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
米修与木心”展于今天起 (9月9日) 至10月11日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并于10月14日至12月15日巡展至乌镇木心美术馆。展品包括两位作者近50件画作,以及各自的诗集。这是20世纪重要的法国诗人及现代主义画家亨利·米修 (Henri Michaux,1899-1984) 画作首次在中国展示,也是中国画家与诗人木心 (1927-2011) 画作在上海首次展示,呈现了二人内在关联和迥异之处,构建一场跨越时空的相遇。
开幕式现场
在昨天的开幕式 (9月8日) 上,众多木心的好友齐聚一堂,像是赴一场诗与画的约定。法兰西共和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领事柯梅燕女士 (Ms. Myriam Kryger) 回忆了米修的作品对自己从青年时代开始的陪伴,并指引她认识这个世界,其著作《转角的立柱》是她行李箱中的必备物品。
巴黎市立现代艺术美术馆策展人、本次展览法方策展人弗朗索瓦·米肖 (François Michaud) 先生通过视频向大家讲诉了这次展览是想象世界的相遇,木心与米修两个人都是生活在别处”的人,他们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和文明不是很感兴趣,他们追求另外的世界并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创作抵达了那个世界。同时表示法方团队与为展览作序的法国著名诺贝尔奖得主勒·克莱齐奥先生因为疫情无法前来上海,但是他们的心与大家在一起。
法兰西学院外籍终身通讯院士、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展览中方策展人董强表示,在回国20多年后终有机会在与木心的对话中重新讲述米修,为这次让更多人了解米修的机会感到高兴。他认为文学和艺术就像是抛下大海的漂流瓶,里面保存了人心中最珍贵的东西。这个瓶子最终被带向何方没有人能预知,但当另一个人发现它时,就会为之感动。这样重新发现的契机始终存在,也需要去推动。
展览现场
木心美术馆馆长陈丹青先生致辞中特别感谢了此次特地赶来观展的木心50年前的老朋友们:乌镇木心美术馆办公室的小朋友,今天倾巢出动,跟着我们的余书记,来大上海赶庙会。我的老父亲,我小时候的许多好朋友,也都赶过来。上海话叫做轧闹猛。我们来赶什么庙会呢?我们想看看木心刚刚交到的新朋友,亨利·米修先生。1933年,米修来过上海,回去后,从此自称是个中国的野蛮人。八十七年后,这位野蛮人专门来到上海。找到上海的老克勒孙牧心先生,共同办一回展览。这位孙牧心呢,大家知道,他本事很大。从1946-1982年,他在上海待了整整三十六年,三十六年间,他竟然从没在上海办过一分钟展览。2011年,木心走掉了,一辈子的作品全部存在小小的美术馆。没想到五年前,有个法国人弗朗索瓦·米肖,就是刚才大家在视频里看见的家伙,忽然说,我们法兰西的亨利·米修也是诗人,也是画家,他应该和你们的木心一起办个展览。我们当然很开心,筹备四年多,就有了今天的大庙会。”
为什么是亨利·米修这么有名的作家诗人,痴迷于绘画?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女士讲到,也许就是源于他对写作的怀疑。我们都知道在欧洲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对浪漫主义运动其实是解放文学和艺术体系当中的自我,让作家和画家这两种职业可以相互的交流触碰。米修他始终在追求一种完整的表达和绝对的对话,他喜欢旅行,而最危险的旅行就是潜入内心,似乎是希望再现一种内心的孤独。而这次展览就是让两位艺术家互相照见、又各行其道。”
展览现场
珍贵影像勾起对艺术家的重新认识
开幕当天下午举办的论坛,亦是看点十足,不少珍贵的影像资料在论坛现场一幕幕地放映。首先董强回忆了本次策展的缘起,他自1989年写作博士论文开始研究亨利·米修多年,而策展人弗朗索瓦·米肖则在与艺术家赵无极的接触中发现米修的重要性,并通过在木心美术馆的观展经历开始发掘木心与米修之间的联系。他强调虽然观众对米修尚不熟悉,但后者曾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来过上海。米修的亚洲之行不但使他写出了奠定作家身份的作品《一个野蛮人在亚洲》,也促使他在中国美学的影响下开始采用中国墨、色粉或水彩开始绘画创作。
