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号再破纪录

镐京笔记 2022-08-31 09:28:48

撰稿 丨宋彦成

编辑 丨师安鹏

西安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到国际供应链与产业链分工当中,源自国铁集团的数据显示,2022年7月,中欧班列长安号单月开行量突破400列。在市场层面,一度引发“长安号破全国纪录”的热议。

在此之前,西安因“推动外贸稳定和创新发展成效明显”,刚刚被国务院通报表扬。中欧班列从无到有,东联西拓,在中国对欧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中的角色已不可替代。统计显示,过去五年间,全国中欧班列年运输货值由80亿美元升至749 亿美元,在中欧贸易总额中的占比从1.5%升至8%。

长安号无疑是其中最励志的代表,尤其在新冠疫情背景下,这支钢铁驼队砥砺前行,稳定国际供应链,被视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载体。

“战略决定做正确的事情,战术决定将事情做正确。”区域政经观察人士表示,长安号不断突破的纪录背后,在西安国际港务区,还有一张更大的蓝图才徐徐展开……

1.长安号的励志故事

回溯起来,西安2013年开通中欧班列的初衷,只是对接国家西进战略,远不及如今在“一带一路”大格局中的战略意义。彼时,重庆、成都作为第一批“吃螃蟹”者,开行中欧班列已有时日。

很多人记得,那时候的西安国际港站还叫作新筑车站,只是西安局集团公司北环线上的一个四等小站,7条线路,仅能办理最基本的列车会让作业。但国际港务区的意志强烈,持续提升揽储、集结、转运、报关等配套服务功能,加密开行中欧班列,同时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西安欧亚大陆桥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

时间来到2018年,长安号开行量骤增至1235列,初现“黑马”之姿态,而此前一年仅开行194列,暴增6.37倍。为满足长安号的开行需要,新筑车站2019年升级为一等站。也是在这一年,长安号继续疾速狂飙,并上演了一出“弯道超车”的戏码,开行量和重载率等指标均升至全国第一,坐上了中欧班列军团的“头把交椅”。

近几年,长安号持续巩固领先地位。2022年1月-7月数据显示,长安号开行量 达到2217列,占全国中欧班列总开行量约20%,其中7月份开行426列,西安也因此收获“中欧班列单月开行量首破400列城市” 的殊荣。

欧盟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2022年前七个月,中国对欧盟出口2.14万亿元,增长 19.7%;同期,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7.55万亿元,增长19.8%。中欧班列运输货值在中欧贸易总额中的占比虽然还比较小,但短短五年间,从1.5%提高到8%, 增速已是非常惊人——可以说,每一天都是在创造历史。

眼下,“西三角”城市开行量累计达到全国份额的70%,其中西安占据三城中欧班列开行量的近半壁江山。“经济贸易功能与日俱增,同时不能忽略了中欧班列在国际供应链中的重要战略意义。”观察人士强调,“疫情期间,长安号作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载体,令人印象深刻。”

2.战略级平台显威

6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2021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发布,西安因“推动外贸稳定和创新发展成效明显”被点名表扬。这两年疫情多点散发、多地频发,西安数次遭遇疫情冲击,获此殊荣,实为不易。

但众所周知,长安号始终保持逆势上扬的状态。

抢眼成绩背后,国际港务区持续打造的战略级平台——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 格外引发各地关注。包括2022年开行的“武西欧”“十西欧”等在内,多个省市已通过该集结中心寻求合作共赢,长安号“+西欧”线路扩展至17条。

“其实不难理解,论核心指标,除了成都和重庆从2021年起共建中欧班列‘成渝号’之外,其他已难与长安号一较短长,后者规模效应和头部效应已经凸显。”上述观察人士进一步解释,“西安地处中国版图中心,东联西拓,是许多城市中欧班列运行的必经之地,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的重要逻辑支点也在于此。货物从西安集结或者企业将产能布局在西安,无疑可以大幅减少相关企业的运输和劳动力成本。”

近期,西安又与重庆陆海新通道公司联合开通越南海防—西安—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新线路,标志着中欧班列实现了东西大通道和南北大通道在西安的互联互通。

将目光投向“一带一路”,在跨境开行方面,2022年初长安号跨黑海、里海班列开行,是西安新开辟的又一条南向去往欧洲的新线路,这意味着长安号的辐射范围更为广阔,利好拓展海外市场的出口企业;同时, 长安号累计线路达到16条,成为目前全国开行线路、覆盖面、成本等层面均处于“第一梯队”的中欧班列。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2月,西安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在全国率先开展陆路启运港退税试点,享受海港、河港一样的优惠政策,成为首个成功获批启运港退税试点资质的陆地港口。对外贸出口企业而言,通过启运港退税政策,不仅提高了企业的资金周转效率,更增强了其抗风险能力,如出口企业从货物发出到拿到退税,周期最快缩减至1天,而此前需要1个月左右。

加之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如为企业提供订舱、报关、金融等一站式、一票制国际联运全程服务,利用大数据区块链技术推动西安港深度融入全球港航体系等,随着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持续深化推进,使得国际港务区主攻临港经济更有底气。

3.绝对不止于“港”

随着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不断推进,尤其在港口功能完善方面,总投资200 亿元的中远海、中林、五矿、山东港等集结中心支撑项目建成投运后,更凸显其在内需供应链和西向国际供应链两大网络的枢纽功能。

观察人士指出,“通道(长安号)和平台(集结中心)的头部效应建立起来,国际港务区推动港产、港贸、港城融合发展,扩大临港产业规模,将水到渠成。”

事实上,预判正在得到印证。以中林为例,“一带一路”木材交易中心落地国际港务区。该项目建成后,将以西安和西北地区木材加工企业为基础,形成集木材经营、农副产品交易、自动化立体仓储物流、木业研发与加工、企业咨询、供应链金融等综合服务于一体的产业生态。

国际港务区也在加速融入陕西省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尤其2022年7月以来,西安国家医学中心·西部超导医工科技项目、联东U谷·医工科技/智能制造创新港项目等一批自主创新、智能制造类医工项目相继落户。

不难发现,这些在国际港务区“安家” 的企业,其实更像是在构建一个产业生态体系。观察人士分析,此类投资除看中长安号通道优势,亦青睐西安的人才优势,面向西北乃至“一带一路”市场的地缘优势,以及“全运新时代”国际港务区令人称赞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如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国际商事法庭落户于此,作为“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的重要支撑,该法庭可为国际商事纠纷解决提供“一站式”服务。

这种集聚环境和效应,对东南沿海消费电子企业产能转移也颇具吸引力。如康佳智能科技产业集群、汇芯未来信息等消费电子及上下游企业30余家,陆续布局国际港务区。据悉,康佳投建的洗衣机、洗碗机等白色家电生产线,预计不久将生产下线,进而搭乘长安号走出国门。

产业与城市共舞,战略决定做正确的事情,战术决定将事情做正确。

一如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国际港务区、长安号的生态架构搭建之后,不止于外向型制造业的聚集地,同时也为更多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机遇和空间。

观察人士指出,“全运新时代”国际港务区的港产城融合,理应放置在全球视域内新一轮的产业变革和技术革命之中。

-end-

0 阅读:47
镐京笔记

镐京笔记

欢迎关注