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美国换谁当总统都不行:势利尽失,颓势毕现

过河小卒子 2024-07-04 17:11:11

听说,拜登在第一轮电视辩论中表现太差,美国民主党内部已经在考虑换掉拜登,让别的人去竞选总统。

实际上,以现在的美国的样子,换谁当总统都不行:不是说美国两党政治不行,而是美国现在的状态不行。

两个原因,中国古代典籍《中说》卷六《礼乐篇》里早就说得很清楚:以势交者,势尽则疏;以利合者,利尽则散。

中国清朝虽然落后,但看美国还是很准的:感叹其富强,忧心其隐患

历史上,中国在科技等方面逐渐落后于西方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这种落后带来的后果集中爆发在清朝中后期:国家被列强任意凌虐而无还手之力。

但就在中国这个几千年来都很强盛的帝国被列强暴打侵略的时候,新出现的美国却是个世界上冉冉升起的“巨星”:刚刚独立的美国就能打败列强西班牙,称霸太平洋。

实际上,但是积贫积弱的大清也在研究世界:为什么大清这么倒霉,被外人如此欺辱;为什么刚刚出现的美国能如此强悍,各个列强都对他们礼遇三分?

出生于清朝道光年间的张德彝,他是清朝第一批长期游历海外的外交官,足迹遍布欧美,亲眼见证过法国的巴黎公社革命,也了解美国的先进科技与各种超前的社会公共事业发展。

在他看来,美国有各种先进的机器、工业,很多科学技术都是闻所未闻的,的确非常强大富足;但他又发现,美国两党政治是个麻烦:

南方的民主党和北方的共和党“各怀私意,彼此不睦,啸聚党徒,相互攻讦,必然后患无穷:二党如此争衡,后患恐不免焉”。

张德彝是什么意思呢?他在说:美国看起来的确很强很富,但他们的两党政治互相争权夺利,没有一个稳定的平衡机制,将来是有大麻烦的。

张德彝

同样出生于清朝道光年间的广东人张荫桓对美国也有同样的看法。张荫桓在清朝光绪年间成为外交官,游历世界,还出任过“大清出使美利坚国钦差大臣”。

张荫桓对西方文化了解很深,能用英文书写信件,他在1888年亲身实地观察看美国总统大选,觉得美国简直就是个怪胎:党祸日深,创国成规亦不甚遵守,识者虑其久合必分也。

意思是说:着美国两党相争已经是很深的祸害了,搞得国家法律都不能得到落实贯彻;这样的国家,在有识之士看来,是一定会分裂的。

当然,清朝的“二张”看到的是美国当时的弊端,是“旁观者清”;而他们也没有办法给出解决之道。

如果非要他们给什么建议,他们就会拿出清朝“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搞什么选举,老总统干到死,然后传位给儿子,不就没乱子了吗?

张荫桓要美国搞皇帝制

毕竟有历史与文化的局限性,清朝人给出解决美国问题的办法当然是不靠谱的;但是,他们作为旁观者,发现美国的隐患是实实在在的。

但几百年过去了,美国一直在两党争斗中打滚,他们并没有灭亡,反而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腾飞。显然,清朝的“二张”看到的是表象,不是本质。

美国的本质是什么呢?事实上,美国就是一个时代的“世界势利结合体”,世界上的“势”与“利”都因为机缘汇聚,集中到美国身上。

以势交者,势尽则疏;以利合者,利尽则散。请看美国“势利”之变

都知道美国是以十三个英国北美殖民地为基础组成的,这十三个殖民地是:

新英格兰殖民地:新罕布什尔省、马萨诸塞湾省、罗得岛殖民、康涅狄格殖民地。

中部殖民地:纽约省、新泽西州、宾西法尼亚省、特拉华殖民地。

南方殖民地:马里兰州、弗吉尼亚自治领和殖民地、北卡罗莱纳省、南卡罗来纳省、乔治亚省。

李鸿章访美

但北美十三州殖民地,一开始并不完全是英国的。

北部很多地区,是法国最早占领并进行殖民统治的。马萨诸塞州,包括罗德岛州,是清教徒的大本营,而清教徒本来是英国人,但他们实际上更多是从荷兰有计划的移民到北美的。

荷兰在北美有很大的区域,他们在哈德逊河口地区,也就是现在的纽约和曼哈顿岛都有巨大影响力,哈德逊流域最开始叫“新尼德兰”,纽约也曾叫“新阿姆斯特丹”。

英国主要的殖民地在南部,就是现在的弗吉尼亚、卡罗莱纳、马里兰等地。弗吉尼亚英文写作“Virginia”,“处女之地”的意思,是纪念终身未婚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卡罗莱纳是查理一世的拉丁文拼写;马里兰意思是玛丽的领地,说的是英国国王查理一世的皇后玛丽;乔治亚则是纪念国王乔治二世······

虽然北美殖民地乱七八糟,各国都有自己的地方;但那时候最强的是英国,而其他国家也没有力量顾及到北美。

渐渐地,英国在北美成为举足轻重的老大,他们几乎是肆无忌惮地用武力兼并了许多其他国家的殖民地。1664年,英国人占领了荷兰人控制的“新阿姆斯特丹”,命名为“New York”。

