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学书法,写了几年都写不出灵动、劲健的字来。特别是一些写楷书的,已经练习的非常精熟了,每个字也够端正,甚至临帖临到可以和原字重叠的程度,但就是看不出其中的美感。
张旭光曾经说过国展评委评书法的两个原则,一个叫到位,一个叫味道。一般能写到这种规规矩矩的程度,肯定是下了功夫的。至于为什么没有味道,基本都是这三个方面的原因。
王羲之兰亭集序局部
其一是,不得笔,字形全凭画出来。写字不用锋,也就是现在说的中锋,多用辅毫。这种用笔就像被打伤的肢体,露骨露肉,当然不会精神。不得笔,就是还没有入门,这种情况不在今天的讨论范围内。
今天要说,得笔了,还写不出精气神来的。
王羲之一脉书法来源于蔡邕,传说蔡邕于深山中的仙人指点悟出书法的意义,并有仙人传授了书写的要点。可惜的是他后来被无辜被陷害至死,好在他生前将笔法传授给了弟子崔瑗和女儿蔡琰。
熹平石经
蔡琰流落匈奴,后来被曹操迎接归汉,整理了其父文学、音乐和书法各方面的理论。书法方面留下了大量真书和草书典籍,并记述了蔡邕独到的用笔方法。并把这种方法传授给了钟繇,钟繇又传给卫夫人,由卫夫人传给王羲之,并有此一代代传递下去。
蔡琰在《述父蔡邕笔法》中,她说道:“书有二法,一曰疾,一曰涩。得疾涩二法,书法尽妙矣。”王羲之也曾经说过:“取形质快捷,手腕轻便”。清朝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也说过:“古人论书法,不外疾涩二字。”可见疾涩对于书法的重要性。
颜真卿《祭侄文稿》局部
常听人说,写书法篆、隶、楷正书之类要慢慢写,行书草书要笔走龙蛇写快一点,这是误解了“疾涩”二法。
蔡邕的《九势》中说:“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yuè)之内。”疾势和疾速是不同的概念,疾速只要快就可以了,疾势则不仅仅要快,是从内到外形成一种急速的趋势。所以还需要“涩”,用简单的物理学知识说,要形成加速的势,就要有加速的力。
苏轼寒食帖局部
这个力从哪里来?一个是疾势本身,另一个是就是涩势。蔡邕说:“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王羲之说:“势疾则涩。”也就是疾处要涩,涩处要疾。不能使笔空滑而过,也不能使笔迟滞不前。
那么这种点画怎么写呢?欧阳询在《传授决》中说:“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他说的忙,正好可以解释“意在笔先”不是快速之意,而是想好了再动笔。不动则已,要动就要“动如脱兔”。不要慌慌张张地下笔了,接下来还在斟酌怎样运笔。
欧阳询 行书 千字文局部
为什么不可缓呢?缓则骨痴又是什么意思?痴就是痴呆,呆滞的意思。骨痴就是线条内含之气呆滞、气馁,没有精神。如果发现自己的字各方面写得都不错,就是少精神,那就是速度没跟上来。
在我们工作室内,学过一两个月的,都会专门让他用疾缓两种方法来写相同的字,当然了,不管是疾是缓都要在涩的前提下书写,以便于发现疾势的重要性。其实,对比过了就知道,没有疾势就没有涩势,缓缓的用笔,那种涩势早就在行笔时被分化了。
董其昌跋米芾《蜀素贴》局部
写字要有字势,比如横画的仰策、竖画的弩勒、横折的钩裹和钩努等。缓慢写出来的字,只画出了外轮廓,点画内部笔墨的走向却是失势的。尤其现在使用生宣纸缓缓地书写,得到的线条,象臃肿的蚯蚓,哪有什么肢体的骨丰肉润的美感?
写字快慢也得看纸笔和墨的,生宣熟宣不一样,各种豪的笔不一样,浓墨淡墨还不一样,直接拿走笔快慢出来说事,这得多尴尬[汗]
好文章!
嗯,唐楷的速度慢,魏晋之法写的快。照小编的说法,柳体什么的就是“呆板、少筋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