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血缘纽带,《百家姓》宋朝时成书,先后收录了504个中华姓氏,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本系列文章将按照《百家姓》原文顺序逐讲解姓氏文化。
姓氏由来:傅,Fù,多起源、多民族姓氏,主要源于殷商名相傅说(Yuè),以地名为氏。商朝武丁(姓子,名昭,号武丁,又称殷武,商王小乙之子,商朝第22位国君)时期,国势衰微。武丁一次在梦中得到位圣人,名叫说,而且不是官宦贵族子弟。后来在傅岩(今山西平陆)果然发现了一个叫说的奴隶,他因触犯法律被罚筑墙,武丁便赐他傅姓,官至宰相。傅说帮助武丁兴国,修政行德,使天下大治,形成“武丁中兴”,被尊称为“圣人”。在傅说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傅氏,尊傅说为得姓始祖。
傅姓始祖:傅说
源于伊祁姓,以国名为氏。上古时期帝尧(伊祁姓,名放勋,号陶唐,又称唐尧,帝喾之子,三皇五帝之一)的长子名叫丹朱(姓伊祁,名丹朱,棋圣,执政三年不善,还位给帝舜),丹朱长子大由被封于傅邑(今山西平陆),建立古傅国。大由后裔子孙中有以国名为姓氏者,称傅氏,是最古早的傅氏一族。
源于姚姓,也以国名为氏。楚国先祖火神吴回(颛顼高阳氏曾孙,老童之子,火神)之子名陆终,陆终生六子,衍生出苏、顾、温、董、彭、曹、娄等姓氏,陆终封姚姓建立傅阳国(今山东枣庄台儿庄区),又称复阳国。东周时期傅阳国被楚国所灭,原住民中有以古傅阳城名为姓氏者,称傅阳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傅氏、复氏、阳氏。与傅阳国同时被灭的还有姬姓赖国(今河南禹州、息县),赖国子民恐被楚国所害,也有改赖姓为罗氏、傅氏、复氏等。
另有源于官吏太傅、傅御、傅相、傅丞、傅尉,后人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满族等其他少数民族在民族融合汉化过程中改姓为傅氏等。
得姓始祖:傅说
发源地:山西平陆
迁徙路线:
先秦时期,傅姓悄悄地活动于河南北部和山西南部一带狭小的地区。
秦汉时期,傅宽(西汉开国功臣,谥号“景”)跟随汉高祖刘邦打天下,封通德侯、阳陵侯,历任齐相和汉丞相,辅佐齐王刘肥,傅姓已进入山东。随着蜀中夜郎族傅姓和西羌傅姓的汉化,傅姓在汉朝时已是甘肃、宁夏、四川的大姓,并很快向西南的贵州、云南、广西等地迁移。
西晋时期,傅姓族人北上河北,南下江苏,并渡长江进入浙江等地。唐朝末期傅姓随中原南下移民潮进入福建。
宋朝时期,傅姓第一大省是江西,主要分布在江西、山东、河北、福建、河南,其次分布于浙江、江苏、安徽、四川、山西等地。全国形成了南方赣闽、北方鲁冀豫两大傅姓聚集地区。
明朝时期,傅姓已分布于江南各地,江西还是傅姓的第一大省,浙江次之,其余主要分布在山东、福建、湖北、河南等地,傅姓人口主要由北向东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浙赣闽、山东两块傅姓人口聚集地区。
清朝初期,傅姓进入了台湾地区。
姓氏郡望:傅姓主要郡望为北地郡(今属甘肃)、清河郡(今河北清河)等,除以望立堂外,还有兴商堂等。兴商堂的由来便是来自傅姓始祖傅说辅助商王武丁兴盛国家的典故。
历史名人:清朝顺治年间官员傅以渐(字于磐,号星岩,今山东聊城东昌府区人,清朝开国状元,知名学者、史学家、名臣,著《贞固斋诗集》、《易经通注》、《聊城县志序》、《续义》等)、太平天国女状元傅善祥(字鸾史,今江苏南京人,清朝秀才傅槐为之女,中国史上第一个女状元)、前水利部部长傅作义、著名女子游泳运动员傅园慧,艺人傅彪、傅艺伟、傅淼、傅程鹏、傅迦等。
在比赛中使出“洪荒之力”的傅园慧
祠堂:
山东省聊城市城区闸口西、东关大街路北傅氏祠堂,始建于清朝,馆内现有大小迎壁、傅氏祠堂、傅斯年铜像、傅斯年陈列楼、仁义牌坊等建筑,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正堂为傅斯年陈列馆使用(傅斯年,字孟真,山东聊城人,傅以渐七世孙,近现代著名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2024年修缮开放,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山东聊城傅斯年陈列馆
