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勘测目的:确定勘测是为了供水、农业灌溉、工业用水还是其他用途。
收集资料:收集区域地质、地形、地貌、气象、水文等基础资料。
制定勘测计划:根据勘测目的和收集的资料,制定详细的勘测计划,包括勘测方法、设备、人员安排等。
地质调查:研究区域地质构造,识别断裂、褶皱等地质结构,分析其对地下水的影响。
地形测绘:进行地形测绘,确定地形高程、坡度等信息,分析地形对地下水分布的影响。
地貌分析:识别冲积扇、洪积扇、古河道等地貌特征,这些地貌单元通常与地下水富集区有关。
3. 地球物理勘探电阻率法:利用高密度电阻率法测量系统,调查地层电阻率变化,识别含水层位置。
探地雷达法:使用探地雷达系统,探测地下介质的介电常数、电磁波速等参数,识别地下水富集区。
激发极化法:在电阻率物性差异较小的调查区,辅助激发极化法,区分不同类型的污染。
电磁法:测量地下介质的分层电导率,识别地下水的分布和流动情况。
4. 遥感和GIS技术应用遥感解译:利用遥感图像,解译水系、第四纪地质和微地貌特征,圈出冲积扇、洪积扇范围,发现地下水溢出带。
GIS分析: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勘测数据进行空间分析,绘制地下水分布图,确定富水地段。
5. 钻探和测井钻探:根据地球物理勘探和遥感解译结果,选择合适的地点进行钻探,获取地下岩芯样本,确定含水层的岩性和厚度。
测井:进行地球物理测井,如自然电场法、视电阻率法和天然放射性法,划分含水层和隔水层,咸水层和淡水层。
6. 水文地质试验抽水试验:在钻探过程中进行抽水试验,测定含水层的渗透性、给水度等水文地质参数。
洗井:使用活塞洗井法,清除井内泥沙,提高井的出水量。
分层抽水:对不同含水层进行分层抽水试验,了解各层的水文地质条件。
7. 数据分析和报告编制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地质、地球物理、钻探和测井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储量和质量。
报告编制:编制勘测报告,包括勘测目的、方法、结果和建议等内容,为地下水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8. 监测和管理建立监测网络:在勘测区域内建立地下水监测网络,定期监测地下水位、水质等参数。
动态分析:利用监测数据进行地下水动态分析,评估地下水的补给、排泄和储存变化。
资源评价:根据监测和分析结果,进行地下水水资源评价,制定合理的开发和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