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在考试前最后一周,我儿子发烧了。
如今因为疫情大环境,发烧是比较敏感的,儿子显然就没法去学校了。他这次发烧,既没那么幸运,发一天就好;也没那么糟糕,需要住院。但比较糟心的是炎症又诱发了哮喘,还要做雾化治疗。
总之,他就这么休息了3天。在考试前上了一天课,第二天就直接去考试了。
要说来,这一切还是我引起的,在他发烧前一周,我也请了3天假,发了两天烧。
儿子这个小学生涯的第一学期,就这么有惊无险地结束了。好在炎症控制住了,没有发生我特别担心的因病缺考——这事情我自己从没经历过,实在难以想象该怎么办。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当他第一天发烧,我打电话给他老师请假的时候,老师安慰我说,这孩子功课落下一两天不要紧的,就让他好好休息吧。
我想起小学入学前学校组织的家长会,老师们在高高的讲台上跟坐满大礼堂的家长们讨论是否需要上学前班的事情,又跟大家强调入学前三年,最重要的是培养好的学习习惯。
彼时,我还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但经过一学年的实践,我对这些话确实有了更深的体会。我把这学期的育儿心得分享给大家,希望能给到你们一些帮助。
1.从幼儿园天天被催着起床,到一年级反过来催着我出门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突然发现再也不需要叫醒儿子起床了。每天只要我的闹钟一响,我坐起来,儿子也会跟着起来。然后他会有条不紊地穿衣、洗漱、吃早饭,有时候还会催我赶紧出门。
迷迷瞪瞪的我,等到发现这种现象的时候,已经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了。毕竟,在幼儿园的时候,每天艰难地叫他起床去幼儿园的景象还历历在目。
他虽然还是更喜欢在家玩耍、犯懒,但对于上学,我看得出来,他还是抱有比较积极的态度的。至少,他会主动要求上学不迟到,会主动安排自己的作业,偶尔,甚至还会主动去学习一些东西。
2.有强烈的荣誉感,既是负担又是优势
那些积极主动的表现,无疑是孩子自身的荣誉感所驱使的。他害怕被老师批评,喜欢被老师表扬。这使得他尽力避免犯错,又努力磨炼擅长的技能,使之变得更突出。
比如,有一次我出差,早上准备的东西有点多,导致送他晚了一点,然后老师问他为什么迟到?此后,他就更加上心、更加早起,每次看有点晚就一直催我。
又比如,他的字一直是老师表扬的对象,所以,每次回家作业只要有抄写,他总是愿意先做抄写的作业,这对他来说,不是负担,反而是享受。并且有一次,我居然发现他做完作业之后,在另外的小本子上写字。
我问他,这是作业吗?他说不是。我又问,那你在干嘛?他说,我在练字啊。作为一年级小朋友,有这样的觉悟,简直让我惊掉下巴。
这些表现,显然是他的优势,能够促使他学习积极主动。但反过来,也是一种负担。因为他有些完美主义,不允许自己出错,经常为做不出难题、眼看要迟到、可能被老师批评而焦躁不安。
我们之间剑拔弩张的时候,就往往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即他自己觉得大事不好了,接着情绪崩溃大哭大闹,而我觉得根本没那么夸张,被他抓狂的情绪搞得很烦躁,且不知道怎么让他冷静下来。
所以,今后的方向,就是要在保持他的荣誉感的同时,又不能让他太过完美主义。应该会很难,但又必须这么做。
3.为养成孩子的良好习惯,家长真正要做的是放手
回想起来,儿子这个学期的学习习惯,已经渐渐养成,基本达到了不用我太操心的程度。所以,上面两点现象,也是这个学习习惯的一种折射。
我始终记着,无论是在小学入学家长会上,还是在别的地方看到听到的,孩子的学习习惯,就是要让他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而不是被家长逼着学。
我的理解,就是逐步离开儿子,让他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注重让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所以,从一年级第一学期开始,我从一开始整晚陪着他做作业,开始慢慢抽身,到现在,除非他问我问题,不然我完全不会坐他旁边。这个过程肯定会反复、会焦虑,会有孩子的哭闹,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
我的感觉是第一个星期,可以从头到尾陪,陪伴孩子摸清作业是怎么回事。第二个星期开始适度抽身,比如,孩子知道抄写内容之后,就走开,让他自己抄,等到他问下一个作业时,再过去指导他。像这样一点一点抽离,如果孩子要求陪伴,不要轻易答应,如果纯粹是依赖心理,要学会拒绝,说妈妈有自己的事儿,你自己可以做到;如果真的不会、需要帮助,那就可以留下来。
