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早读晚练、日积月累300天(135)

小高语文在线 2025-02-20 11:28:06

高中语文日积月累活页(35)

一、素材书写(文段摘抄 规范书写——颜值也是实力)

幸福就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那种情意。幸福就是“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那种神奇。幸福就是“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那种向往。

幸福就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那种祈望。幸福就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那种豪放。幸福就是“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的那种关爱。

幸福就是“此曲只有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那种美妙。幸福就是“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的那种可爱。幸福就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那种舒畅。

幸福就是“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那种温馨。幸福就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那种奉献。幸福就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那种希望。

二、文言积累(文段翻译 词语记忆——厚积方能薄发)

古时有师徒二人,师授其徒捕虎之法。其徒学之,不几日便以为得法,自诩于人前。其师患( )其未得要领。一日,其徒上山捕虎,令其以法试之,未得。归之,训曰:“人之患( )在自诩,此或终为患( )也。”

译文:

三、成语文常(圈点批注 强化重点——聚少才能积多)

成语积累

难舍难分:彼此感情很好难以抛舍分离

弄巧成拙:本想耍弄聪明结果做了蠢事

室如悬磐:穷得什么也没有

望其项背:赶得上能相比(多用否定)

细大不捐:小的大的都不抛弃包罗一切没有选择

呼朋引类:坏人结成一伙做坏事(贬义)

文化常识

【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xiáng】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四、诗歌鉴赏(阅读理解 浸润熏陶——博览才会精进)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韵译】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讲解】

  孟郊一生穷愁潦倒,直到五十岁才得到溧阳县尉的卑微职位。此诗便是他居官溧阳时所作。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颠沛流淳,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此诗写的正是这样的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都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这是一首乐府体诗,诗人捕捉住生活中的一瞬,用简括的语言勾勒出慈母为游子缝制衣裳的场景,抒发了游子思乡念亲的至深情感。全诗淳朴素淡、情真意切,拨动了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尤其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两句已成为千古流传的名言佳句。

  首联,“游子”,本谓远游的客子。《史记》“游子悲故乡”。也许慈母想到了游子的奔走之劳,风霜之苦和孤寂之悲,如此,诗一开头,就似笼着一层淡淡的哀愁。另外,就唐诗看,“游子”也可指离乡远游的举子。有唐以来,开科取士,游子不绝于途,辗转流徙,饥寒相侵,倍受艰辛,“古若不置名,道路无欹倾”。诗人以其亲身体验和感受,把游子的悲苦和哀愁加以浓缩和转嫁,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实况,赋予了诗的社会意义。

  次联,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诗人进行了合理的想像,揭示了慈母情爱的含蕴,原来临行缝制的游子衣上,密密匝匝飞走的针线,竟是慈母的丝丝缕缕情思。“游子无寒衣”,“游子暮何之”,也许就是慈母系情的“意恐迟迟归”的内涵。“短章蕴藉”(《白石道人诗说》),是诗意的生发,更是意境的升华。

  尾联,从“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化出,但较之原诗句,比拟切当,对比强烈,形象更为鲜明;而且“游子不言苦,家书但云安”,要解脱和抛却的是悲苦和哀愁,知难而前,锐意进取,冀报恩于万一。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母爱”是人类纯真崇高的感情,是文学创作的永恒性主题。《诗经》就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的诗句,简括而形象地唱出了人子的心声。冰心也在诗里写道:“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和真切情意。平和的语言,这也得益于民歌形式的运用。它俚语入诗,明白晓畅,着语不多,纯是白描,洋溢着强烈的生活气息,那真挚深沉的感情就从平淡的语言中得出。

  这首诗对后世影响很深。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爱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总之,这首抒情小诗歌颂了伟大的母爱,称得起广泛流传千古不朽之作。千百年来拨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引起了万千游子的共鸣。

五、时评写作(范例借鉴 巩固提高——模仿而后创新)

当存孝道于心

孝,是中华民族流传千年的美好品德,它不仅体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真挚感情,也是一种道德义务,更是一种感恩的思想。因而,人处于世,当存孝道于心。

孝,是一种真挚情感。《礼记》有言:“孝子之养亲也,乐其心,不违其志”。我们对父母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这也注定了当我们为父母奉献一切的时候,该是无怨无悔的。从我们一生下来,父母便为我们日夜操劳,逗我们笑,安慰我们。生病了,父母寝食难安,叛逆时,父母心在流血;离家了,父母日夜牵挂。父母对我们倾注的是一份感天动地的真情。作为子女,我们应当回报这份真情,用心去做子女,用心去陪父母。如果你爱父母,你为父母做的每一件事,哪怕只是静静地陪着父母散步,你都会觉得心里满足,无比快乐。这份真情,这就是孝。

孝,是一种道德义务。中华文化流传千年,尊老爱幼的传统代代沿袭,革故鼎新,孝仍是中国社会中亘古不变的重要道德规范。曾国藩曾说:“读尽天下书,无非一孝字”。西方思想家马克·斯韦伯也认为中国人“所有人际关系都以孝为原则”。材料中的这位创业者因北京卫视的邀请,担心临场发挥不好而不顾病危父亲,结果当晚父亲去世了。这位创业者,你的良心不会痛吗?你将数十年父母的养育之恩置于何地?作为炎黄子孙,这份孝的道德义务本就是你该承担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份小小的责任都担当不起,将来怎么能做成大事。我想,这位创业者,在午夜梦醒时,也必将为卸下这份道德义务感到无限的悔恨。这是份道德义务,这就是孝。

孝,是一种感恩思想。“乌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这种感恩文化薪火相传,促进了家庭和睦,延续了家族传统。我们倡行孝道,父辈抚养后辈,后辈们也应尽自己所能尊老,敬老,养老,丝毫不敢有所懈怠。作为退休职工的王凯、王锐兄弟,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母亲的夙愿,载着八旬母亲畅游中国,这是一份感恩之举,他们深深地知道父母为自己付出了太多太多,就算磨破脚,倾其所有,为完成这一感恩之旅,他们也心甘情愿。这是份感恩,这也是孝。

《礼记》告诉我们孝源于心,是份真挚情感;创业者之举引起我们对孝的思考,是份道德义务;两兄弟之孝为令人动容,是份感恩。愿孝的这份情感、道德义务与思想伴你一生,人活于世,孝道存于,方可无憾。

附1:上期文言积累答案

34胡

汉时,李陵受诏抗胡( )人,后困降于胡。皇上诛其族。司马迁为之辩,谓上胡( )不法先王之道,皇上斥曰:“一派胡言。”大臣皆不敢言。如此,国胡( )以富强?

答案

汉时,李陵受诏抗胡(泛指北方边地与西域的民族)人,后困降于胡。皇上诛其族。司马迁为之辩,谓上胡(为什么)不法先王之道,皇上斥曰:“一派胡(任意、随便)言。”大臣皆不敢言。如此,国胡(什么)以富强?

译文

 汉朝的时候,李陵接受诏令抗击匈奴,后来受困向匈奴投降。皇上要诛灭他的家族,司马迁为他辩解,对皇上说:为什么不效法先王的做法呢?皇上怒斥他说:一派胡言。大臣们都不敢说话。像这样,国家凭借什么来富强呢?

(附2:本期文言积累答案见下期)

0 阅读:1
小高语文在线

小高语文在线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