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透露:部分治疗可能并非必要

神外袁可 2025-03-15 04:00:55

参考文献: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疗质量管理研究中心. (2023). 《我国医疗服务中不必要医疗干预现状调查》. 中华医学杂志, 103(5), 345-35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中心. (2022). 《临床路径与合理用药指南》.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华医学会. (2023). 《循证医学在临床决策中的应用专家共识》. 中华内科杂志, 62(8), 678-687.

近些年来,医疗资源过度使用的问题日益凸显,引起了医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据统计,我国每年因不必要的医疗干预导致的医疗资源浪费高达数千亿元,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了不必要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在这一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医学专家开始反思现有医疗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呼吁回归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理念。

无效治疗在现代医疗体系中普遍存在,这一现象与多种因素相关。一方面,部分医疗机构存在逐利倾向,通过开展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医患关系紧张背景下,防御性医疗行为使得医生倾向于过度检查和治疗,以避免可能的医疗纠纷。同时,患者对医疗的期望值不断提高,盲目追求"高精尖"治疗方式也是导致过度医疗的重要原因。

在手术方面,多项研究表明,许多常规手术其实效果有限甚至无效。例如,对于轻度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关节镜手术,多项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与保守治疗相比并无明显优势。中国骨科医学会的数据显示,国内每年约有20%的关节镜手术可能并无必要。同样,对于一些良性甲状腺结节、无症状胆囊结石等情况,手术干预往往并不优于保守观察。

药物过度使用同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抗生素滥用就是其中典型案例。中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的数据显示,我国门诊抗生素使用率远高于国际推荐标准,尤其在上呼吸道感染等病毒性疾病的治疗中,抗生素的使用往往是不必要的。此外,胃药、镇痛药、滋补类药物等在临床中的过度使用也十分普遍。

张教授指出:"许多患者感冒后坚持要求使用抗生素,但实际上绝大多数普通感冒是病毒引起的,抗生素对病毒完全无效,反而可能带来肠道菌群失调、耐药性增加等不良后果。"

除了手术和药物,医学检查的过度使用同样值得关注。全身CT检查、各种肿瘤标志物筛查、不必要的核磁共振等在临床实践中频繁出现。李医师在一项调查中发现,门诊患者中约有30%的影像学检查可能是不必要的,这不仅增加了医疗支出,还可能导致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

过度医疗的危害远超想象。首先,不必要的治疗会给患者带来额外的痛苦和风险。任何手术都有并发症风险,任何药物都可能产生不良反应。同时,过度医疗也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增加了医保资源的消耗。从长远来看,过度医疗还会导致医患信任危机,损害整个医疗体系的健康发展。

那么,如何避免无效治疗呢?循证医学为我们提供了重要指导。循证医学强调医疗决策应基于最佳的科学证据,结合医生的专业判断和患者的价值观及偏好。在循证医学的框架下,医生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及时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指南。

王专家表示:"在临床决策中,我们需要权衡治疗的获益与风险,综合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避免机械地按照'标准流程'开展治疗。"例如,对于早期前列腺癌,积极监测而非立即手术可能是更合理的选择;对于轻度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干预可能比药物治疗更为适宜。

患者教育也是避免无效治疗的关键环节。很多时候,患者对疾病和治疗的认识存在误区,盲目追求"治愈"而忽视了治疗的风险和限度。医生需要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解释疾病的自然史、治疗的预期效果以及可能的风险,帮助患者做出理性决策。

医疗体系改革同样不可或缺。目前,我国正在推进以质量为导向的医疗服务评价体系,逐步改变以往以数量为主的考核方式。此外,建立合理的诊疗规范和路径,加强医疗质量监管,也是遏制过度医疗的重要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合理使用医疗资源并不意味着医疗服务的削减或质量下降。相反,通过避免无效治疗,医疗资源可以更加集中地用于真正需要的患者和领域,提高整体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在慢性病管理方面,过度医疗现象同样突出。以糖尿病为例,赵医师指出:"很多糖尿病患者过度依赖药物控制血糖,而忽视了生活方式干预的重要性。实际上,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往往能显著改善血糖控制,减少药物使用。"

老年患者是另一个容易受到过度医疗影响的群体。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往往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使用多种药物。这种情况下,多药共用不仅增加了不良反应风险,还可能导致药物间相互作用。美国老年医学会推出的"明智选择"(Choosing Wisely)运动专门针对老年患者提出了减少不必要医疗干预的建议,强调应基于患者整体状况和生活质量做出治疗决策。

心理健康领域的过度医疗同样不容忽视。许多轻度焦虑或抑郁状态可能是生活压力的正常反应,不一定需要药物干预。然而,当前精神类药物的过度使用现象相当普遍。心理咨询、认知行为治疗等非药物治疗方式在许多情况下可能是更为适宜的选择。

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患者获取医学信息的渠道日益多样化,但信息质量参差不齐。错误或片面的健康信息可能导致患者产生不合理的医疗需求,进而促使过度医疗的发生。因此,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传播科学、准确的医学知识,对于减少不必要医疗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医学教育改革也是解决过度医疗问题的长效机制。将循证医学、医疗伦理学、医疗资源合理配置等内容纳入医学生培养体系,培养具有成本意识和价值观念的新一代医生,对于从源头上减少无效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陈医生认为:"医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知道何时不治疗,与知道何时治疗同样重要。"这一观点揭示了现代医学实践的深刻哲理——医生的职责不仅是积极干预疾病,更在于理性评估干预的必要性和价值,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当我们回顾医学发展的历史,会发现许多曾经被广泛应用的治疗方法最终被证明是无效甚至有害的。这提醒我们,医学认知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医生需要保持谦虚和批判性思维,不断反思和优化自己的诊疗行为。

医学的核心价值在于维护生命健康和减轻痛苦,而非简单地追求干预的数量和强度。在追求医学进步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警惕技术至上主义的倾向,回归以人为本的医疗理念。过度医疗不仅浪费资源,更可能损害患者利益,与医学的根本宗旨相悖。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和慢性病负担加重,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变得尤为重要。避免无效治疗,提高医疗服务的价值,是医疗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举措。

真正的医者仁心,不仅体现在积极救治患者的过程中,更体现在理性判断治疗必要性的智慧中。当医生有勇气说出"这个手术可能不需要做"、"这些药可能不需要吃"的时候,或许正是医学回归本真的开始。

0 阅读:50
神外袁可

神外袁可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