此外,离开是一方面,但如果只知道离开,不知道让孩子自己负责自己的事,那也会前功尽弃。什么意思呢?就是如果你只是不想陪着他做,但是每次又要回去检查他做得好不好,那就等于没放手。
只有让孩子对自己做过的事情负责,他才会真正积极主动地去做事。
我只在刚开始的时候看看孩子作业情况,到后面,我就完全不看了,只会偶尔翻翻他前面的作业,了解一下他的整体学习情况。哪怕老师让家长签字,我也就真的只签个字而已,不会给他检查。
他的作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我也从不会去过问。作业进度也完全由他自己把握,我只是偶尔问一问,做完了没有,然后提醒他时间到了,该洗澡睡觉了。反过来,他自己会每天问我,今天有些什么作业(老师会把作业发到家长那里),看看自己有没有全部完成了。
最后,不光在学习上需要他自己负责,生活上也一样,他的桌子我让他自己收拾,他的书包也让他自己收拾。
有时候看他奶奶给他归书包,我也会赶紧制止,让他自己去归。尽管孩子收纳习惯很差,经常摊得一塌糊涂,也造成他自己收拾的困扰(好几次收得烦了就哭了),但我最多偶尔在他情绪崩溃或生病时帮忙。养成了自己收拾的习惯之后,他也就为自己负责,就不会发生忘带书本作业的情况,哪怕忘带,他也不会怪责别人。
有一次,我送他到校门口,才发现他没戴口罩,门卫老师不让进,我看他急的团团转。老师提醒我去附近药店给他买,等我跑开再回去,看他已经在门卫处签好字领到口罩进去了。从那之后,他每天也会提醒我带口罩,或者自己去拿。
4.放手不是完全的放手,在他需要的时候,给予充分的支持
这个学期,我努力想给儿子一个印象:学习是他自己的事。群里的心理咨询老师补充到:“同时,在他需要的时候,要给他支持,并且这两句话不是靠说出来,而是要做出来。”
我上面的放手,便是用行动在让孩子明白:学习是他自己的事。而我后面的行动,又做到了在他需要的时候,给他支持。
我说过只有当孩子问我具体作业问题时,我才会陪在他旁边辅导。这是一点。还有一点,我想通过一个例子跟大家说一说。
在这次期末考试前的最后一个晚上,孩子带了好几张试卷回来,说今天全班只有我一个人有笔头作业,别人都没有笔头作业了。就是因为前三天他发烧请假了。
更糟的是,吃过晚饭上完英语课,准备归书包洗澡睡觉了,他突然发现还有张数学卷子没做。于是他就直接崩溃了,坐下来写几个字,就站起来焦虑地来回走,带着哭腔念叨:怎么办怎么办?我来不及做了,我还要早睡,明天要考试了……
为了安慰他,我跟他展开了如下对话:
“你别做了,先睡觉吧。”
“不行,不做完老师会说我的。”
“不会的,明天就考试了,老师根本不会给你看作业。”
“你怎么知道?他一定会说我的,不行的……”
这样来回了好几遍,我觉得该换一种思路:
“怎么会说你呢?要是他说你,我去说他,就因为这样就说你的老师,根本不是好老师,不讲道理、也不懂得体谅学生。我觉得他不会这样。”
没想到,这样说了之后,儿子还是不释怀,继续哭哭啼啼:
“可是你怎么说他呢?你在上班啊,你又不能去学校说。”
“我可以在手机上说他呀。”
最后,儿子一针见血:
“那你说他的时候,他已经说过我了呀,我就是不想被他说呀!”
就这么一句话,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多么笨了!我这样给哭哭啼啼的他安慰了半个多小时,却完全没有意识到他内心真正的需求——完全避免被骂。而这个需求,其实是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即便是大人也不一定能够精准表述,作为孩子,更是不知道要为此做些什么。
好在,最后这句话让我清醒了过来——我完全可以当场就在手机上跟老师打个招呼,这样不就可以不做作业又让他放心老师不会说他了吗?
果然,收到老师表示理解的消息之后,儿子笑了,心满意足地睡觉了。
作为家长,在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孩子真正的需要是什么,我们能给到孩子的支持又是什么。我内心也涌起了很大的成就感。
表现在生活中的事情是千姿百态的,你要问我具体要怎样做才是支持,这真是没办法总结一套程序或规律,但愿就这个例子,希望你明白,什么叫做支持。
也许我们不会一下子想到应该怎么做,但只要你耐下心来,好好跟孩子对话、思考,在这过程中,你一定会找出解决办法。
因为工作上班时间晚,我得以每天早上送孩子到学校。我本该可以让他自己开门下车,然后掉头就走。可因为时间充裕,我还是喜欢把车停在路边,然后陪着他走到校门口,停步在最后一段距离上,目送他走进校门,直到他离开我的视线。
我时常自忖,我父亲在我一二年级就拒绝送我上学,企图培养我独立,我现在仍然每天陪他走到校门口,是否太过宠溺。
可是看着他从不回头、背着书包坚定地直奔学校的小小身影,我就会觉得自己多虑了。
是否陪他走到校门口,在教育他走向独立自主过程中,着实是微不足道的一小点,根本不用担心因此而耽误他的独立。而我之前说过的点点滴滴,才是更重要的独立过程。
但我,又有多少机会,能够像这样看着他走进校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