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有个供职全球500强的朋友跟我吐槽,说是现在的“朋友圈”根本没法看,特别是公司下达分享指标的时候,就直接炸了。我好奇的问,什么叫炸了?他回复说,就是沿手机屏幕往上划,十几版页面都是他们公司要求分享的广告。。。!!!
脑补下场景,画面极美。但是仔细想一下,在这个软文四溢、视频漫飞的时代,每个打工人的“朋友圈”都应该逃不过这种广告的荼毒,或多或少。这种几乎免费又极其精准的广告投放,哪家公司的营销部门不爱呢?
除非,关闭“朋友圈”。
是的,关闭“朋友圈”,天下太平。
如果关闭“朋友圈”,我是很遗憾的。作为一个非典型i人,最大的社交活动就是闲逛圈子,点赞、吐槽、抬杠、吃瓜,分享自己喜欢的,分享自己厌恶的,分享自己无语的。在这里,可骂可捧可撩可随心所欲,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左可探索未知奇趣,右可坚守已知静好。这种不掺杂功利气息的环境,我非常喜欢。
这种纯粹的圈子,正在逐渐消失,犹如沙漠中的绿洲。
我有几个朋友,他们的“朋友圈”我很喜欢溜达,因为他们分享的内容,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文案和图片都相当精彩,拍案叫“绝”可能有点过,说是“一流”却是绰绰有余。但是现在,看不到了,关门谢客。闲聊时提及,告知说:“朋友圈”太嘈杂,真正看的人少了。
不管愿不愿意,退圈的人越来越多。
想当初,微信替代QQ成为最主流的即时通讯工具,一方面是微信在移动端的提前布局,一方面在于微信不仅提供了基本的聊天功能,还集成了朋友圈、摇一摇、漂流瓶等丰富的社交功能。不仅更为便捷,而且更加私密和安全。尤其是“朋友圈”,它完全满足了人们分享和被分享的需求,浏览圈子也不会被乱七八糟的广告打扰,比如某博。直到近几年,才会偶尔穿插一些官方广告。在这一点上,我是很佩服微信的团队,守着十几亿这么大体量的用户,却不做任何商业活动,可能是为了客户的粘粘性,也可能是其他,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最终的结果还是尽量保证了“朋友圈”的纯粹。
可惜,自家的大白菜还是被猪拱了。
微信官方虽然舍不得做商业活动,却也扛不住时代的滚滚浪潮,打击你的永远来自另外一个维度。前期的微商虽然曾经霸屏,但是最后被法律法规以及市场整顿了,一时喧闹也平静下来。但是,现在使用者的衣食父母下场了,特别是员工数量极大的企业,产品合规、流程合规、操作合规,无所可禁。一个推广转发起来,如果朋友圈不炸,那应该是使用者的人品不怎么好。于是屏蔽与被屏蔽开始兴起,喧嚣过后也自然沉默。
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一旦平台失去了黏粘性,消亡是不可避免的。面对这种情况,微信应该如何应对呢?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