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听人夸奖犹太人善于经商,其实,犹太人的中东老乡亚美尼亚人也是一个商业民族。与犹太人类似,亚美尼亚人也曾被迫离开故土,在世界各地流浪。时至今日,海外亚美尼亚人依然比亚美尼亚共和国总人口还要多。
亚美尼亚人
亚美尼亚人
新加坡是19世纪崛起的商业都会,各国商贾云集,那么在这个繁荣的热带岛屿,有没有亚美尼亚人呢?查阅资料发现,确实曾有亚美尼亚人定居新加坡,时至今日,亚美尼亚人修建的教堂依旧伫立。而且,亚美尼亚人还对新加坡的文化带来了刻骨铭心的影响。
亚美尼亚人发源于高加索和安纳托利亚东部,使用亚美尼亚语。宗教上属基督宗教亚美尼亚教会,亚美尼亚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将基督信仰列为国教的国家。如今全球范围内亚美尼亚人有700万,除居住在亚美尼亚外,还分布在俄罗斯、阿塞拜疆、格鲁吉亚、美国、伊朗、法国、德国、乌克兰、黎巴嫩、巴西、叙利亚,其中俄罗斯是仅次于亚美尼亚的第二大亚美尼亚人聚居地,海外亚美尼亚人多于亚美尼亚共和国的亚美尼亚人。
15世纪起,许多亚美尼亚人被迫迁移到印度,后来辗转来到了东南亚。除了新加坡,在印度、缅甸、马来半岛(槟城和马六甲)和瓜哇等地都曾拥有亚美尼亚社区。
1880年代,大约有一百个亚美尼亚家庭住在新加坡。慢慢的,他们便在这里落地生根,融合为新加坡的一份子。1835年,在禧街一处静谧的角落,12个亚美尼亚家族集资专为第一位亚美尼亚修道士(启蒙者圣格列高利)修建了亚美尼亚教堂。这座教堂是新加坡最古老的教堂,也是东南亚仅存的亚美尼亚教堂。
亚美尼亚教堂亚美尼亚教堂于1835 年建于禧街,是新加坡最为古老的教堂。教堂是爱尔兰建筑师George Coleman的设计杰作,专为第一位亚美尼亚修道士St Gregory the Illuminator而建。
高耸的尖顶,罗马多立克式柱子以及两旁的壁柱形成巴拉殿式的风格。而在教堂内部,抬头便可以看到弓形的穹顶天花板,传统亚美尼亚建堂建筑的传统风格彰显无疑。1973年,亚美尼亚教堂被定为新加坡的国家古迹。
随着新加坡亚美尼亚人口的减少,最后一任亚美尼亚牧师在30年代后期离开以后,就不再委任继任者。目前新加坡的亚美尼亚教堂已经挪作他用,只有雅格叙利亚正教会和科普特正教会使用这座教堂。
雅格叙利亚正教会在每周第一个星期天的晚上和其他星期日早上举行仪式,科普特正教会则在每个月的第一个周末举行晚祷、晨祷和圣餐。教堂偶尔也在圣诞节和复活节等传统节日,举办亚美尼亚和东正教的仪式。2006年,该教堂被用作新加坡双年展展览场地。
亚美尼亚人的礼物新加坡的亚美尼亚人虽然很少,但是人才比例可不低哦,亚美尼亚人给新加坡留下了许多珍贵礼物。新加坡的亚美尼亚名人包括创建并管理莱佛士酒店的Sarkies 兄弟、杂交培育出新加坡国花“卓锦万黛兰”的Agnes Joaquim,以及全国性报纸《海峡时报》的创始人之一的Catchick Moses。
莱佛士酒店建于1887年,以莱佛士爵士之名命名。此酒店是由四个亚美尼亚裔兄弟所创。他们一开始建了一座有十间客房的建筑(饭店主楼),接下来的几年之内,酒店陆续扩建了边翼建筑、将主楼装修完善,还修建了一些娱乐设施。饭店逐渐有今日的雏型。
1929年经济大恐慌对莱佛士酒店造成很大的冲击,酒店最后只得接受破产保护。.在1933年财务危机总算是度过,酒店最后被一个公营的公司接手。
酒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安然度过,不过它却跟随着新加坡在战期面对很多苦难。新加坡政府在1987年宣告莱佛士酒店为国家级古迹。在1989年酒店曾经关闭,因为要做进一步的更新和扩建,其中包括莱佛士酒店长廊。在1991年的9月16号,酒店重新开幕,它又回到了1915年那段全盛期。
卓锦万代兰是一种杂交兰花,“父亲”是棒叶万代兰,“母亲”则是克氏万代兰。卓锦万代兰遗传了父母美丽的基因,花瓣有着优美的弧度,颜色自花蕊开始,由浅至深如同浸在紫色染料中的丝绸。
《海峡时报》是由亚美尼亚人吉席·摩西创办。摩西的朋友Martyrose Apcar本来打算办一份本地报纸,却遇到有经济困难。为了实现朋友的梦想,摩西接手,任命罗伯特·卡尔·伍兹担任主编。1845年7月15日,《海峡时报》出版了八页的周报,使用手动印刷机在土库街7号印刷。每月订费1.75叻币。1846年9月,摩西把海峡时报卖给罗伯特·卡尔·伍兹,因为现实表明报纸无利可图。
1942年2月20日,《海峡时报》改称为“昭南时报”和“昭南新闻”,1945年9月复名。1972年,受限于马来西亚禁止外商经营报刊的规定,总公司将其马来西亚分公司80%股份易手,而由该分公司出版的马来西亚版《海峡时报》亦在两年后的8月31日更名为《新海峡时报》。
是不是没想到,新加坡居然有这么多亚美尼亚痕迹。
用户18xxx52
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