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上湖乡珠湖村傅氏宗祠,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时任刑部右侍郎傅孟春“奉旨敕造”,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江西高安珠湖村傅氏宗祠
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龙凤镇黄桷坪村水流岩下川南傅氏宗祠,前身是永镇山傅氏家庙,由水流岩傅氏入川始祖傅友公第四代孙傅琳率领,于清乾隆1786年首建,又于1817年、1855年经傅氏子孙两次扩建达到现在的规模,解放后作为小学使用,现作傅氏家风馆,形成“立德笃行,诗礼传家”八字家规,宗祠为叙永县保护文物单位。
四川叙永川南傅氏宗祠
家训家规:
《勤则八》略:
一、永敦孝友,孝为百行之原,不孝不足以为人;因亲及亲不友不足以言孝。
二、不失诗书,诗书所以化气质也,智者以裕经伦,愚者以守礼教。
三、力守基业,先业为生活之根据,乃先人积铢累寸、手胼足胝以贻子孙者力;甚劳心甚苦矣,况庐墓所在,轻弃於人忍乎不忍?惟能进取乃能退守;苦株守一隅,终不足恃,故守之不能不力。
四、严训子孙,养不教,父之过尽人皆知。
五、赈恤贫乏,族大则齿繁,齿繁则贫富不一致。
六、维持纲,常纲,三纲也。常,五常也。君臣、父子、夫妇是三纲;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是谓五常。
七、虔诚祭祀,中国历史以血统主义为重,血统者,精神一贯之所繁也。
八、整肃家规,男位正乎外,女位正乎内,经言之详矣。
《戒则八》略:
一、勿富贵而薄天亲人何以富贵?命也!何以此命?祖德宗功也。
二、勿矜才智而略尊长有大才者,应无不当。有大智者,心无不虚。不然小有才智,非真聪明也。
三、勿乱伦纪而遭天谴凡淫人妻女者,杀及三世。
四、勿好游荡而失常业常业乃生活之根据,古语云: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有常业矣。
五、勿充贱役而玷祖宗前段言:人贵职业,而择业尤不可不慎。大则士、赈、工、商。小者负贩、工艺皆正业也。
六、勿为僧道而绝堙祀僧道,空门也;无所不空,置伦常於不顾,即真心求仙佛者,入於清净寂灭之途,背理灭伦已为正道所不许。其下焉者堕失业以生活,从使后嗣因之斩为僧道者之心安?为僧道者之祖宗其能安乎?念及此恕为僧道者之心亦不能忍即安也。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其明训也。
七、勿因忿争而伤太和和气致祥,戾气致殃,普通皆然。
八、勿悭小利而薄天良刻薄成家者,以报最惨。考其初,并无大有损人利己之事,只以平日锱铢必较,总求利己;而后可利已即所以损人,损人即所以害己之天良也。故凡为人,宁肯可失之厚,不可失之薄;失之厚不至於穷,失之薄即至於恶天道报施不爽也。至于族人关系密切,更不应有此。
——十世炳熙谨撰民国二十九年
现分布:傅姓在全国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湖南、安徽、四川、河南,其次分布于河北、江西、浙江、湖北、山东等地,其中湖南分布最多,全国形成了南川湘皖赣浙、北豫鄂鲁冀两块傅姓大聚集区。
总人口:傅姓约536万人,全国排名第53,在百家姓中位列第84。
帝尧长子丹朱的儿子大由封在傅邑即今山西平陆,建立古傅国。傅邑后人傅说(Yuè)以带罪奴隶之身份辅助武丁中兴商朝,任宰相,曰:“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创下辉煌盛世,被称为“圣人”,也是傅姓始祖,为最早的草根逆袭显贵典范之一。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后,傅氏一族有改为付氏者,为误改,应改正。
创作不易,喜欢本文章请点赞收藏,欢迎评论转发,关注作者更快获得推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