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历史文化的见证,国内很多城市都建有大小各异的馆藏,成为人们观摩学习的好地方。像在武汉江夏区新兴街附近,就有一座区级的江夏博物馆,它的规模和馆藏不能与省市级别的博物馆比较,但也极具特色。江夏博物馆里珍藏了瓷器、金属、陶艺等多类型艺术品,还有一座缩小比例的古桥梁模型,也代表了区域文化发展的脉络,意义很大。
与多数建在主城区的博物馆比较,江夏博物馆的规模不大,不是刻意寻找,一般人还真不知道它的位置。小编从三环线南出发,在武昌大道出口下,向南一直走到兴新街上,看到妇幼保健院,对面便是目的地。在最近的复江道中百仓储附近还有公共小巴j11/j2/j8路车次的站点,下车后步行到兴新街也行。江夏博物馆并非一栋独立大楼,而是与一群商业街的建筑“挤在一起”,所以随拍打卡的画面,更加接地气。
进到江夏博物馆里,首先看到的还是熟悉的招牌,黑底黄字,书法体的样式,镌刻在门头上,很有事业单位的风格。简约的双扇门,像是小区单元楼的格局,建筑面积也并非独栋大楼的宽泛,行走之间,还是觉得到了很小的居民区里。只不过对应的宣传牌,还有装饰的kt板,包括摆设的陈列柜,还有明晃晃的射灯,映衬出很肃穆的氛围。当然,更多时候,看到那一件件古董,被展在玻璃柜里面,质感突出,加上古朴的标签,印证的还是厚重的文化感。
进门之后,先看到的是一排江夏区的地理地貌、行政规划介绍。这就像看百科,图文并茂,钉在墙上,文字很多,细细品读,也是公文作业的模板。与这些介绍对应的是,下方的展台,开始出现一批批大小各异的物件,大的体积刚好放置进去,小的很迷你,也很不起眼。从一旁的标签文字介绍了解到,原来这些小物件背后代表的历史文化,相当厚重。
在展柜旁还有一座沙盘模型,是以一定比例缩小的复原图。在其中,我们看到了完全纯粹的自然生态立体图,它包含江夏区域的山体和植被,河流与盆地,地貌涵盖的很完整,那些植被与建筑也一一点缀出来。从布局看,这就是原生的田野,是原始生活环境图,很难与现在的城市区域做对比。其实,退一步讲,哪怕是繁华的武汉城区,在很多年前何尝不是类似的风貌,只不过因为人们的勤劳,“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历经多少年的建设,才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继续向里走,看到了一排陶俑物件。陶俑的体积不大,仅有十几公分,但风格很粗犷,尤其是表层雕刻的纹理,人物形象与表情,非常到位。从陶俑的服饰风格看,与我们认知里的传统民俗服饰有差异,应该是曾经的少数民族在此生活过。再往里看去,又有特色的青铜器,这应该是楚文化的代表之一,这一件青铜器看似像武器,又兼具乐器的风格,可能是某个更大青铜器上的配件,也可能是独立的,具体作用还是一个谜。
与青铜器对应的,自然是瓷器了。瓷器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代表,像大众熟知的青瓷、白瓷名品很多,但江夏博物馆里的这一尊瓷器,风格也很小众,且造型更加另类,不知道是不是一个新品类。从相关资料介绍说,古江夏区有产瓷器的地方,湖泗南部有,在宋明朝之后达到巅峰,但却没有流传到现在,中间的故事不为人所知。
在江夏博物馆里,同时还看到了一座缩小版的古桥,名曰灵港桥,这座桥估计很多本地人都熟悉,是一座千年古桥,背后的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古桥并非只有这一个复原模型,而是真实存在,还屹立在纸坊街道某座村庄里,成为当地的旅游打卡点。同时,在江夏博物馆还展出了众多革命英雄事迹,显示出厚重的红色正能量文化,值得弘扬。(喵星人日志原创随笔文字,部分插图未及时标注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络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