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武功夫如是说:

李谨伯先生的《呼吸之间》是一部融合道家内丹修炼、传统医学与生命哲学的实践指南。
全书以“静坐”为脉络,系统阐述了修道从“正身”到“合道”的完整路径,既有对“九窍”“玄空造化场”等核心概念的深度解析,又包含“七支坐”“晃海”等具体功法,兼具理论性与实操性。
以下梳理书中核心要点,并结合个人体悟展开讨论。
一、修道根基:正身、开窍与接引天地生气1、正身以通气血
李老强调“身正则气通”,现代人普遍脊柱不正、弯腰驼背,导致气脉阻塞,引发身心失衡。
书中提出“正身四纲”:脚平吸、肱圆、腰直、头轻顶,通过调整身形(如收颌压喉、展肩包背)恢复脊柱自然曲度,使神经传导与气血运行畅通。
这种以形导气的思路,与中医“形神合一”理念一脉相承。
2、九窍:能量交互的枢纽
书中将“窍”定义为能量接收与转化的功能区,区别于“穴位”的点线特征。例如:
顶窍(百会区域)接引“天气”,对应松果体与脑垂体,主导灵性感知;
夹脊窍(膏肓双关)关联心脏与胸腺,是“开心”的关键,调节情志;
阴窍(会阴区域)接地气,为生命能量(肾上腺素)的根源。
修道者通过“开窍”吸收天地人三宝之气(日、月、星;水、火、风;精、气、神),突破饮食对能量的单一依赖。
3、玄空造化场:宇宙能量的共振
李老提出“星体引力波”形成的能量场(玄空造化场),影响人体气血与命运轨迹。
修道者需“顺其自然”,主动与宇宙能量共振,如通过呼吸法吸收“生气”,补充真元之气。
这一理论将传统丹道与现代天体物理学联结,揭示修道与自然规律的深层关联。

1、筑基:有为法的实践
七支坐与晃海:盘腿、挺腰、卷舌等“七支坐”要点,旨在防漏精、通经脉、促入静;“晃海”则通过脊柱律动激活海底轮能量,带动内脏自愈力,是动中求静的典范。
2、呼吸调息:
书中细分“升阳法”(长吸闭气)与“降阴法”(长呼闭气),结合逆腹式呼吸与胎息训练,调节阴阳平衡。例如“饮刀圭”即吞咽津液以水火既济,既是养生术,亦是炼丹媒介。
3、炼神还虚:无为法的终极目标
李老将修道分为两次否定:
第一次否定:超越阴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恢复先天元神,获得五眼六通等潜能;
第二次否定:超越阳六根(超感官功能),回归佛性般若,实现“无我”与“天人合一”。
这一过程呼应庄子“坐忘”境界——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最终“同于大道”。
三、修心要义:动静平衡与智慧升华1、动中求静的真谛
书中批判“枯坐顽空”,强调“动中之静为真静”。
例如站桩时外挺拔而内虚灵,形似不动实则气血内运;打坐中“神注双关”,以意念引导能量炼化泥液(女性)或锁阳固精(男性)。这种“形静神动”的辩证观,打破了对静态修行的刻板认知。
2、从聪明到通达的智慧跃迁
李老警示,七巧玲珑心(智慧开窍)可能陷入“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困境。
唯有通过“去私欲”与道德修持,将智慧升华为无分别的般若,才能避免沦为术数之巧。
这一观点与佛家“转识成智”思想不谋而合,赋予修道以伦理深度。
四、现实意义:传统智慧的现代转化1、健康管理的启示
书中将忧郁症、慢性疼痛等现代病归因于脊柱歪斜与气脉阻塞,提出“正身—调息—凝神”的干预链条。例如“六字诀”(呵、嘘、呼、嘶、吹、嘻)可针对性调理脏腑,兼具预防与治疗价值。
2、生命科学的跨界探索
李老将“基因形态发生场”转化为“玄空造化场”,用“星体引力”解释生辰八字的影响,为传统文化注入科学话语。这种跨界诠释虽存争议,却为内丹学与现代能量医学的对话开辟了空间。
结语:以呼吸为舟,渡生死之河《呼吸之间》的终极启示,在于将修道从玄学拉回生活——呼吸不仅是生理活动,更是连接有形与无形、有限与无限的桥梁。
李谨伯以九旬之龄展现的生机,印证了“精足不思淫,气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睡”的真实不虚。
在焦虑弥漫的当下,此书犹如一盏明灯,指引我们以身为钥,在吐纳间重拾生命本有的从容与圆满。
京武功夫如是说: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温馨提示:网络文章要结合自身的体征,是否适合自己,要辩证地看,不盲从。祝各位武运昌盛,拳艺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