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公开发声后,网友评论两极化!更多细节被扒出

一个有灵魂的作者 2025-04-03 08:43:06

2025年3月29日晚,安徽德上高速上一辆小米SU7的爆燃事故带走了三名女孩的生命。四天后,雷军首次公开回应,承诺“绝不回避”,但家属的沉默与网友的激烈争论,将这场悲剧推向了更复杂的舆论风暴:究竟是车辆质量问题,还是人为操作失误?抑或是智能驾驶技术的致命漏洞?

事故发生后,舆论场迅速分裂为两派。一方揪住小米SU7的电池安全与车门锁死问题不放:“车门为什么打不开?电池到底是谁家的?”另一方则翻出驾驶细节——车辆摘要显示,驾驶员小罗在开启NOA智能辅助驾驶后,双手多次离开方向盘,甚至被系统警告分心。更扎眼的是,事发当晚22:38分,小罗仍在回复男友微信,而车辆以116km/h的速度疾驰在施工改道的高速路上。

家属的愤怒与无助为争议添了一把火。遇难者小罗的母亲在微博质问:“小米的调查组到底在查什么?”事故第四天,家属仍未收到小米的直接联系,仅有雷军微博下一句“希望说到做到”的留言,显得苍白而疏离。

 

小米公布的车辆数据显示,事故前NOA系统曾三次发出预警,并在碰撞前1秒由驾驶员接管。但问题在于:为何系统未能提前识别施工路障?接管后为何仍以97km/h的速度撞向水泥桩?更令人费解的是,碰撞后车门锁死、电池爆燃,黄金逃生时间为何失效?

 

宁德时代的紧急撇清让技术争论升级。其明确表示“事故车未使用我方电池”,而小米客服承认标准版电池采用“双供应商随机混装”模式。网友炸锅:“人命关天的部件,竟像抽盲盒?”

事故细节被“扒皮”后,舆论开始审视当事人的行为。小罗男友公开的聊天记录显示,他明知女友在高速驾驶,仍频繁发送消息;事故后一小时,他更在微信写下“一辈子爱你”的告白,被网友质疑“表演深情”。

而家属的沉默与部分自媒体对遇难者隐私的挖掘,也让这场讨论变了味。有人痛斥:“车企和网友都在吃人血馒头!”

但这场事故暴露了智能电车行业的集体焦虑。一方面,车企拼命宣传“自动驾驶解放双手”,另一方面,事故责任却总被归咎于“驾驶员未及时接管”。小米SU7的案例中,NOA系统与人类操作的衔接漏洞,恰是当前技术无法回避的灰色地带。

电池安全标准同样遭质疑。尽管工信部要求“热失控后至少5分钟逃生时间”,但高速碰撞下的极端场景仍缺乏保障。行业人士坦言:“电池安全测试多在实验室完成,现实中的复杂路况远超想象。”

雷军的承诺能否兑现?遇难者家属能否等来真相?这场事故的责任天平究竟偏向何方?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你认为小米SU7的事故主因是车辆缺陷还是驾驶失误?

0 阅读:23
一个有灵魂的作者

一个有灵魂的作者

一个具有灵魂的作者,网罗科技最前沿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