总而言之吧,在独立战争之前,所谓的“十三个殖民地”,其实就相当于十三个独立的小国家,他们有自己的政权,负责自己区域内的一切。

而这十三个独立的小国,和欧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后来都成为依附于英国的殖民地,但历史上和欧洲各国的连接是割舍不断的。

1775年,由于英国在欧洲的七年战争中花费很大,不得不对海外殖民地的税收政策有所收敛,其实就是要从殖民地收点税、捞点钱。

在这之前,英国对北美的殖民地并没有过多的要求,所以,双方处得还是不错的;现在,要收税,要北美向英国输送利益,这十三个殖民地一下子就炸锅了,爆发了“独立战争”。

实际上,如果仅仅靠十三个殖民地所谓的“民兵”来对抗英国,力量远远不够的;但欧洲那些国家把英国都恨死了,他们看到“殖民地”要独立,那是无条件支持。

法国直接出兵,德国、荷兰、西班牙等不敢明目张胆出兵,但暗地里提供财力支持,也派出雇佣兵到北美打仗。

我们说“独立战争”是美国的独立之战,真正的,这是欧洲“七年战争”在美洲的延续。独立战争之后,美国建立的“联邦”中央政府软弱不堪,十三个殖民地仍然相对独立。

美国真正独立起来的战争是1861年~1865年的“南北战争”,这是北方政权对受英国影响深重的南方政权的围剿。南北战争之后的美国,才是一个中央政府有强势统治的国家。

南北战争打乱仗

在这之后,美国就像开挂了一样,在世界上快速崛起。有个规律:欧洲列强弱下去,美国强起来;列强衰弱得越快,美国强起来的势头越快。

美国“势与利”尽否?反正不多了

欧洲列强的整体衰退是个缓慢的过程,他们相比于其他国家还保持一定的领先,但相比于美国来说,他们的发展变慢了,因为美国上升的太快。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的科学技术就领先于欧洲很多了,电气化革命的大部分技术都出现在美国,而不是引领了人类工业革命的欧洲;世界的重心也从欧洲转移到美国。

西方国家把两次世界大战都局限在欧洲,这两次世界大战中的亚洲战场或者其他战场,在西方看来都无关紧要,似乎不是“世界大战”的一部分。

这是因为,直到两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决定权都在西方。他们因为拥有先进的技术而具有殖民欧洲之外各地的能力,世界处于“殖民时代”。

二战后,别人一片焦土,美国空前强大

在“殖民时代”,有技术、有能力的国家都希望得到更多的权利,所以,战争总是在几个强国之间发生: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等等。

随着美国崛起,美国的技术也赶了上来,而欧洲列强因为战争逐渐衰退,于是,西方的“大势”开始转向:美国成为西方国家的老大;美国制定了一种不是“殖民主义”的世界秩序。

这是什么意思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英国还是控制着欧洲的,美国只是个“门罗主义”控制美国的地区强国,其影响力到不了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

二战后,美国成为西方国家的领袖,他变成以美洲为基础的地区性强国。

同时,美国也不想像英国那样赤裸裸殖民,他要打压其他地区强国,让其他地区没有强国出现。这样一来,世界上只有一个强国美国,这个美洲地区的霸主自然就是世界霸主了。

谁敢进美洲半步?

所以,二战后的世界,我们看到的是“冷战”,这是美国为了防止苏联成为欧洲霸主;冷战期间,日本经济崛起,美国又打压日本,这是防止日本成为亚洲经济霸主。

到了冷战结束,苏联解体时,美国的“势”达到了顶峰:整个美洲,都是美国的地盘,没有任何人染指;欧洲没有强国,只能委身美国;其他地区也没有强国。

实际上,那时候的世界就是美国说了算的。因为美国说了算,他们也得到巨大的利益,美国各地虽然对联邦政府看法不同,但得到的好处让他们愿意维持这个在世界很强势的政府。

这时候的美国也是最团结的,不但国内团结,还受到欧洲各国真诚的依赖;苏联解体,俄罗斯内部都在想着怎么更好的依附美国;其他国家很多精英都是美国的追随者。

从冷战结束后,美国就非常享受当世界老大的好处;而世界其他地区也的确没有强国能挑战美国的地位。亚洲的中国和印度,距离美国差得远呢,非洲则是原始大陆。

也就是说,世界只有一个“地区性强国”美国,其他地方没有出现地区性大国,所以,美国实质上就是世界霸主。

维持这个霸主位置,美国只要防患于未然:只要地区性大国有出现的苗头,打压下去就行。世界各地没有地区大国,美国就是唯一的“地区性大国”。

当俄罗斯在普京当总统后慢慢崛起,要恢复“俄罗斯的荣光”时,美国看到了危机:俄罗斯有可能会成为欧洲,或者是东欧的“地区性强国”。

当中国韬光养晦几十年,终于爆发,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有大国崛起,美国更加感到危机,显然,中国崛起之后,必然是亚洲地区的大国。

俄罗斯和中国理所当然成为美国针对的国家,在美国看来,不能让这两个国家继续发展,否则世界出现三个地区性大国,那不就乱套了吗?美国的“秩序”在哪里?

