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抗日援朝的名将,连续2次打败日军,回国后血战蒙古壮烈牺牲

艺术手工艺品坊 2024-12-21 11:47:21

李如松是个让人又敬又叹的人,他打得平壤城里日军满地找牙,却死在蒙古人的刀下,结局让人唏嘘不已。

明万历年间,日本丰臣秀吉不安分了,他派15万大军从朝鲜半岛打到鸭绿江边,想顺便染指大明的地盘。

朝鲜国王吓得连夜给大明写求救信,求着派兵帮忙。

皇帝一看,坐不住了,决定派当时刚平定宁夏叛乱的名将李如松带着3万精兵去援朝。

结果,一场史诗级的抗日援朝拉开了帷幕。

可惜,李如松在打完日本人、威震亚洲后,回国却死于抗击蒙古部落的战斗中,真正是一生铁血,死而无憾。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他是个天生的军事家,胆大心细,敢玩“心理战”

李如松带兵打仗,从来不蛮干。

他打平壤的时候,面对小西行长的日军,先来一波迷惑操作假装进攻,又假装撤退,甚至伪装“写信劝降”。

日军一头雾水,结果中了圈套,大部队被明军围困在城里寸步难行。

接着,他又用火炮轰塌平壤城墙,亲自带兵冲上去,彻底把日军的嚣张气焰打没了。

他的这一套打法,不仅让对手头大,也让后来的军事家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但你说,他这么聪明,最后怎么会死在蒙古人手里?这就引出个槽点。

2. 他太刚直,不懂“多留后手”

李如松是个“敢打敢拼”的人,但也有点“硬脾气”。

平壤战役后,他在碧蹄馆又带着5000人硬刚日军17000人,硬生生杀出了一条血路。

按理说,打仗这么拼命的人,回国后应该风光无限吧?可惜,他太相信自己的能力了。

1597年,他带3000人去辽东对付蒙古鞑靼,结果陷入重围,孤立无援。

这时候,他没有选择撤退,而是选择继续死战,最后连自己都搭上了性命。

很多人说他是“匹夫之勇”,但你细想,他不是不怕死,而是有点过于自信,低估了蒙古人的狡猾和兵力优势,这才导致了悲剧。

3. 他生不逢时,碰上了个“抠门”的皇帝

李如松的故事里,有个绕不开的人——明神宗万历皇帝。

万历皇帝不是不赏识他,甚至还封他做了太子太保,可问题是万历太“节俭”了。

抗日援朝期间,明军的粮饷供应一直是个大问题,李如松带兵打仗,常常“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他后来在辽东死战蒙古,兵力少、装备差,也跟朝廷经费不足脱不了干系。

如果万历皇帝能多给点钱、多派点兵,或许李如松就不会陷入孤军奋战的境地。

换句话说,李如松的英年早逝,背后也有明朝财政的锅。

李如松是明朝抗击外敌的民族英雄,他用智慧和勇气两次打败日军,奠定了抗日援朝的胜利基础。

他的刚直和血性成就了他的军事传奇,但也让他最终英年早逝。

你说他是个完美的将军吗?也不是。

他有他的局限,但他无愧于“忠烈”二字。

他的故事,既是一曲悲壮的英雄史诗,也是大明王朝晚期军事困局的缩影。

0 阅读:8

艺术手工艺品坊

简介:艺术手工艺品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