艺术史学者菲利普·杰奎琳 (Philippe Cinquini) 先生多年来做了许多中法文化交流项目,他谈及本次展览的意义,认为当下的研究像拼图一样不断填充既有的文化图景,让消失的时代景象像新大陆一样不断被发现。对于米修,菲利普从怀旧的角度进行解读。怀旧”从拉丁语的词源来说意思是回归。正如《奥德赛》中的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以后想回到他的家乡,却因是在寻找一个永远失去的整体而徒劳无功,米修和木心的苦旅与流亡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乡愁,一种回归。
论坛现场
陈丹青则从自己布展时的感受出发,分析两位对各自文化背景的处理方式。在他看来,米修刻意回避欧洲文脉给他的记忆,而木心则尝试通过不同工具表达他对中国传统绘画的记忆。谈及二人的生平经历,他认为米修比木心更加幸运,前者在青少年和中年时经历了法国文化的辉煌年代,而后者则在劳改和工艺美术设计厂中隐藏自身直到出国为止。由此,二者相比,米修对自己的文明记忆的拒绝是一种非常奢侈的姿态,而木心则像罪犯一样在守护他的小房间里那一点点艺术,这种对比也使得本次展览中二者的并置十分有趣。
论坛现场
彼此并不知道的两位有着怎样的碰撞
虽然米修与木心彼此并不知道,却同样拥有特异的禀赋与经历,践行着亦诗亦画的生涯。1899年,米修出生于比利时纳姆尔城,亲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流离失所。1927年,木心出生于中国乌镇,青壮年时期深受压抑与迫害。绘画与诗作,是两位天才救赎内心的方式,得以从乱世苦难中抽离,遨游内在世界”。
亨利·米修肖像照1936年
摄影师吉赛勒·弗亨德
亨利·米修文献库
对于米修而言,文学与绘画皆基于他的自学,并在其一生之中始终并行。其绘画作品游走于具象与抽象艺术的临界之处,他调动人形符号描绘出流动、群组、运动、身体、面孔,透过不稳定和模糊不清的轮廓时隐时现。米修声称诗是驱魔工具”、文学助人生活”,他的诗作,诙谐怪诞,他的涂鸦画作,指向极度自主的个人性。值得一提的是,他酷爱东方文化,曾于上世纪30年代泛游亚洲,极度迷恋中国的书法、水墨和戏剧。他坦承自己前往中国并非寻觅异国情调,而是出于内心的需求,渴望获得一种新的观照、新的语言。
亨利·米修无题
纸上水彩38×57cm1970年
贝尔泰·艾图阿亥画廊(巴黎)藏
亨利·米修无题
擦印画31×24cm1960年
木心艺术基金会藏
亨利·米修无题
纸上毡笔33×26cm1974年
私人收藏
上世纪40年代就学上海艺专的木心,则毕生向往整个欧罗巴文化,在诗中徜徉巴黎,在默默无闻的漫长岁月中,保持诗学与绘画的世界主义。木心的狱中笔记和微型转印画风景系列,摆脱传统水墨媒介,直取宋元绘画的致精微而广大的境界。
木心肖像照
摄影师李峻
木心艺术基金会
2015年,当同为亨利·米修的长期研究者弗朗索瓦·米肖发现了木心,遂萌发了这一联展的构想,策展四年,期间董强也加入了本展策划。在本次展览中,两位流动的灵魂”停下脚步,在新世纪的上海,彼此相遇。董强认为:观看米修与木心,重新阅读木心与米修,其实是试图回答一个迫切的问题:在一个高科技几乎碾压一切的互联、物联、智联的世界里,人是否还能有属于自己的精神空间,哪怕小到微乎其微?”
木心歌剧
纸本彩墨17.6×38.7cm2002年
木心艺术基金会藏
木心朝霞
纸本彩墨11.3×58.9cm2000年
木心艺术基金会藏
木心浦东月色
纸本彩墨20.9×33cm1977-79年
收藏机构:耶鲁大学美术馆,作品由罗森奎兹公益基金会捐赠,
捐赠发起人:亚历山大·梦露,罗伯特·罗森奎兹,B.A. 1962。
木心纠缦卿云
纸本彩墨32.7×21cm1977-79年
收藏机构:耶鲁大学美术馆,作品由罗森奎兹公益基金会捐赠,
捐赠发起人:亚历山大·梦露,罗伯特·罗森奎兹,B.A. 1962。
编丨lisa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