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的骗局:这些歌手被捧得太高了!

晒太阳的咸鱼 2023-05-16 15:22:27

在中国的娱乐圈中,有几位艺人是备受尊敬的。即便对他们稍有批评或质疑,也会引起大量的谴责,比如朴树。

这位被誉为“薛定谔的流行歌手”,时常被各大媒体挖掘出来报道。

不管时间怎样流逝,江湖始终不会忘记他。

图片出自网络

但是,朴树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来一波新闻,这不今天都给人报上平安了,引发了狂热粉丝的追捧。

如果说,大多数明星都是用来追捧和进行幻想投射的,那么,朴树几乎就是用来供奉和展现信仰的。

01

品朴树的人格:抑郁并不高大上

特别是年青一代,如果没有听过《平凡之路》,甚至会被以为这是个新的行道树品种。

他们中有不少人翘首期盼朴树的新歌,更是在朴树发行新歌后,以沐浴更衣的庄重仪式听他的歌。

似乎,这样就可以证明自己——“看,我是多么与众不同。”

图片出自网络

互联网时代的娱乐圈,喧嚣、自黑与自我作贱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流出位方式。

看多了那些拼命争宠的艺人的嘴脸,有一些人总希望透过那些不一样的艺人来表达自己不俗的品味。

所以内敛、低调、不善交际、人格障碍的朴树成了人们标榜自己品味的“工具”。

朴树就像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一样,那些声称声称企盼他音乐的人就如同衣食无忧的贵妇人,在需要表演人性光辉的时刻挺着一张圣母脸给予他们爱抚与眼泪。

图片出自网络

这群人其实并不关心那些艺人的作品本体。

是否好听,是否听得懂,都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给自己提供了一种标榜自身格调的介质。

所以,哪怕朴树在工作中不靠谱,没有契约精神,都会被原谅。

朴树这些年的出现,几乎是在表演“拧巴”行为艺术展。

快二十年前他刚火的时候,一场演出活动,舞台在场地中央360度那种,他上来搬把椅子坐那里就开唱,背面的观众山呼海啸希望他转过脸来,到最后也没转一下。

图片出自网络

才没几年,朴树迅速衰老,但内心越活越娇嫩,像个宝宝到处要宠爱,却到处喊委屈。

那句“妈妈,我恶心”成为了他这个形象最好的注脚。他的身上被缝制了一个巨大的标签:“格格不入”。

但归根结底,这是另一种耍大牌,因为他自己清楚,在座的人都知道他是谁,就算他任性,也没人把他怎么样。

生活的很愁苦不是理由,谁过得不愁苦,谁又敢如你这般放肆呢?

图片出自网络

(朴老师如果去送几天快递,或许可以治好抑郁症)

更有甚者,朴树还公开说自己抑郁。

抑郁症真是所有精神病中最奇怪的病症。

于普通人,它近乎一种毁灭。

即便说自己得了抑郁症,除了能获得一些廉价的温暖的话,生活还是要继续。

偏偏这个世界并不暖,充满博弈。

加上自己的心理状态本该是核心机密,绝对不应该错把袒露当做真诚,把抑郁当做时尚。

所以,本来只是情绪不佳,结果说出自己得了抑郁症后,心情更糟,更悲观厌世了。

但抑郁症对于娱乐圈,它近乎某种加持。

图片出自网络

(又一个抑郁症,没完没完了)

尤其对于那些带有所谓的人文色彩和摇滚色彩的艺人来说,患有或者声称患有抑郁症,就等于为逼格的光环扑上了荧光粉。

窦唯如此,许巍如此,何勇如此,朴树也如此。

在这个圈子的特殊一角里,如果谁胆敢声称自己没有抑郁,十分健硕地生活,基本等于自绝于一线。

所以,如果你是朴树的粉丝,你想让你的偶像永远在一线,那就不要指望你的偶像有一天治好抑郁症,意气风发,心潮澎湃,给你们近距离接触的机会。

可如果你不希望你的偶像健康地活着,你算什么粉丝?

