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极经典理论和行拳心法是指导行拳走架的灵魂。
太极拳修 练过程中逐渐理解并运用——二目廓视,茫点,鹘星,身中垂直线,三道气圈,身备五弓,九曲串珠等太极术语;以及理解运用——“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意气君来,骨内臣”,“凡此皆是意”,“刻刻当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由着热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明”等等太极功夫之境界。
太极经典中的 深刻内涵。理就是法,法就是理,理法不二,理法如一。
因此,习练太极就必须反复研读体悟《太极论》、《十三势歌》、《密授歌》等太极经典理论,进而用来指 导练拳实践,本人在练拳之余,坚持学习背诵这些经典文章,“着熟”这些内容,练拳时用起来也就“得心应手,应用自如”了。
“意在先”“以意 导行”是行拳走架的要诀。
意在行拳中担当“令行禁止”的重要角色,故有“凡此皆是意”和“重意不重形”、“运用在心”之说。太极拳对“意”的运用,发自胸 部的“十字中心”(中丹田),“有心不用何时晓。”
因此初学重点就应放在“意领拈出”用意识引导动作一招一式都以意识引领形体而运行,久练自会“招中有 术”。经过一年的练拳的实践,体悟了内功太极拳之用意的奥妙,颇有心得。
①用意练意有目的——“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练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 养生保健,而不是为技击制人。目的明确,自然别无邪念。
②用意练意有玄机——“意行过半形始动,形停意在行”。意念之功是有意识地将意与形分为一阴一阳, 而又使之相合于一环之中(意念弧)进行交替更迭的转换与衔接。恰当把握意念起止的时机,久练娴熟后,自能从中体悟安闲自在,舒适惬意奥妙无穷的意趣和韵。
③练意、用意要合度——意念不可不及,意必须心中清清楚楚,意路明确清晰、气催姿势心中了然,气势自然混元;意念不可太过,刻意太过则气机不畅,形体僵 滞,失去圆活。而恰当地把握用意的规矩和尺度自然会拓展出一片悠游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之境来。这就是“有意却无意”、“无意出真意”的完整体现。
练意 用意注重形象思维——通过“借假修真”,“意念造型”,“借物想象”(如掌中小气球,孔雀、琵琶、棱子、三道气圈,大镜及钟锤等)以引导这些特异物质形象 的出现,在这“无中生有”的过程中,就可以锻炼和引伸各种内劲的出现,使之产生“沾、连、粘、随”;“刚柔相济,弛张相间”;身备五弓“空四梢”、“气圈 松散得混元”等方面的微妙变化。
行架练拳必须多体会“心中一静”的感觉。
拳架变换时的“心中一静”是阴阳互孕和神意气自现奥妙的生发地。心 不静则意不专,意不专则内气催姿势的感觉出不来。如何做到“心中一静”呢?意想胸中的“十字中心”,当动作转换之间隙,意气从“十字”的上下左右四个方 面,向中央集聚,或“十”字缩小到无,这时意念一空,劲源的气势松散而出,循拳势走向而弥散,气势运行会自然而鼓荡。
行拳走架必须多体会 “松散通空”的感觉。
从“无意到有意”必须在“松散”的基础上“意气”才会出现,“内功”继“松散”而进入“通”的阶段,才能身心放松地,特别自然地练 拳。才能体现太极拳松柔艺术的风采。这些全靠“内气催姿势”使每个形体动作,在不用力地,不经意间,被神、意、气的力量给催发出来的,这种力量就是由内外 气交融的“内功”,在松散的状态下,自然呈现的一种内在感觉。
行拳走架中多体会太极拳“神、意、气”内功之整体悟。
要想练出“神、意、气” 之功,整体性是唯一的诀窍——就是要时刻按照太极拳理法练拳,在走架中充分体现“开合相寓、内外结合、上下相随、欲左先右、欲上先下、阴阳互根”等指导思 想。
具体方法是:在行拳走架中强化“一身备五弓”、“三道气圈”、意念造型”等方面的训练。
本人运用这些方法和诀窍修练一年以来,自感内气外气混元,形恍而气荡,练拳时有大量的内气在流动,自身好像在一个气团中从容不迫行拳走架。真有一种“心如白云常自在,意如流水任东西”的洒脱,身心体验到了在“神意鼓 荡任气催行,足移手出全然不知”的太极佳境中,行拳走架那种无限舒适之美感。
PS: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温馨提示:网络文章要结合自身的体征,是否适合自己,要辩证地看,不盲从。祝各位武运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