垃圾的枯枝,建在房顶的旱厕,以及雨后家家户户泼水上街的“水漫老城”之景。狭窄逼仄、基建落后、危房丛生……听上去宛如玩笑话般的“垃圾靠风刮,解手房顶爬,水管墙上挂,污水靠蒸发”,竟是喀什老城区居民曾经最真实的写照。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震撼全国。随即,潜在危害形势严峻、危旧房改造刻不容缓的喀什古城被国家首先提上了议事日程。紧接着,摸底调查、编制方案、补助拨款迅速成形,而其中尤为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政府对于老城区居民从故土感情到群众利益都给予了充分考虑,创造性地提出原址重建和“一户一设计”理念,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喀什古城的历史真实性和风貌完整性,部分群众的房屋建造方案修改甚至达60余次。

也正因此,今天我们看到的5A级景区喀什古城依旧保留着原有的历史风貌和民族区域特色;不同的是,如今这里的居民生活质量大幅改善,再也不会有外挂的水管,私搭乱接的电线,或是雨后大街变水塘的“奇景”了。

曾是“世界性难题”的老城改造项目被攻克后,“旅游兴喀”的成功实施也最终为喀什带来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和数以亿计的旅游经济。通过将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喀什古城现已成为这座少数民族聚居的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张旅游“金名片”了。

于是乎,今天的古城里既有高声叫卖、奋力揽客的年轻商户,也有闲散地坐在店门前“爱买不买,绝不强求”的佛系店主。你的耳边总会听到带着浓浓新疆口音的“买不买不要紧,先进来看一看”的招呼声;也很容易就能在古城的某家工艺品店前看到自顾自忙活着的手艺人,他见着客人不忙着招呼,遇上讨价还价的也只轻描淡写地说一句:“都这价格了,还要怎么低呢。”

而不论是生机勃勃的市井叫卖,还是闲适安逸的佛系营生,总会教人觉得,这儿的生活可真不错。

所以幸福是什么?

它可以很复杂——情感上的满足感,居住上的安全感,经济上的获得感,最终才能合成生活上的幸福感;

它也可以很简单——它可以是不远千里一睹喀什之美的四方游人,可以是各民族间温柔友善的相视一笑,可以是不同经营风格的各色商贩,也可以是天黑了以后依旧嬉笑着走街串巷的孩子们脸上的笑容。

这样一幅幅安逸、安定、安心的喀什古城画面,如何不令人觉得幸福?

(《欧洲时报》记者卢嘉琦喀什图文报道,转载请注明)

0 阅读:15

笨笨说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