再者,朴树的精神状态和身材管理对于一个抑郁症患者来说,都显得过于健康了。

图片出自网络

残忍一些去想,“病人朴树”,成为了他必须也不能摆脱的商业标签。

无论他自己怎样看待这一点,和他有关的资本都更希望他保持着不那么健康和不那么入世的姿态。

他的不入世,反而就是一种商业化。

02

听朴树的歌曲:浓油赤酱的卖弄

且不管朴树的人设如何,歌手最直观的成绩还是歌曲。

音乐的好听与否,见仁见智,也不在于你是否真能听懂。

懂不是目的,被某几个瞬间打动,把对宇宙人生的看法激发出来,才是目的。

图片出自网络

这是音乐的入门接触阶段。

但做音乐要有喝茶的意识,茶和冰可乐的快感是不一样的,后者直接但短暂,茶的味道绵长,解渴的效果也更好。

这也隐隐传递出了一个信息,音乐的艺术需要的是一种持久而节制的美。

现代音乐家,没有人的天赋能高过冼星海,还有稍微早一点的贝多芬、莫扎特。

这些人,什么时候也没浓油赤酱,哭天喊地。

艺术不加节制,就是下品,而朴树走的恰好是下品路线。

图片出自网络

(如果不懂艺术需要克制,将这幅画与乾隆珍藏的比较一下)

那首《平凡之路》曾经在朋友圈引发了一次古怪的热潮。

一群70后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在朋友圈落泪了,眼泪和青春象征着自己的初心,哪怕裹上了岁月的“铁锈”,也没有忘记自己曾经的锋芒。

“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

用对平凡的认可,证明自己过往的辉煌。

结局并不重要,关键是“我曾经堕入无边黑暗,想挣扎无法自拔”,只要过程能证明我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就足够了。

血淋淋的事实是,你哪有什么成功,哪有什么故事,大家都是一群比平凡还平庸的人。

图片出自网络

(广坤叔从来不抑郁)

这首歌中的烂俗情怀,与一群1970年代的平庸男人达成了鬼魅的合谋。

朴树自己又是个懂得“物以稀为贵”的人,他每每说出新专辑,却每每爽约。

这并不是什么随性而为,而是他压根儿没那个本事,保持高质量的持续输出。

艺术和文学,都讲究一个灵感。

强大如金庸,也懂得封笔;至于把北极熊安排在南极的倪匡,更是很早就说自己的写作配额用尽了。

图片出自网络

温瑞安写书,自己挖的坑自己填不上;古龙弥留之际的著作,也渐露江郎才尽的感觉。

朴树如果像周杰伦那样一年一张专辑,到最后,就是所有的歌都像一首歌。

更何况,朴树并不是音乐科班出身,没有经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纯粹凭借才华创作。

在几首偶得的动听作品之后,就再难为继写出像样的旋律。

一旦灵感用尽,都无法靠技术弥补。

朴树的歌曲《在木星》,和窦唯一样,愈发有一种把流行歌曲写成诵经伴奏乐的趋势。

图片出自网络

“待阅尽悲欢,心方倦知返,君已尘满面,好个白发迷途人……”。

这种完全可以印上机场畅销读物腰封的文字,特别适合那些热爱布置出坚毅的表情,手上缠着珠串儿的,利用假期去沙漠拍照的男人。

这种音乐看似出世又超然,其实不过就是歌唱版的于丹。

03

真实的朴树:也靠商业与资本的运作

情怀,是一种很玄的东西,越玄越让人感觉莫测高深、欲罢不能。

朴树成为了一个可以供人怀旧和凭吊往事的旧款日记本,人们怀旧的时候,偶尔拿出来翻一翻。

从这个角度看,情怀未尝不是朴树的商业标签。

图片出自网络

朴树从来都是一个流行歌手,只不过因为粉丝单方面的精神需求,有意无意放大了他人文、批判性以及知识分子的一面。

人们把他在心理层面的疾病赋予一种抵抗时代喧嚣的战斗色彩,所以容忍了他的一切不靠谱,包括作品质量的下滑。

人们树立起一个偶像,只是为了反射自己。只要偶像还能具备这个功能,就没人愿意大声说出那个难听的真相。

问题在于,面具戴久了,就会以为是脸,朴树还真觉得自己是娱乐圈的清流了,把他自己摆得太重要不说。

图片出自网络

就想问,这个世界怎么你了,动不动就要痛哭一场?

生而为人,要接受自己的才华远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高。

抛开朴树,他爱咋咋地,但是普通人越早明白这个道理,生活就会早一点迈上康庄大道。

我们不对标历史上的知名人物,也不必与马老板、许老板一较长短。

但至少要做到健康活着,哪怕躺平。

如果实在被生活折磨,那就活成广坤叔那样,作天作地。因为只有活着,才能期待变数,才能以时间换空间。虽然无奈,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否则,五十岁的人还唠二十岁的磕,这不就是油腻么?

当然,如果朴老师真的是顽疾缠身,那祝朴老师早日觅得良医良方,身体健康,吃嘛嘛香。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点赞”“留言”“分享”。

1 阅读:252
评论列表
  • 2023-05-17 08:55

    说白了,就是装逼[呲牙笑]

晒太阳的咸鱼

简介:晒太阳的咸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