但在世界各国看来,美国唯一强大不是好事,美国代表的西方国家利益也只是世界10%美欧人的利益,世界绝大部分人愿意看到多极化的世界。

当“沃尔夫条款”成为笑话,美国的“势”、“利”还剩多少

既然如此,那就是比拼实力的时候了,美国还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比较先进的科技。把中国排除在先进科技之外,就能釜底抽薪,断绝大国走向更高的可能。

比如美国那个“沃尔夫修正案”就是鲜明的例子:禁止美国空间技术和中国进行的任何合作。这个修正案被叫做“沃尔夫条款”,其核心就是把中国排除在美国空间技术之外。

其实,这个条款看着是“空间技术”上的,实际上是美国开始在科技方面和中国脱钩的开始;美国要回到以前那种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的时代。

沃尔夫条款

对一个工业后发国家进行“技术封锁”,打击的是这个国家在科技方面走到世界前列的可能。没有先进的科技,这个国家无论如何就没有持续发展、领先世界的可能。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和苏联在冷战中针锋相对,但他们对封锁中国核技术是出奇的一致:苏联都想轰炸大国西部核研究基地;美国肯尼迪说只要他活着就不会让大国有原子弹。

在这种严酷的封锁下,中国人自己自力更生,爆炸了自己的原子弹,震惊世界;同时,还研制出“氢弹”,这是另一种更高级存在。

而美国的“沃尔夫条款”想封锁中国的太空科技,就像当年封锁中国核技术一样,不但没有封锁住,反而激发了中国人的自力更生的精神。

现在,中国航天已经不是美国能封锁的了。中国的“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带回月壤,把美国NASA馋的要命,但就是得不到。“沃尔夫条款”成了美国制裁自己的条款。

肯定不能给,这不是害人家NASA吗?

实际上,再过几年,美国带头建的“国际空间站”就要退出太空,到那时,太空只有中国一个“空间站”,美国在这方面会非常难看、难堪。

现在,美国又出台了所谓的“芯片与科学法案”,其实就是要利用自己在高端芯片的优势,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

有核武器的例子、有空间探索技术的例子,其实完全可以期待:再过些年,这个“芯片法案”可能会像“沃尔夫条款”一样,成为美国没法绕过去的坎。

明显的,“沃尔夫条款”是阻碍美国进行太空探索的“法律”,因为在这个条款规定之下,美国没办法和中国进行合作,而这种合作对美国是有利的。

美国为什么不废除这个“条款”呢?不是不想,而是不敢。

因为有科技领先,就有国家实力的“势”;美国要让全世界都相信:美国还是实力超群的,有着巨大的“势”。当年和苏联搞太空竞赛就是取“势”。

现在的“沃尔夫条款”也是取“势”,尽管美国实质上已经没法说自己是太空探索唯一强国,但他们不能承认自己“势尽”。

这就像一战后,英国其实弱得一逼,但他们就是不承认美国实力比自己强,非要在处理一战问题的“巴黎和会”上凸显英国的意见,也是为了保持英国在西方国家中特殊的“势”。

对英国来说,有这个“势”在,英国内部就乱不了,英国殖民地就还在,英联邦国家就能团结在大英旗下。而美国也只能是“美洲强国”,其影响力到不了欧洲。

现在,对美国来说,有这个“势”在,美国内部各州就不会离开,虽然各州自主性非常高,要想脱离也只是一次投票,但美国“势”在,就能“以势和”。

同时,美国有这个“势”在,内部不乱,美洲就跑不掉,美国还是妥妥的地区性超级强国;而美国以这个地区超强身份,还可以控制住没有强国的欧洲。

非常感慨现在的美国,一个总统选举,两个老头在疯狂攻击对方:一个就像无知老赖一样;一个又像老年痴呆。

实际上,美国的制度不是错,他们的两党制虽有不堪的争斗,但不是美国最后走向分裂的根本原因。

让美国最终可能走向分裂的,重新回到个独立战争之前状态的,是美国的“势”的流失。

因为美国一开始就是个“以势而交,以利而合”的国家,十三个殖民地为了取“势”、为了争“利”,团结在一起。

而时代也给了美国绝佳的机会:欧洲国家争相给美国支持,他们要削减英国的强势地位,支持美国独立。所以,美国就这么合在一起,逐渐“势”大,成为一霸。

现在,当美国的“沃尔夫条款”成为笑话,美国的“势”、“利”还剩多少?好像在某些方面还有点残存的优势,但正在渐渐散失

国家的“势”和“利”是紧密相连的,美国的“势尽之日”,就是其“利尽之时”。到那时,所谓的“美利坚联邦”,南北相疏、各州离散就会成为现实。

因为:以势交者,势尽则疏;以利合者,利尽则散。

最后要说,我不是“美国崩溃论”者,只是说自己的看法,不喜者勿喷。

0 阅读:15

过河小卒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