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云泉(洛阳龙门香山寺与白园)

黑风夜话吖 2024-11-12 05:25:50
香山云泉(洛阳龙门香山寺与白园)

香山寺入口

长长的石阶通往香山寺的入口,山道蜿蜒,百十步台阶,一口气爬上去还是有点气喘,想想当年,花甲古稀之年的白居易应该是经常行走在这样的路上,山寺是白居易等香山九老燕集的地方,“空门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家酿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香山寺二绝》)

香山寺步道

伊河东岸的香山,一个远离世俗的地方,这里可以聆听梵音嗅闻花香,可以耽于清淡寄情山水,可以遥看大河对岸西山之上层层叠叠的窟龛,生发地久天长的感慨。白居易晚年居洛,隋唐洛阳城是里坊布局,白居易在履道坊安家,他的家“地方十七亩,屋室三之一,水五之一,竹九之一,而岛树桥道间之”,完全是一处园林豪宅,但他还是向往香山,并自号香山居士,也许只有香山才是他人生的归宿。“爱风岩上攀松盖,恋月潭边坐石棱。且共云泉结缘境,他生当做此山僧。”(《香山寺二绝》)

香山寺观光平台

香山寺秋色

带着一队游客的导游正在介绍白居易和香山寺的渊源,断断续续地旁听了几句,导游说,白居易的人生是从兼济天下到独善其身,想想也对,但大多数的古代知识分子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香山居士似乎正好相反。少年白居易符离苦节,在穷困中博功名,那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春风壮志;及其年壮,任职长安,以针砭时弊为己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那是他的夏天热肠;中年他贬官外任,天涯沦落,懂得人间还有闲情逸致,这就有了“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的秋光观澜;终于他悟道入佛,“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是最美的冬日情怀。人生的春夏秋冬可以这样度过,还有什么遗憾呢。

三圣殿

大雄宝殿

石楼

如今的香山寺是没有香火的,三进院落由“自在圆通”、三圣殿和大雄宝殿组成。历史上的香山寺曾非常庞大,它由武则天敕命,一度危楼切汉、飞阁临云,蔚为壮观,女主驾亲游幸,在石楼坐朝,留下了“香山赋诗夺锦标”的佳话。话说大周武则天在香山寺主持龙门诗会,约定谁先做出诗来谁得锦袍,左史东方虬拔得头筹,正满脸喜色,这时宋之问献上了长诗,由上官婉儿朗读,当诵至“先王定鼎山河固,宝命乘周万物新。吾皇不事瑶池乐,时雨来观农扈春”时,女皇凤颜大悦,上官婉儿见状一把夺过东方虬手中的锦袍,披在了宋之问的身上。看来宋之问是深谙主旋律的。

九老堂

白居易像

与石楼相距不远的九老堂,是白居易等“九老会”成员的活动场地。白居易六十岁时为好友元稹书写墓志铭,得到一份巨额润笔费,他全部用于香山寺的修复,也因此在寺中辟有专室。香山九老有僧有俗,大都古稀耄耋,甚至有位去世时已136岁的李元爽,这是信史中记载的年龄最大的历史人物。白衣鸠杖的老人聚集在一起,煮茗烹茶,赋诗作画,谈佛论道,乐山乐水,他们雅集的场景被定格为《香山九老图》,这个绘画题材在历朝历代被不断翻新,屡有佳作。

乾隆御碑亭

蒋宋别墅

蒋宋别墅

香山寺在元末已遭废弃,清康熙年重建,乾隆皇帝巡幸后称“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他的诗被保留在御碑亭中。清末民初香山寺又届荒芜,上世纪三十年代再次重建,这次并没有恢复香火,而是建起了“蒋宋别墅”。1936年10月,五十岁的蒋介石以“避寿”为名来到洛阳,在别墅里部署西北“剿共”,结果演变成二个月后的西安事变。

青谷

修竹

碧潭

听伊亭

乐天堂

离香山寺不远的琵琶峰,成了香山居士最后的归宿,白居易以《琵琶行》传世,以琵琶峰埋骨,不啻为冥冥之意。白园是1961年全国第一批文保单位,这一批的文保都是让人肃然起敬的。走进白园,顿觉寒意,幽幽青谷,森森修竹,泠泠碧潭,听伊亭静谧,乐天堂空寂,苍松翠柏簇拥着白冢,没有风儿划过,自然也没有了林中的杂音,“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园石坊

白公墓

0 阅读:4
黑风夜话吖

黑风夜话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