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目睹一个令人不满的现象,那就是在我国的留学生似乎得到了我们自己的国民所没有的优待。在国内的大学招生中,我们看到了明显的双重标准。有些我们自己的优秀学子为了考入理想的学校付出了艰辛努力,却仍然可能面临着落榜的命运。而相对来说,一些来自国外的学生,他们的资质或许并不出色,却可以相对轻松地被我们的院校录取,而且还可能获得奖学金。
这一情况无疑引起了公众的强烈反感。让人联想到一种情景:一个家庭的餐桌上,自己的孩子饥饿而无饭吃,而客人却可以随意享用食物。这些家长可能会坚称,这是他们体现热情好客的方式,然而,他们似乎忽视了公平性的问题。记得山东的某所大学曾实施了一项为期七年的“伴学制”,这个制度是由前任女校长繁丽明倡议的。这一制度规定,每个黑人留学生会配有3位女性学生作为他的学伴,以促进文化交流。然而,这个政策却引发了网友们的强烈反弹。面对众多批评,樊校长甚至反讽这些批评者是自卑。
樊校长的这种态度令人失望。作为校长,她的视角可能与我们普通人不同,她可能站在更高的位置去看问题。然而,一个教育工作者,如果不能真正关心学生,不能从基层出发去研究教育问题,那他们的工作有什么意义呢?为何人们无法接受“伴学制”呢?任何有社会正义感的人都会对这个制度感到不满。这种将女性学生配对给留学生,以增进文化交流的行为,不仅让留学生有优越感,而且给予了他们犯错的机会。尽管学校在公开场合强调“自由报名”,但是这样的行为实际上增强了留学生的优越感,并且增加了他们犯错误的机会。甚至有人将女学生形容为被“钉在耻辱柱上”。但令人遗憾的是,尽管这个制度引发了许多争议,但却显然提升了学校和校长在留学生中的口碑。
自从我国各大高校开始招收留学生以来,我们见证了各种奇葩的事情。我们的大学生,被一些从国内来的修理工包围。那些在国内无法生活的修理工,在我国却能得到热烈的欢迎,而且他们的目标对象都是大学生。为何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难道那些自视甚高的教育学者们没有深入底层去研究过吗?在国外的中国留学生,每天都小心翼翼地过日子,然而,国外的留学生在我们国家却有着强烈的优越感。这个现象有问题吗?然而,我们这些普通人看到的问题,高高在上的教育学者,博士生导师看不到吗?他们是看不到这些问题,还是选择性地忽视了这些问题的存在?
幸运的是,长达七年的“伴学制”在樊校长离任后被取消了。据传闻,樊校长已经被任命为全国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新任校长取消了这个备受争议的制度。留给大学的是一个清平的环境,而樊校长则继续在其他地方发挥她的影响力。然而,留学生的优待政策引发的民愤并未消除。对于留学生的各种优待,已经引起了国内大众的不满。我们不能将这种优待归因为“好客”精神,这已经超出了“好客”的范畴。除了伴学制,留学生的补助也是引发民众不满的原因。我国的一些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原因,不能负担得起大学的学费。而一些优秀但相对贫穷的学子,更是无法获得足够的助学金。然而,留学生却能轻易地获得这些补助。
曾经有消息称,某大学每月给留学生发放30000元的补助。后来,该校澄清,补助金额是1000元。然而,即便是这个数额,也让许多本国学生垂涎三尺。我并未曾有过领取助学金的经验,而尝试申请却落得失败收场的经历,却深深刻在我的脑海中。那个时候,我刚刚步入大学,我家的经济状况让我难以顾及自己的学业。然而,即便在这样困顿的境地,我仍未能成功申请到任何一份助学金。当然,我还记得那些成功获得助学金的同学们。有些是因为家庭贫困,有些则因为与辅导员的亲近关系。他们有的擅长展示自己的生活困苦,有的则以建立良好人脉关系取得优势。无论原因如何,我们不能轻易判断他们的行为,因为我们并不完全了解他们的真实状况。
在网上查询了许多关于助学金申请的信息,我发现获得助学金的几率相当低。许多网友回答,与助学金相比,申请助学贷款似乎更为容易。我有一个朋友,她的家境同样困苦,申请的也是助学贷款,而非助学金。那么,为什么获得助学金如此困难呢?主要是因为资金竞争激烈,名额有限。可能我们觉得自己已经生活贫困,然而总有比我们更困难的人。我提及助学金申请的困难,是为了与留学生的补助进行对比。毕竟,留学生人数相对较少,能更方便地得到照顾,然而本国的学生数量庞大,只能有限度地照顾一部分人。
这便是现实的问题。如果无法妥善解决这一问题,便无法平息人民的不满情绪。难道我们的大学,不应该优先照顾我们本国的学子吗?大学可能因为其特殊的立场,为了提升全球QS排名,可能会采取吸引外国学生的优惠政策。然而,应该先设立一个前提,即吸引的应是优秀的留学生,同时也应对本国学生设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通过这样的竞争机制,我们或许能缓解社会对这一问题的愤怒。公平是没有绝对的,但我们都期待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这并不过分。这些年来,外国人在我国的优越感应当逐渐消减。毕竟,这片土地最终还是我们的。那么,在我们的地盘,我们应该做主。这个原则,应当始终不变。
面对以上所述的情况,我们要做出的反思与忠告如下:我们应该鼓励并倡导公平竞争的环境,不论是本国学生还是留学生,他们都应通过自身的实力和才能获取相应的待遇和奖励。优惠政策是为了吸引全球优秀的学生群体,不应仅仅成为一种简单的福利。学校应增加助学金申请的透明度,使所有学生都清楚知道如何申请,以及申请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这样,每个人都能在同样的起跑线上进行公平的竞争。教育机构需要确保教育资源的公正分配,尤其是在资助和奖励方面。对于贫困学生的资助和优秀学生的奖励都应公开、公正、公平,避免任何可能产生不公的因素。
总的来说,对于国内学生与留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可以在维护各自权益的同时,鼓励并引导他们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进行有意义的文化交流和学习。对于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审视和反思。不断优化教育制度,积极倾听和接纳社会的反馈,以更全面、更公正的视角解决问题。我们都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对待这个问题,共同为创建一个公平、公正、有利于全体学生成长的教育环境作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